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作文>初中作文>初一作文>

行道树的教案设计2篇范文(2)

林欢漫分享

  四、学情分析

  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阅读量小、积累量小、生活阅历少是普遍现象。他们在眼前的小世界中漫无目的的被动式的学习,把自己与外面世界的差别当成负担,希望常有新鲜感,却又缺乏参与创新的勇气。所以,这些孩子需要有人激发热情、给予信心、增加勇气,让他们相信蓝天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为此,笔者在孩子们中间开展了“与名人握手”的活动。“名人”即每篇课文的作者,通过学习赏析文章,将文章的精彩之处学来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有效的把课内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点燃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消除了他们习作时对选材的担心,而且避免了“仰望”课文的感觉,形成“名人”即“凡人”,“凡人”也可“名人”的心态,消除了学习语文的一些障碍。

  五、教学说明

  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行道树”人格化,既袒露了“行道树”的心声,又引发了我们对平凡人默默奉献的敬畏。它离我们很近,却又被我们抛得很远。所以,本节课以“平凡”和“可贵”为主线,(即“每天都从行道树身边走过”是“平凡”;那些工作环境差,又不被人重视的人是“平凡”;身披尘土而抛洒清新和浓荫是“可贵”;不畏劳苦和危险,无私奉献的人们是“可贵”。)以“我眼中的行道树”“行道树眼中的事业”为启发点,通过反复诵读、比照朗读、讨论研究等方式推动学生联想“我身边的行道树”“行道树身边的我”,这样由物及人,读议结合、学写共进,紧紧地抓住学生的生活,用生活的灵玉去洞察文字的妙处,又用生动的语言推销真实的生活,进而达到净化自我的目的。

  六、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对话互动法等。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愿生活在哪里?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行道树画面。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堕落 坠落 点缀 给予 冉冉 贪婪

  2.作者简介:

  张晓风,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湾,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她的散文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为标志;第二阶段以《你还没有爱过》为标志;第三阶段以《我在》为标志。代表作有小说《梅兰竹菊》,散文《地毯的那一端》、《行道树》,戏剧《画爱》等。

  (三)整体感知:(多媒体依次展示)

  1.听课文录音,注意字词的正音,初步感受阅读的语气、节奏及情感。

  2.全班齐读,并思考:

  (1)寻找文章的中心句。(找中心句的方法:认为关键的句子画出来,对比各句,看看哪个更能概括文中的行道树象征无私奉献的人)。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我”是一 列 ___ 的行道树。请用一个恰当的词语给“行道树”加一个修饰语,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理由。“忧愁而快乐的树”。

  (四)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出问题)

  1.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1)为什么“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社会的需求,人们的需要就是神圣的事业。但它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利益来说,这就是“痛苦”。

  (2)为什么是“深沉”的?

  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就是“深沉”

  (3)找出:行道树为什么“忧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行道树为什么“快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忧愁的是:

  A.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在充满车辆与烟尘的城市里。与它们的同伴相比,自身形象变差了。

  B.城市充满了烟尘和废气等,环境污染严重,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和发展。但遗憾的是,“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没有想办法去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它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

  C.不被人理解。当人们沉浸在热闹的夜生活中时,它们处在“寂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

  快乐的是:

  A.能吸附烟尘废气等,减轻污染。

  B.为人们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

  C.春天勤生绿叶,夏日能献出浓阴。

  D.黎明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2.自由揣摩交流有疑难的语句

  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难有:

  (1) “堕落”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堕”,落、掉。“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这个家,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悲凉的点缀”?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五)拓展延伸:(多媒体依次展示问题)

  1.由行道树,你联想到了哪些人?

  学生可能会说:清洁工、老师、警察、邓稼先等。(多媒体展示出邓稼先的相关资料)

  邓稼先,“娃娃博士”,学业有成,放弃了美国的优越生活条件及极佳的科研环境,毅然回到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他在党的召唤下,隐姓埋名前往西北大漠,开展核武器开发的理论研究工作,默默地为我国国防事业奉献光和热。他鞠躬尽瘁,将一腔爱国热情投入到事业中,却因核辐射所致的癌症而英年早逝。他为我国摆脱帝国主义侵略、赢得自主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他的名字却在他逝世多年后才被人们广泛知晓,绝对是默默无闻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人物!

  2.谈谈你学了课文后的启示或收获

  爱因斯坦名言:“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六)课堂小结

  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最后,让我们大家来共同听一首歌,感受一下人世间最美丽、最崇高的情感——爱的奉献(教师播发歌曲《爱的奉献》,学生齐唱)。

  (七)布置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张晓风的《行道树》是一篇满含着哲理与情感的优秀散文。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的教学有两大难点:一是对文中所写的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感悟的理解与认识;二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这两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选一选,议一议、说一说,找一找,想一想,写一写等教学环节都较好地予以解决。做到既让学生能走进文本,认清了行道树这一奉献者的形象,理解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感悟;又引发学生去思考自己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特别是课上学生对行道树所说的话,是在学生充分认清了行道树的形象,情感被充分调动以后的真情流露。还有就是学生最后齐唱《爱的奉献》这首歌时,他们那专注的神情,眼中闪动的真情,让笔者真切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与奉献的幸福的同时,还认识到了学生心灵的纯洁!

300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