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书笔记>

关于《阿q正传》读书笔记

美怡分享

  他生活在一个病态的社会,也只得以这般形式使自己生存下去,在那样一个畸形社会中,自私自利,浑浑噩噩的生活,仿佛成了所有人生活的常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阿q正传》读书笔记,欢迎借鉴参考。

  《阿q正传》读书笔记一

  《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

  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别人的欺辱,嘴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在背后说那人的坏话,将那人骂得体无完肤了。一位机关干部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心中一定想:“总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会栽到我手里……”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传至今。一个孩子看到父亲吸烟,而自己却受到了父亲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

  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阿q正传》读书笔记二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

  作者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罗曼·罗兰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读书笔记三

  《阿Q正传》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阿Q是一个农村的流浪者,没有家,没有固定的职业,只有给别人作短工,他除了能够出卖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甚至连自我的姓名籍贯都不在意。在人们的侮辱、打骂中的他渐渐变得麻木不仁,游手好闲。

  虽然阿Q到处受到压迫、排挤、侮辱,但是他总是“乐观”。在受到侮辱时,他不是奋力反抗,正视事实,而是愚昧地用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来为自我奴隶地位和底下、屈辱处境辩护,用我看似可笑的瞒和编造出退路,自我安慰,取得精神上的胜利,在“苦中求乐”。

  他十分贫穷,还自欺欺人地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他充分表现了辛亥革命时人们的心理——自欺欺人,妄自尊大但又自轻自贱,麻木轻信的半殖民地人民。看了《阿Q正传》我感到了一种愤慨,但是却无从得知那感觉的来源,在我们这个年代,我们身处的环境,对于鲁迅的这中篇小说真是有些不知所措,但是我仍从中理解到一些东西,并从父母那儿得到了一些证实。他受了委屈,反而要透过自我打自我来排解,转而还很得意。觉得自我是世界第一自轻自贱的人。被人用棍子打,常用“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地得胜了来辩解,然后竟然就像忘了刚才的一切,去喝酒去了。阿Q就用这种“精神胜利法”来反败为胜,反辱为荣。

  阿Q是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先估量对手。不会说话的他便骂,力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D,则扬起拳头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轻保这些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现。鲁迅先生说中国人的大毛病是听天任命与中庸,这毛病是由于卑怯性而来的。。“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以自-慰,倘他有了权力别人奈何他不得时,则凶残横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我认为其实这一点和后面的精神胜利法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不一样是精神胜利法只是对自我,而这种卑怯性却使很多弱小者受到欺负。

  鲁迅正是以阿Q这个不朽的典型暴露出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从作品的字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作者也集中描述和痛彻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透过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现和杯具命运,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广的背景和人物的命运杯具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糅合在一齐,组合得十分成功。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封建,就应铲除封建思想的毒瘤,才能获取真正的胜利。

  《阿q正传》读书笔记四

  鲁迅先生的其中一部经典之作,《阿Q正传》我读完了,阿Q的形象印在了我的心中。我认为鲁迅先生是想以阿Q作为代表,去描写当时旧社会人们的共同特征和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我觉得阿Q他的个性非常突出,他与赵太爷,王胡和小D十分之不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我认为阿Q是个可怜的人,因为,他总是受尽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两碗黄酒,便说自己是姓赵的,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结果第二天就被赵太爷骂了一顿,还被打了。看到这里,我想起了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他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赵的呢?为什么赵太爷可以姓赵,而阿Q却不能姓赵呢?只不过是个姓氏而已。这或许是与贫富有关吧,赵太爷是有钱人家,而阿Q只是个给人打散工的农民,是个下等人。别人根本不尊重他,在这种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己骗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别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还有胜利感呢!

  不久,阿Q进了城,还赚了钱回来,结果,别人都对他恭恭敬敬的,赵氏一家对他的态度也改变了一些。我认为这里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弊处:富人受人尊重,而穷人只能受人欺凌。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不公平,阿Q是可悲的,不单止是他一个人,想必当时的所有穷人也是一样,受尽富人的欺凌,压迫与剥削,真是悲哀!

  《阿Q正传》这部小说十分的短,但却表现出当时旧社会的弊处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是当时民众痛苦生活的缩影。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一些理解与感受。

  《阿q正传》读书笔记五

  大抵是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手里《呐喊》中有关阿Q的部分便已翻了个遍,晨时不算暖和的阳光稀稀拉拉地透过窗户打到书上,照得那白纸黑字熠熠的,有些刺目。

  先是那头顶乌色的癞疮疤,然后是托在身后长长的黑辫,阿Q不知何时便穿着自己的那破袄夹浮现于字里行间,却又不该穿,毕竟那东西是早已被当了去了的。

  然后衣服换了几个模样,成了个写了些黑字的白色洋背心,有黑黝黝的枪口和麻木不仁的看客,没有蓬的车上倏的传来“嘭”的一声。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我耳边荡起这样一句话,当事人甚还喊的像模像样。

  有鲜血溅出来——故事结束了,我也一下合上书。“嘭”的一声。

  心中翻腾着一种说不清的慨叹,很是复杂。

  阿Q这个名字,相较于鲁迅笔下的其它角色来说,对我而言要熟悉得多。昔日时,父亲拿过“阿Q精神”来形容家弟,在他考砸了却又要强拿着比他考的更差的人来做比较时,含含糊糊一声,不是算不算骂。

  “得,我们家这是出了一位阿Q一样的人物。”那时,我还未曾真正见过阿Q,而父亲的语气很模糊,完全听不出褒贬,我分辨不清,却是记住了阿Q这个名词,还有弟弟当时的神情。

  有些不服,自得地分外勉强。

  后来学了鲁迅的其它文章,算是通过一个个方正汉字窥见了那个早已畸形了的时代,看着那一个个鲜活而悲惨的人物,觉得好笑,却又无法阻止心底漫上来的些许怜悯的悲叹。

  阿Q怕也是这样一个可怜又可悲的人物罢,这样想着,我便打开了阿Q正传。

  初读的时候,我就被阿Q的思维方式诧异到了,自高自大亦又自卑自贱,他有时就像只沾沾自喜的落水狗,明明是失利的一方,却是表现出一种令人无语的自得。

  这难道就是“阿Q精神”?我瞪大眸,有些不可置信。我曾以为这是个褒义词,却没想到过这是个如此可笑的思维方式。

  而待读到后期,等这样一个渺小而极富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在我脑海中真正丰满起来的时候,我才能真正了解它些许。

  说是“精神胜利法”,莫不过就是麻痹和虚假罢了,阿Q永远能在受辱之时,千方百计将自己与光荣高尚的行为挂上钩来,他的脑中存在着一个假想的乐园,得以护他逃避现实的悲凉,便是连自轻自贱都成了自我安慰。

  他生活在一个病态的社会,也只得以这般形式使自己生存下去,在那样一个畸形社会中,自私自利,浑浑噩噩的生活,仿佛成了所有人生活的常态。包括小D,王胡,满街的闲人,纵使是赵老太爷,也选择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将这些下人禁锢于封建的深渊。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写于辛亥革命前后,将当时国民精神本质里的劣根性和奴性赤裸裸地暴露开来,似如阿Q,在强于自己的人面前展现出可笑的奴性,却在弱势面前露出极具讽刺意味的自高自大的姿态来。

  这像是在描绘彼时的官僚主义,又像是在影射那时卖国求荣的清政府,亦或者,就是在说当时的整个可悲可怜的中国。

  缺乏上进,沉溺在虚幻的精神乐园的国民和社会。

  便是这般。

  我叹于鲁迅的作品,不仅在于它唤醒了当时人们思想的觉醒和转变,更是因为他所展露出来的一切,亦能过跨过长达一个世纪接连上现代,警示着当今的世人。

  合上书的那一瞬,我不自觉便想到了自己的弟弟,想来当时他的神态和阿Q的确是有些相似的,但将他完完全全用阿Q比喻,却又是过了些。

  将自己的成绩和差者比较并不大算是“精神胜利法”,却也含着从落后者身上寻找成就的些许恶劣的影子。或许,我得找个时候和弟弟聊聊,可惜于他还尚年幼,学识尚浅,不然,我还真该和他一起看这本《阿Q正传》。

  毕竟,身为姐姐,我更希望的是他将目光放在面前陡峻的高山与征途,而不是身后早已踏过的泞路,更不是那些慢于自己,甚已停止“攀登”的人们身上。

相关文章:

1.《阿Q正传》读书笔记

2.《阿Q正传》读书笔记范文

3.《阿Q正传》读书笔记[1000]字作文

4.《阿Q正传》读书笔记1000字

5.《阿Q正传》读书笔记800字范文

6.《阿Q正传》读书笔记1500字作文

    6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