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悲惨世界读书笔记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悲惨世界》这部世界名著吧,这就是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的又一部著作。看着书名,顾名思义,这是一部以悲剧为主的文学著作。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悲惨世界》读书笔记,希望你们喜欢。欢迎查阅。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1
“你妈妈去了天堂,她终于得到了解脱。”一个男人对她说,高瘦的他有着一张历经风霜的脸和黑白夹杂的头发和胡子,他是那个时候少有的穿戴整齐的人。在那样的社会下生存,且是从社会的最最底层一步步艰难的向上爬,直到谋得市长这个位置,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她,蓬头垢面,身上挂着一条又脏又破的裙子,脏乱的头发下藏着一张精致的脸,碧蓝的眼睛诠释了她那少有的纯洁美好的心灵。他的妈妈永远地离开了她,她一滴眼泪都没
有掉。或许是因为还没来得及感受到伤痛,就被那两个只看得到钱的虚伪的养父母扯来扯去;或许她已经伤心到了两眼干涩,没有眼泪可以流;又或许小小年纪的她已经看惯了这个社会黑暗的一面,况且她根本就没怎么见过她的妈妈。她不知道她妈妈为了她卖了自己那头让许多女人都为之羡慕的长长的卷发,她不知道她妈妈为了她被活生生拔了两颗大牙,她不知道她妈妈为了他放下了仅有的尊严,只为了能够让她活下去。她是她妈妈——芳汀,生前唯一活下去的理由。
在那里活下去怎么就那么难?社会的凄凉,政治的腐败,无数的人吃不饱,穿不暖,满目苍夷,经历了多少我们无法想象的苦难,他们追求的一定不是享不尽荣华富贵,只是吃饱穿暖住好,拥有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权利和自由,但在那么一个动不动就被拉去蹲监狱做奴隶的社会,实现这些就是天方夜谭。
“悲惨世界”,这些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事情真的足够体现这个世界的悲惨,没有什么比生不如死的活着更痛苦了。冉阿让说的一点都不错,芳汀得到了解脱,她终于不用在这个世界上挣扎了。我相信那些还在挣扎的人们一定也想过要得到解脱,但他们还有无法舍弃的、仅有的家人,无法就这样的轻易的离开。他们就像被捕在渔网里的鱼,不停地做着无意义的挣扎,奄奄一息。
冉阿让是伟大的,他是那条唯一从渔网里逃脱的鱼,他本该继续握着手中好不容易争取来的“自由”,遨游在大海里,即使四周也危机四伏。但他那颗在这个社会上少有的良心,告诉他如果他就那么让一个人蒙受冤屈,为他顶罪而死,他的余生一定比做奴隶还有痛苦。
果然,“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内心世界!”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2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说到:“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和良心。”然而我认为一部著作是否经典,是否引人入胜,才是考验一个作家是否是一个名家的标准。雨果就是这样一个名家,他同情那些受压迫的民族,并为他们的权利勇敢的斗争。他的人道主义思想,贯穿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正是这一部佳作让人们了解到19世纪法国的现实状况,让人们为像珂赛特,冉阿让这样的贫苦老百姓打抱不平,对统治者的压迫进行深深地谴责。
读完雨果的《悲惨世界》,我心中充满着对冉阿让的敬佩以及对统治者的分愤恨。当冉阿让走出围困他十九年的“地狱”后,他对这世界充满敌意。在大家怀疑他,厌恶他,酒馆不让他进,酒店亦不让他进,长途跋涉,饥渴难耐,无处可去时,是慈爱的米里艾主教救了他。善良的主教不仅给予他食物,还给他提供舒适的客房,甚至在他偷了银碟子准备逃跑时原谅了他,并赠给他一对贵重的银烛台,告诫他:“你的灵魂已被我洗净,你现在是个好人,不再是坏人了。”我终于也相信了,原来人是可以改变人的,正如米里艾主教以其宽大,仁慈的胸襟深深感化了冉阿让,让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市长-----马德兰。
还有可怜的女工-----芳汀,那样相信爱情却为爱情受伤,在那个年代未婚先孕是要被人唾弃的,为了让女儿过上好生活,她将女儿寄养在德纳第家中,殊不知这就是“索命的地狱”。德纳第夫妇总是以各种理由向她索取钱财,这个苦命的母亲总是以为女儿生活的很幸福,总是竭尽全力为女儿筹“生活费”,善良单纯的她为了女儿,不惜卖掉最宝贵的头发和牙齿,最后连生命都结束了,在临终前将女儿托付给了冉阿让。冉阿让把珂赛特当亲生女儿抚养,在冉阿让的细心呵护下,珂赛特逐渐成长,在长大后,偶然在卢森堡公园里邂逅了热情洋溢的青年马留斯,两人一见钟情。最终在经历千百挫折后,幸福生活在了一起。
沙威是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和冷酷残忍的爪牙。这个铁石心肠的警察,不断迫害那些无家可归贫穷饥饿的人,一切对“社会秩序”构成威胁的人,他都要迫害。他残酷的迫害冉阿让多年,就像影子一样追踪着他。他也是造成芳汀死亡的直接罪人。然而,他却被道德所感化了。他被起义战士捉住,但冉阿让却放走了他。这时,他才顿悟冉阿让是个高尚的人,于是,他的思想根基开始动摇,“人性”开始复活,最终,跳下了塞纳河!在我看来,他的自杀就是善对恶的胜利。
其实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德纳第夫妇的小女儿-----爱潘宁。这是一个单纯的女孩,正如同年龄的女孩一样,她喜欢并深爱着马留斯,但她深知父亲的罪恶,知道自己不可能和马留斯在一块,所以她一直默默地在马留斯背后帮助他,因此她给我印象最深。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像冉阿让那样的人,只要我们心怀善念,遵从内心,保持一份善心,那么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善良的人!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3
“他活着,尽管命运多舛;他安息,只因天使离去……”合上书,看着台灯下淡黄的光晕,仿佛看到,夕阳下,那满头白发、历经沧桑的冉阿让,携着美丽的柯蒙特,旁边跟着马吕斯,缓缓走向了远方……
冉阿让拥有健壮的体魄,聪明的大脑,本该拥有属于他自己的幸福生活。可是,命运偏偏让他生在了一个悲惨的时期,注定了他悲惨的命运。
为了一块面包,被关进了监狱十九年,人生中又有几个十九年?悔吗?不,生在这样悲惨的时代,如果不去偷,只能被活活饿死!正如毕尔贡太太说的:“只有世上的痛苦是便宜的,它一文也不值,这世上的痛苦!”被逼无奈之下,冉阿让铤而走险,砸碎了玻璃橱窗,偷了一块面包,被当场抓住,胳膊鲜血淋漓,仿佛绽开的罂粟花。为了活命,他断送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恨吗?这个社会剥夺了他多少东西,他的家,他的自由,他的青春……是的,他恨啊!出狱后的冷遇、辱骂、不屑,更加激起了他的怒火。他想用自己的行动,疯狂报复这个社会。可是,他敲开了卞福汝主教家的大门。这个慈祥的老人,用信任和温暖,将他从人生的歧途中重新拉回了人生的岔道口。选择做一个善人,还是恶人?他彷徨了,犹豫了。夜空中,那对主教赠送的银烛台闪闪发光,冉阿让嚎啕大哭,最终,选择了原谅这个社会,做一个善人。
风光吗?为了重新做人,冉阿让改名马德兰,靠着几百法郎白手起家,引发了一场变革,最终成为了百万富翁。新的生活在向他招手,光明仿佛照在他身上。可是为了无辜的人,他迫不得已,承认恢复了冉阿让这个身份。幸福的生活再次离他而去。空有百万家产又如何?为了完成芳汀——这个伟大的母亲的遗愿,他决定,把芳汀的女儿柯蒙特接到他身边吧!生活也算有了念想。
他终于有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他像父亲一样抚养着柯蒙特,人生中第一次,生活中有了亲情。柯蒙特逐渐长大了,与马吕斯相爱,最终嫁给马吕斯。而马吕斯,却因为一些误解,不太喜欢冉阿让。误会最终解除了,而冉阿让,却已是弥留之际了。
还有遗憾吗?看着已经成长起来的女儿柯蒙特,他已经没有了遗憾了啊!在这个悲惨的社会中,能够活着,有亲情,是件多么幸运的事啊!银烛台上的蜡烛燃烧着,光影绰绰,在黑暗中,是唯一的温暖。恍惚之中,冉阿让在那燃烧的黄色光影之中,仿佛又看到了卞福汝主教那慈祥的面庞。我已经尽自己所能了,不知道主教对我是否满意?冉阿让想。
他死了?不,他温暖的灵魂还活着。一个高尚伟大的灵魂缓缓上升,也许,天堂上,慈祥的卞福汝主教正张开白色的羽翼,迎接着他的到来,轻唤一声:“我的兄弟……”也许,那才是冉阿让的家。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4
只看了第一部《芳汀》第一卷、第二卷,我已经被雨果的哲学彻底征服。
第一卷、第二卷主要人物只有两位:卞福汝主教和冉阿让。
“ 一个人的心中充满黑暗,罪恶便会在那里滋生。有罪的并不是犯罪的人,而是那制造黑暗的人。”——卞福汝主教
罪犯是真的有罪?还是只是社会认为他十恶不赦?法律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它像一条边界,而边界那边就是万丈深渊。不管是因为生计所迫,还是选择错误,一个人只要稍微越线,便没有了回头路,所有人都会抛弃你;换而言之,社会已经完全抛弃你。
前几天看了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发条橙》,讲的就是一个懵懂少年因无知而犯罪,在监狱——不,应该说是社会将所有罪恶集中起来发酵滋长的黑暗之处——度过两年“读圣经、洗罪恶、思悔改”的生活后,获得一个“罪犯医疗计划”的机会。所谓“罪犯医疗计划”,就是将人的本能反应——一种人造的畸形反应——强加到一个人的判断力之上。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剥夺人权,一种将个人意志机械性拆除的社会意识行为。就像上文所描述的,即使那个少年成功接受了“医疗”,再次步入社会后,照样会被不当做人,人权受到肆意践踏。
卞福汝主教对待犯罪,只会用“宽恕”这一理性之光,虽然这一星点的闪光只能——或许还不能照亮一点点那阴暗的世界,但至少能点亮他周围的那一点点空间,能做他周围些许人的微光骑士。
像是冉阿让,只因牢犯的身份,公民基本权利完全丧失;在十九世纪初,《人权宣言》已发表二三十年后,“人人生而平等”、“天生人权不可剥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东西放在冉阿让身上又是显得多么讽刺——宣言终归是一张纸,不过是一场革命的产物,而革命的成果被偷换时,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始,就像卞福汝主角所说:
“进步的暴力便叫作革命,暴力过去后,人们就认识到这一点:人类受到了呵斥,但是前进了。”
我的理解是:“人类被认为受到了呵斥,但是前进了。”
革命,只是政治夺权的美化词。每一次,不满的一些被夺利益者——他们叫自己革命者——都会用一些本身是很科学、人道的新式理论来获取,或者直接说套取无辜百姓的支持,接着用暴力(非暴力即威胁)赶尽杀绝当权者、既得利益者,然后便可以用一副满腔热血的腔调和曾经支持过他的民众说:“革命胜利了。” 接踵而至的,便是这个曾经的革命集团的堕落,对既得利益的疯狂挥霍,然后再次引发群众的不满,再次引发一场所谓的“革命”。
《悲惨世界》里的那个世界是灰冷阴暗的,很多时候,读着读着,会陷入绝望的深渊。但每次总会有一丝微光正射进你的心灵。这或许就是雨果以客观态度描述一个世界,同时也不忘做出祈祷的哲学吧。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5
一场悲剧的开始,注定有平凡和不平凡的角色出现。而一个苦役犯用一双平凡的手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不平凡的世界。人们总是为了生而活着,而他却总是在为了死而做准备。他是一个大写的人,他——冉阿让,把自己的人生之旅走得那么漂亮,让我敬佩。
人生的悲惨莫过于此,从小就失去双亲,失去自己心灵的港湾;人生的悲惨莫过于此,独自承担起全家的重担,但还是前途迷茫,毫无出路;人生的悲剧莫过于此,只为了让自己的家人不至于饿死,只是为了一块面包,他就被判了罪,做了苦役犯十九年;人生的悲剧莫过于此,自己想要重新改过,但却没有一个可以领情的人,没有一个支持自己的人。可,这些,都让这个叫冉阿让的苦役犯人经历了,但在这悲惨的命运前,他决不低头,他要挺起胸膛,不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堂堂正正的往前走,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
他的悲惨我经历的不及万分之一,他的痛苦我感受到的不及亿分之一,他的悲惨会让我潸然泪下,但转而回想,又让我释怀,没有这些磨难,怎能磨平他心中的怨;没有这些挫折,怎能挫掉他的傲气;没有这些坎坷,怎能让他辉煌地走过他的人生之旅;没有这些悲惨,怎能成就一个大写的人。正是这些苦难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他爱人民,而人民却不爱他,但他却又不能反过来怨人民,所以只能人民怨他,而他只能为人民默默付出,一切的苦难他只想让他一个人承受,这怎么不是一个大丈夫该有的气节,这气节怎不能让我们敬佩?
正所谓苦海无涯,回头是岸,是的,这句话在冉阿让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请问,你知道一个人变坏需要多久吗?是的,很快。那再问,一个人变好要多久呢?答案不唯一,但冉阿让却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进狱后,他精神漠然,麻木,总想着不劳而获,但是在德拉马若主教的指导下,逐步从寒冷走向温暖,终于会流下忏悔的眼泪,他是好样的,我们应该要改变,我们要学会变得更好。
有责任心,有担当是他的魂。当尚马秋被误会是当年的苦役犯冉阿让时,他饱受痛苦,一边是对芳汀的照顾不知怎么办,一边又对别人为自己接受法律的制裁而难受,他陷入两难的痛苦中,但最后他还是毅然决然地站出来,指出该被抓的人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别人,他的行为使我为他折服,他堂堂一个市长,他本可以安心地过个好日子,但是他还是站了出来,这才是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才干得出来。当他答应芳汀要帮助她找女儿时,他尽心尽力地去办这件事,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钱财,因为他觉得这已变成他责任的一部分,他必须要做到,最后她的女儿——柯塞特因而能幸福地生活。他这样做,这是他纯洁的灵魂的表现,他值得我们学习。
有同情心,爱帮助别人是他的血。当别人无羞耻地向他索取钱财时,他毅然决地拿出钱财来送绐别人,他想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帮助別人,他想要给世界多一点温暖、多一点爱,他希望这个世界能变得更美好,我觉得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人,才能无私地给世界美好。
宽容大量是他的心。他的宽容一刻不停地在工作,正如他那一颗鲜红、一直在跳动的心,世间因他而光明。当沙威一直视他为眼中盯、肉中刺时,一直明目张胆地伤害他,一直想方设法地除掉他,但冉阿让根本就不计较,也不记仇,最后在沙威生死一线的时候还出手救了他,他的宽容感动了沙威,令沙威最后迷途知返。都说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广阔的却是人心,是的,宽容的心可以感化一切邪恶,让邪恶之神永不复存在吧。
人生苦短暮晚时。虽然冉阿让最后逝去,是的,最后他的身体是逝去了,但永远逝不去的是他那纯洁无比的灵魂,逝不去的是他留给这世界的美好和温暖,逝不去的是他给这困难人们心灵上的慰藉,他终究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为他而感到自豪,他永远会活在人们心中,永不逝去。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6
《悲惨世界》是伟大的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述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重矛盾,赞扬人性的善良和纯真,鞭挞了统治阶级和上层阶级的丑陋现象。
在这个黑暗而不公正的社会里,有一个人,他总是反对恶势力——冉阿让,也许正是他的爱、宽容和高尚的灵魂,唤起了人们的良知。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25岁时,他因打碎一块玻璃和偷了一条面包而被判19年劳役。然而,当他在长期的监禁之后终于获得了自由,他却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因为他是一个罪犯。但他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是一个伟大有爱的罪犯。
每个人都有爱。但有些人只爱自己,爱他们所爱的人,爱他们所拥有的。冉阿让的爱给所有的人、穷人、可怜的人、可敬的人。
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富的.市长,但是他把大部分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以致于他出门时口袋里常常装满了钱,回来时却空空如也的。
此外,他经常给饥饿的人面包,给寒冷的人衣服。到处探访穷人。对穷人来说,他是一把伞,是正义的化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对芳町与珂赛特母女的爱。为了实现芳町临死前看到自己女儿的愿望,他毫不犹豫地再次越狱(而这次越狱,对他来说是终身苦役犯的代价)。
虽然最终芳町还是没有实现自己的死的愿望,但他始终坚持完成自己对芳町——一个毫无关系的死人的诺言……
他终于救了珂赛特。他的一生都在照顾她,就好像她是他的女儿一样。
是什么让他如此关心这么毫无关系的人?因为他把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可怜人、穷人都当作自己的孩子,用“父亲”的义务和责任照顾每一个“孩子”。这种爱是最高的,是普世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