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作文>初中作文>初一作文>

2016年春节贴对联作文4篇

晓思分享

  2016年春节贴对联作文一

  今天是大年三十,按我国传统习惯,在这一天每家每户要贴春联,挂灯笼。今天上午我和我的姐姐、爸爸一起贴春联。

  我问姐姐为什么要贴对联。姐姐说:“好把我告诉你这就叫‘辞旧迎新’。对了那个是上联,那个是下联?”我摇了摇头,姐姐说:“快去问爸爸,她肯定知道。”我让姐姐走下梯子,我就去问爸爸,爸爸告诉我:“读声四声的是上联,读二声的是下联。”我很快找到了上下联,上联是“好年好景好财运”、下联是“福地福家福盈门”、横联是“万事如意”,最后我们在门中间贴了个大大的“福”字。等爸爸贴好后,我发现爸爸把那个大福字贴倒。我大声叫起来:“爸爸,爸爸!你把那个福字贴倒了。”爸爸笑着说:“是呀,福是到了。”我不解的问:“为什么这么贴呀?”爸爸说是取两个字的谐音,所以人们在贴福字的时候总是把这个字倒着贴,祈求福到。

  这里边还有个故事呢?听到这里我迫不及待的想听这个故事。追着爸爸讲春联的故事。贴完春联后,爸爸给我讲起来这个“福”字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过去有户人家,家里穷,读不起书,不识字,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贴春联,他也请教先生给他写春联,先生知道他不识字,怕他把春联贴倒了,就给他写了个大大的福字,谁知道,他真的给把福字贴倒了。来他家玩耍的小孩子发现了,就大声的说:“大爷,福倒了。”结果大爷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他家的福字,他呵呵的说:“福到了好啊。”后来广为流传,就演变成现在的习俗了,流传了下来。讲完这个故事,爸爸还给我讲了贴春联的一些知识。

  贴春联让我学到了好多很多的知识,也感到了新联换旧符的快乐,我觉得这次贴春联很有意义,真高兴!

  2016年春节贴对联作文二

  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作厌胜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春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萘、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上两边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瘤,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

  据《宋史·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明代朱元漳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

  一问,原来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

  2016年春节贴对联作文三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2016年春节贴对联作文四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507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