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书笔记>

《茶馆》读书笔记精选十篇

惠怡2分享

一、什么是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二、《茶馆》读书笔记精选十篇

老舍先生的《茶馆》以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为关键人物,以小写大,折射出了一个社会时代的老百姓的生活。用一个茶馆的兴衰来反映三个历史阶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茶馆》读书笔记精选十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茶馆》读书笔记精选十篇

《茶馆》读书笔记1

这一天,我随意打开书架,不经意间看到书架的角落里有一本老舍先生写的《茶馆》,这本书好像还没看过。于是,我就拿起这本书来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这本书的故事很精彩,很有哲理。这本书写的是戏剧,一个悲剧,一共分为三个幕,分别写了清末民初、民国中期,民国后期的人们生活经历与状态。这本书写了一个掌柜王利发的茶馆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最后被军阀势力逼死的事。同时,也写了一个农民——康六欠了别人的钱,被迫卖女儿被太监当老婆,结果害了自己女儿一生的事。

我看完这本书,竟然掉下了泪水。王利发一生中都趋炎附势,见到别人总打招呼,只是为了在乱世中得到生存。但是他的好话、他的鞠躬仍然不能让他顺利过完一辈子,结果落得个被军阀逼到上吊自杀的下场。康六的女儿在太监家里不敢出一声哼,直到太监死了,才得到了自由。但等到自由后,仍遭到别人的追杀,被迫一路逃亡。唉,这是傅仪的错。傅仪统治时期,闭关锁国政策让人们的生活穷困潦倒,而傅仪却认识不到这个错误,以致于自己做了亡国君王,被剥夺了自由与权利。但这一生是不能后悔的,这就是错误所付出的代价。在这本书中,我为但是社会的黑暗而感到悲哀,为人们的自私自利而痛心疾首。其实,这不应该把过错归咎于普通百姓上,为了生计,每个人不得不变得狠心冷血。错就错在了军阀势力的统治衰败,让人们无处谋生,只得阿谀奉承,颔首低眉,像狗一样生活着。

其实,现在的社会这样的'人也并不少。很多公司职员为了搏得老板的器重,为了在公司有一席之地,用尽各种肮脏的手段陷害别人,抬高自己。这些人难道不像那个时候的老百姓吗?但他们并没有看清楚这是个民主社会,这是个知识决定命运的社会。只要我们有本领,有知识,何愁没有伯乐呢?何处不是容身之所呢?

亲爱的人们呀,拿起你们的尊严,拿出你们的本领吧,不要做个绞尽脑汁的陷害别人的人吧,要做一个凭本领脱颖而出的强者。

《茶馆》读书笔记2

几乎所有人都说《茶馆》是一位成熟的剧作家的成功之作。——题记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叫做裕泰的茶馆里。一部简简单单的三幕话剧,借助于一家普普通通的茶馆,将半个世纪的岁月浓缩,将许许多多符合时代特征的小人物涵盖,将一个国家在那些个特定时代的悲哀诉尽。

这部话剧主要讲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馆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走向破灭的故事。历经了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统治时期的裕泰茶馆,在当权者和小人的谋划下最终被改成了“花花联合公司”。而一生守护着茶馆的王利发掌柜选择了在他的茶馆里自杀。《茶馆》该剧可以说是很现实,好人不一定有好报,而恶人不一定有恶报。解放前社会的黑暗、官员的腐败被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唏嘘不已。

先谈谈这幕话剧中的人物吧。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每个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职业、阶级的不同群体。看似多达几十位的出场人物,却无一显得重复。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等等身世不同、个性显著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只需读过一次,就能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深深刻在脑中。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坏。通览全文,在我眼中他作为一个掌柜,很圆滑又显得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然而,在结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馆被高官与小人夺取,默默地在后院自杀。这一情节,仿佛出乎了人们的意料,但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心酸不已。这么一个走着中庸之道的掌柜,却选择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过一个人物,以其行为与性格的强烈反差,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哀,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与不满。

再谈谈这部话剧的特殊之处。《茶馆》的成功在于语言的成功和戏剧结构的巧妙、严密。话剧全凭台词塑造人物,一个人的性格全体现于他的每一个字眼中。“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语言功力令人叹为观止。《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都有生活气息却意味深长。在戏剧结构上,《茶馆》可以说是“形散,神不散”。整部话剧虽年代跨度大,没有主线故事,但毫不显得零散难懂。老舍先生通过一个主要人物,从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故事虽松散但有了连贯性。其次,故事中人物父子相承,虽然年代变化了,但每个人物所代表着的群体依旧存在,并随着时间的迁移有了细微的变化。令故事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最后,每个人物都扮演着自己的故事,同时又与各自所处时代密切关联。揭示了社会一角,展览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

有人评论说《茶馆》是一曲旧时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茶馆》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时间,而老舍先生仅仅用一些个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我想当你合上书本的一瞬,你会感觉到你和那些小人物一起度过了漫长艰辛的五十年。

《茶馆》读书笔记3

在这个暑假中,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是——《茶馆》。

《茶馆》这部著作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他出生于1899年2月3日,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有:《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等......

在老舍先生发表《茶馆》之前,他已创作出《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这些优秀的传世之作,《残雾》、《国家至上》这些剧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可以说,《茶馆》这部著作是一位成熟的剧作家的成功之作。

《茶馆》的所有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小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各色人物,这一个大茶馆就相当于一个小社会,老舍先生把当时社会的风气全都融入了这个小茶馆中,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明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当时的历史命运。

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从壮年到老年,贯穿了全剧。次要人物唐铁嘴、小唐铁嘴、刘麻子、小刘麻子等都是继承父业的,虽然衣着变了,但是德行仍然没有改。这些人物反映了时代的背景,运用得非常巧妙。

茶馆是最具创意的戏剧,三幕戏“葬送了”三个时代,激活了多年的文化积淀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一九五七年七月,老舍将他的作品——《茶馆》发表在《收获》创刊号上。

《茶馆》读书笔记4

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友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光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渐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同样,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其二,尽管茶馆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一、王利发(茶馆掌柜)二、松二爷(胆儿小,人却不怀)三、常四爷(正义之士、十分爱国、体格健康)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还真不容易。听听!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啊!发人深思。其三,子承父业。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客人的思想呢?!简直是幻包装不换内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级”为大师。刘麻子那说媒拉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变为“花花联合公司”(专给洋人、官员提供女招待与吉普女郎)。而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人哪!为何总在这方面“遵规守矩”呢?

老舍,无论您想传达于后人什么,至少《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不能评说它的优劣,在如此剧你面前,我只有说声:“谢谢!谢谢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宝贵的财富。”

《茶馆》读书笔记5

茶馆是老北京随处可见,在那里彼此唠唠家常,谈天说地,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地方了。但谁能想到就是茶馆竟能折射一个大的社会问题。老舍让一个平庸无奇的地方有了更深的意义。

老舍的写作手法与写作角度都是对一无二的。()我认为《茶馆》虽一共只有三幕,但令人难忘,一幕一段,小而精,干练、简洁。剧情从清末一直到民国初年,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期。在《茶馆》中我们所能感到的不仅仅是时代的变迁,更是一种历史的变迁。《茶馆》中巧妙地表现出了年代变迁与人物的突出性格。尽管书中的“茶馆人”呆,三教九流不少,但正是这些小人物在文章中起到核心作用。《茶馆》中那些小人物如:茶馆老板王利发,心不坏但胆小的松二爷,爱国情怀高的常四爷。在茶馆中没有几个人是掏心掏肺的人,听听!说得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我不懂,不懂老舍为何塑造这些人物,但不能不说从那些小人物的那些有“人情味”有“良心”的话中能让人感到世态炎凉呀!

在这本剧中“子承父业”,这是一句颇有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向前走,那人们的装束也前卫起来了。西装革履,看那些黄皮肤黑眼睛的“西装同胞”们更让我看到中国的境况不容乐观。

从老舍那略带讽刺意味的话语中让人们了解到他的真情实感。读了《茶馆》这个剧本便了解了老舍处于那个年代的真实感觉,总体而论,《茶馆》无论从场景布置,人物性格塑造,语言的精炼程度,都可称之为一部不可不读的作品。《茶馆》可以作为现在许多剧本的榜样,老舍可以成为现在剧作家的楷模。

《茶馆》读书笔记6

现在,在我们眼皮底下,关于青春的文字早已泛滥成灾。青春是一种奢侈品,所以过于浮华。我们的心灵就在这样的喧嚣中慢慢老去,以背离我们理想中的方式老去。

过去,我总以为如鲁迅、朱自清、老舍这样的大文豪,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一种腐老的气息,就像雨天的潮湿感一样很容易让人产生淡淡的惆怅。所以一直以来,自己都是在拜读那些浮华的青春文字。

这应该是一种错误。因为老舍先生的《茶馆》正如一面斑驳的墙,凄凉中旧旧的却都是温暖。它让人或喜或悲,让人大彻大悟。

《茶馆》是在写一个明明白白死去的过程。“掌柜的”王利发是悲惨的,因为他是那个悲惨时代的牺牲品。他像一只玩偶,他活在苍穹之下,活在对别人的恭维中,但他却一刻也没有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结局是他死得好,我想的确是这样。一个诗人说,死是世界上唯一的黑影。王利发的死,正是结束了他作为一只玩偶的命运,结束了那个时代赋予他的无尽的比死更可怕的黑暗。

当然,喜欢《茶馆》不仅仅是由于它伟大的艺术成就,我还倾心于老舍先生为我们营造的茶馆的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的市井气息。

大抵茶馆的存在无形之中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使人们回归到最原始的生活状态中。晨练之后的`老人,久违的朋友,远道而来的客商以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当他们步入古朴别致的茶馆中,或悠闲,或恬静,或安然,或淡定的生活状态都萌发在喧嚣之上。功名利禄这时候也只是一副华而不实的装饰品,索然无味。常四爷,松二爷,社会中的三教九流,在茶馆中寻找的不正是一种洒脱和理想吗?缕缕茶香净化了人们的心灵。

梦想中自己可以拣一个干净的萧瑟感浓郁的秋日去一家古朴雅致的茶馆,手捧一本喜欢的书,点一杯哪怕平淡的茶水坐在木椅上看自己已经很是最后的青春缓缓流逝。我想,在这时候,生活中的纷扰定会如春风化雨。

茶馆的安详如春日温暖的风。

而遭遇《茶馆》是一场旷世难度的劫。

《茶馆》读书笔记7

在《茶馆》中,大力妈向老掌柜道别的时候说的"硬硬朗朗儿",老掌柜在请客人落座时说的"您请着"都蕴含着浓郁的老北京特色。

就像飘香的炸酱面,就像浓郁的豆汁,就像蜿蜒曲折的胡同,这都是属于老北京独一无二的味道。

老舍先生作为一位地道的京城作家,作为一位血统纯正的旗人作家,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最地道、最纯正的北京。

也许有的人会说老舍先生的《茶馆》没有革命意识,没有向人们展示一个光明的未来。

但我认为在那个腐朽的时代,改革的志士都被杀头,搞实业的商人都被欺压,在这样一个时代又如何看得到光明的未来?我记得剧中有一位曾经搞过实业、进过国会的知识分子到寺中念起了经文,不问世事。

面对政治家的邀请,固执的坚持自己除了念经什么也不会。

因为他已经对那个时代失望了,他已经对那时的政治失望了。

我愿意相信这是真实出现在那个时代的场景。

面对这样的黑暗,该到哪里寻找光明?我相信从始至终老舍先生斗不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最真实的北京,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最真实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人们看不到光明,看不到未来。

下层人民生活在黑暗当中,每天都在为下一顿饭在哪里而担忧。

而统治者则夜夜歌舞,时时丝竹,不关心社稷,更不担心人民的死活。

试问这样的时代,又要如何看得到未来?

这一篇《茶馆》道尽了无尽的沧桑,历久弥新。

而这些历史的沧桑也终将伴着我们一直走下去,如警钟长鸣。

《茶馆》读书笔记8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剧的剧本。《茶馆》讲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馆几十年间的跌宕起伏,历经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三个年代。《茶馆》非常现实,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恶人不一定有恶报,充分体现了解放前社会的黑暗、官员的腐败。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这也是这个剧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唐铁嘴、宋恩子、吴祥子等人物的个性特点都跃然纸上。只需读过一次,不必像上语文课那样细细品读,也能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他为人正直、不做坏事,但有些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茶馆的老主顾常四爷,他跟王掌柜一样,正直、不做亏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样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气,怎么也不肯低头,不肯让步。

读完《茶馆》,我体会到我们现在是多么幸福,那时候的很多孩子连一碗热汤面都很难吃上,而我们现在汉堡牛扒可以随便吃。那时的人们真是生不逢时,生活在那样一个黑暗的年代。

在《茶馆》里,我最敬佩的人还是常四爷,特别是他那种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常四爷是满族旗人,在清朝时有份“铁杆儿庄稼”,不用干活就有钱拿。后来清国灭亡了,常四爷并没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爷一样挨饿,而是自己去种菜卖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难低头。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现在缺少的,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我们遇到困难就退缩,假如生活在那个年代,没有常四爷这种精神恐怕也很难在社会中生存。

《茶馆》里的道理可真多呀!

《茶馆》读书笔记9

提起老舍先生,不少朋友的第一印象就是课本里学过的《济南的冬天》、《茶馆》、《骆驼祥子》节选等等。彼时年幼,不懂得课本里为何会选那么多老舍先生的作品,只是循规蹈矩按照老师的要求一一背诵,如今再读《茶馆》,才真正领略了老舍先生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幽默诙谐,以及那浓浓的北京韵味。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为后世留下诸多小说、诗歌、曲艺、文艺作品。然而,无论何时提起,人们总忘不了最具代表性的话剧——《茶馆》。

《茶馆》的故事发生在北京城中的裕泰大茶馆。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社会上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物在时代的大背景中演绎着自己的小命运,轮流登场。而掌柜的王利发,历经几十年的世事变迁,凭着“改良”的信念想要经营好自己的一爿小店,却看遍悲喜人生,世态炎凉。

《茶馆》采用了所有剧本结构中最常用也是最传统的三幕剧结构。从第一幕的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到第二幕十余年后帝国主义入侵军阀割据的民国,再到第三幕又三十年之后的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的时期,一幕一个时代,前后跨越半个世纪之久。茶馆里的人随时间老去,茶馆里发生的事却又和时代紧密相连和故人藕断丝连。人物的命运、社会的风貌、国家的历史、时代的变迁,都浓缩于短短的三幕戏剧之中。

虽然《茶馆》的人物众多,但由于特色鲜明,矛盾突出,关系明了,读起来并不令人感到混乱。而在老舍先生赋予每一个人物的台词之中,又都带有深刻的社会烙印,时时刻刻折射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反映那个动荡年代中人们的无奈。

王利发的小心翼翼,苦心经营;秦二爷的年轻气盛,实业救国,最终梦想破灭;常四爷的义气耿直与老年潦倒;康顺子的命运坎坷,坚定善良……“莫谈国事”的纸条始终悬挂在茶馆里,然而谁又能真正和国事毫无关系?如今再读《茶馆》,已然不再是年幼时的浅薄与粗略,更能理解那个时代,那段历史,也更钦佩老舍先生对人物的塑造,以及对语言的精妙运用。

作为中国话剧首屈一指的代表剧目,《茶馆》不仅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经典剧目,更是中国话剧一座里程碑,享誉海外,曾后多次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电视连续剧。不仅是于是之、蓝天野、郑榕、黄宗洛、英若诚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曾经饰演过剧中人物,我们熟悉的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宋丹丹、陈宝国等演员也以不同的形式表演过新版的《茶馆》。

《茶馆》的经典之处就深藏在每一个人物,每一句台词之中,这既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舞台表演赋予的魅力。舞台上的《茶馆》焕发了剧本的全部光彩,这部戏剧也随之成为了“东方舞台上的奇迹”,戏剧教学的典范。一个演员的演技是否精湛,甚至也可以通过《茶馆》来检验。

多少年来,人们对老舍先生《茶馆》的喜爱,成就了这一舞台的经典,而真正的经典,永远不会落幕。虽然今天我们只是阅读剧本,但总有一天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亲临现场,走进“茶馆”,去这完成对这部戏剧的欣赏。

《茶馆》读书笔记10

《茶馆》这本书算是在读名著的年纪,被老师或者家长争相推荐的书籍之一。所以在那个年纪,我是有读过的。如今再温故一遍,也是一种意趣。

《茶馆》是老舍先生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书籍有两剧:茶馆和龙须沟。茶馆一共三幕剧,讲述了一个叫“裕泰茶馆”的兴衰;相对于茶馆,龙须沟就逊色了些许。亦是三幕话剧,龙须沟是一条臭水沟,附近住着四户人家,作者通过这四户人家的遭遇写出了时代变迁的物化迁移。

值得对比的是,这两个话剧都是通过人物的塑造来表达社会的改革变迁带给整个人民群众的变化。一个小小的茶馆,聚集了三教九流。每一个人都有故事,而这个故事,随着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走到了结局。

和时代变迁形成对比的有:裕泰茶馆内贴满了“莫谈国事”,进来茶馆的人却都在谈论国事。我们先要了解的是茶馆的老板王利发,是一个精明圆滑的人。他不古板,他知道世道要变天了,也知道茶馆快要经营失败了。“莫谈国事”四个字,你可以说是王老板对茶馆采取的挽救措施,也从侧面反映出底层商户对国事的看法,乱世求存中带着无可奈何。

用龙须沟中常四爷的话说:“我爱咱的国,可是谁来爱我啊。”

对生活的向往中又带着的深沉的惆怅无奈,正如那时候的老舍,面对的是改革开放,迎来的是文化革命。所以他写出来《茶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却自沉太平湖。

很多人说字如其人,文章亦是如此。读老舍,感受他文字里的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出他对当时背景下的社会感受。所有人都走了,茶馆的王老板,最终独自一人留了下来。面对自己的茶馆,有心无力的感觉,正如同身处文化革命的老舍,王老板自缢于自己的茶馆,像似始于尘,归于尘,那么老舍呢?是否也是如此。


《茶馆》读书笔记精选十篇相关文章:

茶馆读书笔记5篇

阅读《茶馆》读书笔记六百字

茶馆读后感范文5篇

茶馆读后感1000字范文心得

老舍话剧《茶馆》读后感10篇

《茶馆》读后感心得范文

《茶馆》读后感400字范文精选

最新《茶馆》读后感范文5篇

《茶馆》读后感300字5篇范文

关于茶馆读后感800字5篇

    53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