学习啦>在线阅读>读书笔记>

高中的倾城之恋读书笔记

海露分享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白流苏作为一位离婚女子在家族中的生活遭遇深刻地披露了封建论道的对女性身心的压迫和精神禁锢,同时批判了四奶奶和三爷那样的自私自利,虚荣爱钱,见风使舵和卑劣势利的小市民。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高中的倾城之恋读书笔记,欢迎查阅。

高中的倾城之恋读书笔记1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了《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结尾。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个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是要受道德谴责的。而白公馆无疑属于守旧的那一派,“他们家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就这样,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一个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个安稳于是两人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算计,相互不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

在连续的试探之后,流苏没有寻到半点进展,索性有些气急败坏,遂恼了起来:“你干脆说不结婚,完了!还绕得大弯子!什么做不了主?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接着更是赌气狠下心来从香港辗转回到上海。家里是早容不下她的,这次又加上了“淫荡”的恶名。可见她不惜为争取婚姻冒了极大的险。此时,心迹更是表露无疑,思忖再寻个职业,也怕自贬了身价,被柳原瞧不起,“否则他更有了借口。拒绝和她结婚了。”权衡的结果是:“无论如何得忍些时”。这是在和自己打赌。她并不见得有多大胜算的把握。如果柳原还再来找她,就算赢了一步,这是她此时的底线。果然,过了些时日,香港来了电报。她心里自然安定了许多,也将自己放开了些,同他上了床,虽然不见得是主动,但也并没有拒绝。然而,此时,“他们还是两个不相干的人,两个世界的人”。

高中的倾城之恋读书笔记2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被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柳原说的这番话,原来是他们爱情的谶言。多骄傲的人啊,非得要等到文明被毁掉,什么都完了的时候,才肯透露出自己对对方的爱。

白流苏,一个结过婚,却未得到真正的爱的穷遗老的女儿;范柳原,一个人人倾慕,却也未得到真爱的富家庶出子。两个内心孤单得要死的人,遇到了一起,自然会产生别样的情愫,然而虽然他们内心孤独,却要装得很骄傲,这是他们武装自己的方式。他们就像是两只刺猬,拔了刺,又害怕受伤;不拔刺,又永远无法真正的靠近。所以他们就只有这样若即若离着,生怕自己受到一点点的伤害。流苏,太想太想结婚,她急切需要经济的保障,她所有的本事是应付人的本事,她深谙自己应该保持怎样的状态来使柳原对她保持不灭的兴趣,她有着她的矜持,她有着她最美的姿势——低头,而当她低下头的时候,心却高昂着。柳原也是个固执的孩子,他明明爱流苏,却不敢真正的大声说出来,最多在无法压抑的时候,望着窗外的白月亮,在电话中低诉,我爱你,同时乞求流苏的爱,何其卑微。所以流苏以为这是个梦,想必柳原也愿意流苏把这当成是梦,所以当白天到来的时候,他们一如既往的保持着自己骄傲的姿态。

流苏要回上海,以此表明她的矜持和高贵,柳原却也不强留,因为他拿稳了她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去。两个人,谁也不肯退一步,在不是百分百确定对方是真爱自己的时候之前,他们绝不让自己吃半点亏,可天知道,爱情这样的东西,你不付出,又怎么听得到回声。只是一个秋天,流苏觉得自己老了两年,自尊、爱情和家庭使她不堪重负,她哭了,发现有些东西忍无可忍。在细雨迷蒙的码头,柳原说:”你就是医我的药瓶。”她红了脸。这样的别离让两个人都有着无法承受的思量,在那个夜晚,柳原在流苏的房间看月亮,更想看透的是流苏的心。终究还是他们还是在那样的夜晚,昏昏的吻到另一个世界。

柳原要去英国,流苏决定在香港等他,在一幢由她主宰的房子里等待她的爱人,她用一周的爱情下了赌注,流苏骨子里好赌。然而,战争的炮火却响起,在生命都受到威胁的时刻,她束手无策,她的本事可以对付人,但是对付不了战争,她只是一个软弱的很的女人。在她最软弱的时候,柳原出现了,回到了所爱的女人的身边,他要保护她,在枪林弹雨中,他们彼此才发现,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他们对于彼此透明的很,彼此了解彼此的每一点想法,一个本是自私的男子,一个本事自私的女人,然而终究是遇上了这样的对方,使得自己不得不放下假惺惺的防备,用真心握住彼此。

残酷的战争成就了流苏和柳原美满的爱情,这样的想法是流苏的,也是张爱玲的,骄傲的人其实不是流苏和柳原,而是张爱玲自己,创作出这样的小说,本身就只要张爱玲可以做到,只有她才是如此的骄傲。在我看来,张爱玲最经典的照片,就是那张穿着旗袍,微微叉腰,昂着头的那张黑白照片。那样的姿态是完完全全属于张爱玲一个人的姿态。骄傲和孤独相互映衬,一种旷世而孤立的感觉。小说中的流苏和柳原,是骄傲的摆弄着爱情,然而,他们的这样的虚张声势的骄傲,却更让我感觉到他们内心的不安和卑微,因为觉得自己的卑微,而不甘于卑微,所以装作很骄傲,直到遇见一个正真对的人,才卸下了防备。张爱玲又何尝不是?一个骄傲的才女爱上一个多情的男人,最后自己却弄得伤痕累累。晚年的张爱玲,远居异国,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最后孤独的安静的离开我们。她的一生,没有经历她笔下那样美丽的爱情,她所苦苦追寻的美丽的爱情只能停留在笔墨之间,在她的文字里,她给自己营造了最美的爱的世界。流苏的爱情可以说是张爱玲自己所期盼的吧,只是流苏成为了张爱玲的理想,她自己的爱情没有的得到成全,那些倾国倾城的人都是传奇,不是自己的事儿。

我想,这样的倾城之恋也绝对不是我的事儿,我遇不到,也担当不起,今天是5.12周年祭,回想去年的今天,那样的灾难,有没有锻造一段倾城之恋呢?但是试想,无论是谁,也不愿花这样的代价来成全一段爱情。

文尽于此,而意味无穷。《倾城之恋》,我喜爱的小说,我喜爱的张爱玲,却是我承担不起的爱情。

高中的倾城之恋读书笔记3

爱情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有种爱可以让我们死心塌地,有种爱可以让我们备受折磨。虽然爱,虽然痛,但我们无法不爱,无法不痛,这就是“倾城之恋”。

张爱玲的小说总是萦绕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之感,字里行间回荡着凄美。或许每一段故事都是她的写实,每一个字都是她哀婉的血泪!那个年代,女子终究是女子,文笔再好又如何?她所爱的人个个离他远去。晚年的她,如同凋零的花儿,让人心碎。但依旧暗香残留,每每打开她的书,我总能嗅到这股淡雅的香气,缠绕鼻尖,久久不肯离去……

爱情总是难为女子,爱情总是折磨女子,爱情总是伤害女子。这是我看到“第一香炉”这个故事的唯一感受。呵,是因为女子之泪太轻?是因为女子之心太卑微?

故事的女主人公叫葛微龙,长着一张白白的瓜子脸,眼睛水灵水灵的。但在殖民地香港里,被阳光烤晒过的小麦色仿佛更合群。薇龙从香港来上海念大学,投靠了继承了前夫一大笔遗产,同时是当地有名的交际花的姑姑。薇龙何尝不明白投靠姑姑的结果?但她别无选择……看着满满一衣柜的漂亮衣服,薇龙的心里却仿佛有几万只小虫啃咬一般,不知滋味。就这样薇龙被迫见了许多的“上流绅士”,却总是没有姑姑称心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微龙男主人公乔斯。他们是在一场舞会上遇到的,当时乔斯还轻薄了她。本以为只是一场戏,但那次舞会后,薇龙的心开始日夜思念起乔斯,沉稳有序的心脏开始扑通扑通乱跳。爱情悄悄降临,殊不知悲剧紧随其后。乔斯本是富家子弟,薇龙以为嫁给他后不必再作“交际花”,可乔斯却说:“我希望有个女人可以养我”。呵,多么荒缪。薇龙却又因为爱放弃了挣扎,堕落黑暗中,可她是否了解,对于姑姑和乔斯而言,她只是一棵摇钱树罢了!

我该为薇龙哀?还是该为薇龙哭?都不是。因为她只是一个被爱捆住手脚的傻女子。

我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亲情为何全部拜倒在利益与金钱的面前,无法理解那个时代女人的爱为何如此卑微,我已痛彻心扉,更以泪流满面!

爱情在张爱玲的笔下化茧成蝶无比凄美!悠悠长河中那一张张风华绝代的面孔已模糊不清,但那份倾城之恋却刻骨铭心!

高中的倾城之恋读书笔记4

那些女子穿起华美的袍子,站在旧时光的影子里轻轻地画起一道浓眉。绿色和红色交错的灯光,暗暗地洒落,幻美的生活之后,人去楼空。--题记

有人说,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

她喜欢写那些旧上海的故事。红男绿女,他们以为生活会变得很好,于是做着凄苦的事情。慢慢的,时间只是成为了一种虚幻,女人开始习惯把眉毛浓黑,涂上朱红的唇膏,深色的胭脂,以为那样,就可以把眼泪掩藏。

读张爱玲的小说,就像在听一个很近很灵动的故事,她自己是说,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她总是喜欢在作品里提到胡琴,只是某个也许只出场一次的人物,在某个角落嘶哑嘶哑地拉着它,在某个需要他的时候。就像故事的调子,没有什么起伏,却是两个相爱的人慢慢地靠近或者慢慢地疏远,回到人本身的寂寞,然后又回到模式化的生活中。

张爱玲曾经说过:回忆总是令人惆怅的,过去的美好只会使人感到一切都已经完了,而过去的烦恼,只会使人再度烦恼。记得我在看《半生缘》的时候,故事的开始就是,“……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载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她的小说总是一份感情从不能自己到慢慢沉淀的过程,让人觉得有些微微的苦涩,而其实那些人还在我们的生活中,他们只是更换了名字,却重复着相同的故事。

荒凉是因为繁华之后的落空,正如寂寞的女子内心总是一片为开垦的荒芜,而张爱玲正是把它拿捏得很恰当。我们总听见人们称赞她有才华而不是伟大,大概也正因为她只是把故事讲给爱听的人。因为张爱玲也说过,生活是一件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所以她的小说女主角总是穿着不同的旗袍出场,也暗示她们隐隐相同的人生和命运,外表的美丽内心的空虚。她的作品总是看上去很华丽却是很安静的调子在讲述一个很普通的故事,读完之后才会恍然,原来张爱玲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女子。

泛黄的照片中,那个女子很安静地望向远方或者只是平静地看着。原来所谓的才华也不过是比平常人更多一份恬静,更多一些对命运的追问。喜欢在小说里开始把眼泪掩藏,慢慢的,眼泪就像手里的沙子,慢慢地滑落,然后是肆无忌惮的崩溃。我们就被她轻易地被带回到旧时光中,或许快乐或许悲伤。

爱上张爱玲的文字,如同倾城之恋,只是那一刹那的时间。而她的故事,正如一首安静悠长的歌,不会落空,因为任何时候都需要这样一首歌。不同的人,唱出不同的味道。

也正如李碧华所说,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

高中的倾城之恋读书笔记5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反复吟咏的一句话,它不仅表达了张爱玲最高的爱情理想 ,也是所有女人对爱情的最高憧憬。 ?

是啊,无论什么样的女人,最后都是期望结婚的。因为只有婚姻能代表这个男人是真的爱自己,它是男人对一个女人最高的承诺。 ?

电影让人感动的地方也正是在这里。范柳原终究是娶了白流苏啊!不管他一开始有几分真心,不管这中间他用了多少玩女人的惯常伎俩,不管他们来来回回持续了多久的“拉锯战”,试探了多少对方的真情假意。但最终他是娶了她呀,是当着外人对她说了句:不,她不是白小姐,她是范太太。。。。。就为了这句活,流苏泪如雨下,因为她已经等得太久太久了。 ?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颠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

我相信是战争成全了流苏,成全了范柳原的真心,经历过生死的人会不一样,是生死将范柳原从一个风流公子变成了一个能安下心来居家过日子的男人。 ?

如果我是流苏,不知道我会不会要感谢这场战争,或许会吧。这样说好像很不人道,但在那流离失所的乱世里,我会只想和所爱的人做一对平凡的夫妻。 ?

记得以前看《天若有情》里王琪和方以安讨论位置问题。方以安说:一个人的位置应该是在对方心里。王琪听了,笑笑说:那是因为你还年轻,一个人只有在他家里有了位置,才说明在他心里有了位置。 ?

娶了白流苏的范柳原才是让人感动的范柳原,否则也只不过是和所有的男欢女爱一样玩了一场暧昧的游戏,纵然使人倾心,却不会让人感动。。。。。。 ?

不管是什么成全了他们的爱情,最终他们是走到了一起。不想去感叹战争的残酷,不想去感叹女人的悲哀,只想为他们说一句:真好。“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真好。。。。。?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了《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结尾。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高中的倾城之恋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高一的倾城之恋读书笔记

高二的倾城之恋读书笔记

倾城之恋的读书笔记高中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读后感5篇

高中生倾城之恋读书笔记

高二的倾城之恋读后感

高中倾城之恋读后感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5篇

倾城之恋读后感1500字5篇

《倾城之恋》读后感1000字

    907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