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读书笔记作文精选4篇
初心来自哪里,使命源自何方?婴儿坠地的第一声“呱呱”,宣告加入了一个家庭。党员右手握拳的第一次“入党宣誓”,庄严立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小编整理了有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读书笔记作文精选4篇 ,仅供参考借鉴。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读书笔记作文【1】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思想作风上的集中“加油补钙”,让每一名党员干部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将到哪里去,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如火如荼开展,作为刚入基层的选调生,我们更要加强学习,坚定初心,牢记使命,做好青春答卷。
加深理论学习,筑牢信仰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这次主题教育,要强化理论武装,聚焦解决思想根子问题,组织党员干部在学习中自觉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我们青年选调生要以此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大脑,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切实做到学深弄懂悟透,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工作能力,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做实调查研究,融入基层土壤。调查研究是党员干部获取真实民情的重要武器。进行调查研究,如果只是浮于表面,大搞“扎堆式”调研、“作秀式”调研,则会看不清基层的原貌,搞不懂基层的真相。我们青年选调生初入基层,在进行调查研究时,要虚怀若谷,以“甘当小学生”的姿态,拜人民群众为师,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把调查研究的落脚点落到办实事、出实效上来。
做好问题检视,补足自身短板。“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们青年干部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把“改”字贯穿始终,发扬刀刃向内的自我斗争精神,自我检视、自我剖析、自我亮剑,实事求是,把问题找实、把根源找深。做好问题检视之后,我们再明确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补足自身短板,不断提高自己干事创业的本领,以实实在在的改变和提高赢得基层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读书笔记作文【2】
长征途中最惨烈、最悲壮,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场战役——湘江战役,是“不忘初心”的历史丰碑。“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这是红34师师长陈树湘自尽牺牲时的英雄誓言,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
湘江战役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是粉碎了国民党企图聚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计划,保存了中国革命最中坚的力量。二是宣告了“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的破产。三是为毛泽东的复出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四是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传播了革命思想,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xxxx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种伟大长征精神在湘江战役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从湘江战役得到的启示是:一是无限忠诚、信仰坚定是灵魂。二是勇于担当、敢于牺牲是核心。三是统一领导、顾全大局是精髓。四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本质要求。五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红军血战湘江检验出的真理。湘江战役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宝贵财富,必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多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桂林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深厚的革命感情和红色传承自觉,认真做好烈士遗骸收殓及红军烈士墓地保护工作。目前,确认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有名有姓红军烈士20321人,烈士姓名镌刻在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英名廊,已安葬红军烈士的墓葬43座,安葬红军烈士945名。湘江战役中红5师战地救护所被围,110多名红军伤员,被敌人丢进酒海井,壮烈牺牲。20xx年9月,我们在酒海井打捞出20余具红军烈士遗骸,集中迁葬酒海井红军纪念园。灌阳村民黄合林,当时救下了一名受伤的红军战士,这名战士把一面红军军旗托付给黄合林,黄合林祖孙三代人守护军旗整整45年。全州县村民蒋忠太用自家山场掩埋了7具红军遗体,一家人世代守护。
党的xx大以来,xxxx十分重视湘江战役。按照xxxx的批示要求,我们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告慰红军烈士英灵的深情,做好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和红军遗属帮扶工作。目前,动态识别红军遗骸212处443个点,收殓完整遗骸82具、零散遗骸(遗骨)7465块,对186名在世的湘江战役红军遗属建档帮扶。二是以“不大兴土木、简朴节约”为要求,建设湘江战役红军烈士纪念园;赣南和闽西也相继在桂林建设纪念碑刻。三是以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坚强信念,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载体。
下一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