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报告总结>学习总结>

庐山实训报告范文(2)

琢妤分享

  庐山实训报告范文篇2

  一、引言

  1.实习内容与目的

  (1)总体锻炼目的

  为了贯彻课堂教学与野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地理野外独立工作的能力。

  (2)其他实践能力

  主要是锻炼和考察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在地貌学实验中,使每个同学学会罗盘的正确使用方法,植物学群落调查和土壤学的土壤剖面观察实验中,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关键是逐渐培养同学们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3)地貌

  将地貌学课堂教学与野外实习相结合,认识有关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初步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貌发育过程,初步培养学生野外认识和分析地貌现象的能力,以及地貌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4)植物

  观察和了解实习地区的植被及其主要植物群落类型,了解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识植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分布规律;识别本地区主要的一些植物种类;调查样地的植物群落。

  (5)土壤

  观察当地土壤类型,学会对土壤剖面的调查和分析,将书本上的知识,真正的带入实践操作中。

  (6)气候

  通过对庐山特殊气象特征的观察,对庐山气温、气压、湿度、风向等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及气候垂直分布规律、成因进行探究,认识庐山这里鲜明的季风气候特征,并与当地植被分布、地貌特征、水文特点、土壤分布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对特定气候特征分析的能力。

  2.实习时间

  2014年8月31日~2014年9月5日

  3.实习路线

  8月31日:好汉坡-望江亭

  9月1日:虎背岭-月照松林-汉口峡-大月山水库-大校场谷地

  9月2日:博物馆-庐林大桥-黄龙寺-电站大坝

  9月3日:天桥-锦绣谷-仙人洞-圆佛殿-大天池-龙首崖-悬索桥-电站大坝

  9月4日:五老峰-植物园-含鄱口

  9月5日:三叠泉

  二、地质构造

  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它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运动:早在震旦纪就在浅海底开始沉积,经过“吕梁运动”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锉磨,后下沉淹没汪洋海水继得洗礼,直至白垩纪时发生“燕山运动”,掀起“褶皱”波涛重新露出水面,断块续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经长期积雪覆盖,到四世纪末地球变暖,再经更强烈的冰川剥蚀,因而造就了崔嵬孤突,峥嵘潇洒,雄俊诡异,刻切剧烈,雄踞在长江与鄱阳湖之间的庐山。 庐山地区构造复杂,形迹清晰,主要有北东、北北东、北西向构造。主要观察了以下两种构造类型。

  (1)褶皱构造:

  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庐山地区三叠纪以前的地层发生挤压褶皱,形成了庐山山体的三背两向褶皱构造以及山体外围的一些褶皱构造。其中三个背斜分别是:虎背岭—大马颈倒转背斜、大月山背斜、五老峰背斜。两个向斜分别是:东谷—王家坡向斜、青莲寺向斜。

  (2)断裂构造:

  西北边为莲花洞大断裂,东南边为温泉大断裂,以上两条断裂活动性质多变,主要是由早期的左(右)旋剪切性质转化为张性正断层。 二者将庐山包围,成为庐山断裂上升的主要机制。

  三、地貌

  1.构造地貌

  庐山一共经历了三次构造运动,其构造、岩性和新构造运动对山体及次一级地貌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

  (1)断层构造地貌

  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孤立山系。从整体而言,庐山是一个地垒式的断块山。如图1,东南侧为温泉大断裂,西北侧为莲花洞大断裂,此二者构成庐山两条边界大断裂,庐山沿这两条断裂上升。当庐山上升之际,周围相对下陷,鄱阳盆地进一步发展,继而形成鄱阳湖。

  ①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其北翼断落而成,该断层崖在石门涧和莲花洞一带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

  ②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垄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向东北方递降,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

  (2)褶曲构造地貌

  主要发育在庐山北段。在”三背两向”的控制基础之上,经后天剥蚀雕琢而成;由于其各个出露岩层抗风化剥蚀能力的差异,发育形态为多套背斜、向斜以及此成山、次成谷呈 S 型展布,在两侧则由于断裂的剪切发育为单斜山。

  ①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东北——西南,主要由石英岩组成,高1453米。

  ②东谷向斜谷:位于女儿城与牯岭之间,受牯岭向斜控制,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峡断层的错动影响,故使莲谷、王家坡谷向东北倾斜,而东谷向西南倾斜。

  ③西谷次成谷:位于虎背岭与牯岭之间。成因是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的强烈侵蚀、破坏而成,地貌特别低下,故成为谷地。

  (3)节理构造地貌

  节理构造地貌的发育主要受不同节理组合和构造部位控制。在背斜核部发育纵张节理和X节理,节理切裂近水平的硬岩层,局部发生岩块崩落而在陡坡上形成凸出的岩块以及凹陷的“洞”或“穴”,如仙人洞。而自背斜核部的某些部位,因纵张节理发育密集,尽管有坚硬岩层保护,也会被不断剥蚀侵蚀形成地形倒置现象,如芦林湖。如近水平岩层受多组节理切割,岩块周围被侵蚀崩塌中部剩余部分形成“塔状”地貌,如我们观察到的虎背岭的核部。在与褶皱构造现象垂直的横张节理密集带部位,因破碎易遭侵蚀常发育横截背斜山或次成山的小河谷,如汉口峡等。

  根据形成节理时的力学性质把节理分为剪节理和张节理。

  张裂隙:

  岩石受拉张应力破坏而产生的裂隙,它具有张开的裂口,裂隙面粗糙不平,延伸一般不远,产状不甚稳定。张裂隙如通过坚硬的砂岩砾岩,裂隙面往往绕过砾石和砂砾,呈现凹凸不平状。

  剪裂隙:

  岩石受剪切破坏产生的裂隙,一般闭合,裂隙面平直光滑,延伸较远,产状稳定。砂岩和砾岩中的剪裂隙,裂隙面往往切穿砾石或砂砾。常见数条产状一致、规模相当的剪裂隙成组出现,有时两组交叉呈X型。

  ①仙人洞:背斜核部发育纵张节理和X节理,节理切裂近水平的硬岩层,局部发生岩块崩落在陡坡上形成凸出的岩块以及凹陷的“洞”或“穴。

  在背斜核部发育X节理,节理切裂近水平的硬岩层,容易受侵蚀形成洞穴。

  根据观察,新节理切割旧节理,旧节理与岩层倾向垂直是张性节理,新节理初步推测可能是剪节理。

  旧:35° 张性节理

  新:100° 剪节理

  ②天桥:近水平岩层受多组节理切割,岩块周围被侵蚀崩塌,中部剩余部分形成“塔状”地貌。

  ③锦绣谷:沿虎背岭背斜核部的斜交节理形成的。垂直节理的构造发育造成了塔状地貌的基础。流水、风力等侵蚀作用塑造了“塔形”。岩块周围被侵蚀崩塌中剩余部分而形成“塔状”地貌,锦绣谷一侧清晰可见。

  ④五老峰:垭口之间五个耸立的单斜山峰,垭口是由于横向节理密集带被侵蚀而形成的嶂谷源头。

  ⑤汉口峡:在与褶皱构造相垂直的横节理密集带,因破碎易遭受侵蚀常发育横截背斜山或次成山的峡谷。

  ⑥芦林湖:在背斜核部的某些部位,因纵张节理发育密集,尽管有坚硬岩层保护,也会被不断剥蚀侵蚀形成地形倒置的现象。

  2.河流地貌

  庐山自第三纪形成夷平面及之后,遭受了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山上、山间、山麓不同地带形成了不同的流水地貌类型和特征。庐山的河流地貌保留了许多河流演化、构造抬升的信息,形成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流水地貌特征。

  (1)裂点

  峡谷中也有多级裂点的分布,其中规模较大的反映庐山山体的间歇性抬升,如三叠泉裂点。

  庐山地区的裂点根据成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为旋回裂点,二是构造裂点,三是岩性裂点。

  ①旋回裂点是由于庐山第四纪山体抬升,山麓河流的基准面相对下降,山间河流复活溯源侵蚀河床下切形成的。如大校场谷地裂点。

  ②构造裂点是河谷下切中遇到横截河谷的断裂或节理密集带造成的裂点,由于此种裂点波折落差大常形成瀑布叠水。如三叠泉瀑布、王家坡瀑布等等。

  ③岩性裂点则是由于河谷上下段的岩性软硬不同形成的,也可以形成叠水瀑布。

  (2)沟谷流水

  庐山的河谷形态自山上到山下,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特点。就庐山本身的河谷而言,可分为四段:上段表现为宽谷,中段为宽谷中套有V型谷,下段表现为峡谷,出山麓段大部分为深宽谷,个别为峡谷。庐山在抬升以前,河流已经塑造了较宽展的谷地,后来

  由于山体强烈抬升,河流急剧下切溯源侵蚀,宽谷下段先变成峡谷。宽谷(U形谷)多适应地质构造,与地层或构造线走向一直,谷地形态一般谷地宽浅谷坡平缓,代表河谷发育的老年阶段,属于庐山抬升前的老谷地;峡谷(V形谷)谷地深切,谷坡陡峭,有的成阶梯状,发育多级裂点和瀑布,代表河谷的幼年和青年期;谷中谷表现形态是宽谷中嵌套发育V形谷,代表了河谷从幼年像青年发育的过程。

  宽谷包括东谷、西谷、仰天平、七里冲、大校场谷等;宽谷多沿软弱岩层发育,适应地质构造。

  峡谷是地壳抬升,河流强烈下切,溯源侵蚀的产物。

  典型的峡谷有:

  ①石门涧谷地:沿途有黄龙潭、乌龙潭、石门涧等瀑布。

  ②三叠泉峡谷:因受岩层水平层理和垂直节理的影响,分三级跌水,成为三叠瀑布,总高度约120多米。

  宽谷和峡谷的比较:

  ①宽谷是早期发育的老河谷,发育时间较长,它是在地壳稳定、地势低矮的条件下形成,说明宽谷形成之时的当日庐山,高度比现在低矮得多。说明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

  ②峡谷是年轻河谷。是在地壳强烈上升和河流复活下切而成的,说明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

  ③从宽谷的高度和峡谷的下切深度表明,庐山上升量由中部向东北部递减。

  (3)河流袭夺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众多的河流袭夺的现象:锦绣谷袭夺西谷,东谷支流袭夺大校场河,三叠泉河袭夺七里冲。河流袭夺六大要素:被夺河,袭夺弯,袭夺河,反向河,断头河以及风口。

  庐山地区一般是流向东南或西北的河流袭夺流向东北或西南的河流,并使水系发生变

  化,变平行水系为格网状的水系。

  产生袭夺现象的原因是:庐山山体抬升之前,地面发育已处于成熟阶段,河谷循较弱岩层发育,故流向呈东北或西南向;当山体大量抬升(根据庐山大势),流向东南或西北的河流由于流路短、比降大,再加上沿断裂或垂直节理发育,下切、溯源侵蚀强烈而迅速,以致袭夺东北或西南流向的河流。

  ① 锦秀谷袭夺河: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四周被向北西流的锦秀谷袭夺。

  证据:花径风口: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天桥袭夺湾及裂点:在裂点(天桥)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秀谷)。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裂点上溯不远,西谷内由晚更新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受明显的破坏。

  ②东谷支流袭夺河:该小河切穿插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南西流入芦林盆地的,现向北西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③三叠泉袭夺河:原来的青莲寺河向北东流,在三叠泉附近被向南流的河流溯源侵蚀,袭夺了青莲寺谷,河流成直角拐弯,河流袭夺后,裂点向青莲寺谷上溯2公里之远,河流下切深度达150——300多米,可见袭夺时间应早于锦秀谷。

  3.堆积地貌

  庐山及其外围地区是否发生过冰川作用,目前还存在着分歧。一派是以李四光先生为代表的冰川学派,他们认为,庐山是存在第四纪冰川的。因为庐山发现有很多的冰川遗迹,例如:三逸乡冰窖、王家坡U形谷、天桥冰溢口、锦绣谷冰川U形谷、含鄱口冰刃脊、飞来石等。这些都证明:庐山在第四纪时,曾经有过冰川;而反对派则认为,这些地形和沉积物与冰川遗迹虽有相似之处,但并非冰川作用而成,而是河流和泥石流的产物,也就是说庐山并不存在第四纪冰川。

  庐山到底有没有冰川地貌其实还是挺有争议的。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冰川地貌还是存在的。主要体现在芦林湖,王家坡,飞来石。

  ①芦林湖原为一个天然冰窖,深度约为70米,冰雪从周边的三个U形谷滑下在这里堆积,侵蚀而形成的“冰窖”。

  然而,反对者认为是由于褶皱引起差异性抬升的构造湖,沉陷湖。

  ②在王家坡冰川地貌得到很好的体现。在东南方向有一个角峰,在其山坡下、与别的山之间的山谷中存在着大量的巨大漂砾。上方有三个谷地:七里冲、大校场、东谷汇聚流入鄱阳湖。U形谷中有一条河流,而这条河流是靠西北坡山脚,原因是由于东南坡是向阳坡冰雪融化速度快,西北坡为背阳坡冰雪融化速度慢。

  而反对者则认为是由于内力作用和流水作用形成的,冰川作用只是稍加修饰。从地形上看,冰川作用不可能形成上宽下窄的地貌,不可能就中间一小撮冰川地貌;从气候上看,形成冰川要-6摄氏度,而现在平均是12摄氏度,相差18摄氏度,反应在地形上要相差3000m,而第四纪以来庐山没有太大的下沉作用。

  ③飞来石更是冰山派学者与非冰山派学者具有争议的地方。飞来石为重叠石,属于冰桌,又称为冰台,是指在U形谷中或山麓地带聚集的巨大冰川漂砾横置于其它冰川漂砾上的现象。西谷冰川U形谷中的冰桌,冰山派学者认为飞来石下面的石头是由于冰山刨蚀所遗留下来的,上面那块小石头则是由于机缘巧合的情况又一次冰川活动使得这块石头正好停留在底部大石头的上面。由于它的岩性与周围的岩石性质大相径庭,主要是粗砂岩,因此可以断定它是从别处通过某种作用搬运而来,故名飞来石。

  反对者认为如果有冰川作用,土壤应该被剥蚀,然而事实并没有。

  四、水文

  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水分有余,庐山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也有以泉的形式出露的地下水。地表径流在年内各月分配明显。庐山水系大致以庐山中部、海拔高度为1374m的仰天坪为中心,向四周散射,沿着高峡深谷向山体外侧汇集,流入长江和鄱阳湖中。庐山是一座中山,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地貌条件比较复杂,以致天然降水对地表水的补给,使地表水存在着不同的形式。它们既是庐山风景名胜的组成部分,也是居住居民和疗养旅游者日常生活的水源。

  由于庐山是一个断块山,新构造运动强烈,断裂显著、切割破碎,节理发育、河溪发达,以仰天坪为中心呈辐射状流入长江与鄱阳湖中。在翠谷深涧岩坎裂点上造成了数多瀑布和深潭。河溪瀑潭与涌出的地面泉水、天然池塘、人工湖库(大月山水库、芦林湖水库)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庐山水文网,它们与气候、地貌、植物、土壤等其它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改造着庐山的自然环境与面貌。水分与热量在庐山自然环境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溪流

  庐山的气候、地势造就了庐山的溪流。

  庐山是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的块状山,东北——西南长有40km,西北一东南宽约25km,山体中间高、宽,外侧陡峻,外围是低平的丘陵和平原;所以庐山水系大概以庐山中部、海拔高度为1374m的仰天坪为中心,向四周辐散,沿着条条峡深谷向山体外侧汇集,分别注入长江或鄱阳湖中。

  庐山的河谷上段为宽谷,这是因为当时庐山地势比较较低、岩性较软弱,又处于相对稳定的条件,因而发育了呈U形的宽谷。在宽谷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庐山山体再次强烈上升,

  引起河流复活下切溯源侵蚀而形成了峡谷。

  这些峡谷溪河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也有水量地下水补给,河流呈现山河溪特点。暴雨来临,山洪暴发,水势凶猛,色黄并挟带砂砾。而大雨过境,水势迅即减弱,色清透彻,干旱季节则涓涓细流,甚至断流。

  2.瀑布

  当庐山新构造运动强烈抬升之际,河流急剧下切,溯源侵蚀,而使原来宽展的河谷,产生了许多由缓变陡的裂点或者岩槛。山顶的溪涧反泉流,沿着上游宽谷奔流而下,流至裂点,迅即跌落,成为飞泻的瀑布、急流。而庐山较大的溪涧裂点大多在900为左右的半山上,故庐山往往是瀑布高悬在上夹以绝壁,构成了飞瀑银河倒泻,直落霄汉的胜景奇观,素有“匡庐瀑布天下奇”之称。例如以“庐山第一观”而闻名的三叠泉瀑布,以“天下第一泉”著称的谷帘泉,还有李白称谓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黄岩瀑用马尾泉秀峰秭妹瀑,此外还有玉帘泉、王渊瀑布、石门涧瀑布、黄龙潭、乌龙潭以及王家坡双瀑等十余处。它们都是风景险丽,古今游人寻幽探胜的佳境之地。

  3.潭

  (乌龙潭,黄龙潭)地下水在一定地质、地形条件下出露地表而成泉,出露的泉沿峡谷由上而下流动,当流到裂点跌落深谷而成瀑布。瀑下则激石成潭,著名的有黄龙潭、乌龙潭、玉渊潭、青玉峡龙潭等。泉、瀑、潭与洞、树、崖构成了庐山一幅幅奇观美画,吸引着古今中外的旅游者。

  乌龙潭、黄龙潭成因:

  岩性差异裂点。山上东、西谷宽阔,因为间接性抬升,突然抬升会造成落差大,下游深谷与宽谷形成裂点。乌龙潭的水来自东谷的生活污水,水质不好;黄龙潭的水来自西谷的水,较干净。

  4.湖泊、水库

  庐山的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也有以泉的形式出露的地下水,为了解决山上居民和旅游者的生活用水,利用庐山的天然地形条件相继建成数个人工湖—水库,例如芦林湖原是芦林盆地,在盆地出口处筑坝成湖。芦林湖的汇水面积为2.01km2,库容达112.6*104m3。现是庐山的重要水源之一。又如花径附近的如琴湖,原是西谷谷地的一部分,后在天桥附近建坝蓄水成湖,现成为风景秀丽的旅游疗养胜地。象这样的人工湖还有许多,如汉口峡水库、植物园水库、莲花谷水库等,除此之外,还有20余座100~1500m3的储水池。

  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对于调节长江中下游洪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鄱阳湖流域降水量丰富,时空分布不均,其特有的气候变化特征、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叠加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历年洪水统计表明,该区域洪涝灾害和损失有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大的趋势,这与长江流域中游地区降水时空变化影响较大及入湖五大河流的来水有关。

  (1)比较芦林湖水库以及电站大坝,探索其选址原因:

  ①芦林湖水库:位于玉屏峰和星洲峰之间,是一座以供水为主,兼有防洪、交通及旅游景观等综合效益的小型水库。

  选址原因有三,一是植被丰富,水中含沙量小,水质较好;二是因为汇水区域大,有来自于大校场、黄龙潭、乌龙潭丰富的水源,而芦林湖本身处于低洼处,容量大;三是由于周围的高程差大,工程量小。但是也有其缺点:周围的岩层倾向下游,容易产生漏水。

  ②电站大坝:大坝水源主要来源于东谷的生活污水,所以水质较差,富营养化严重。大坝主要作用用于发电。

  大坝之所以选在此地,有四大原因:第一,水源来源丰富,乌龙潭、黄龙潭、东谷、石门涧的水都为大坝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第二,所处位置上游开阔,下游峡谷,相对狭小,工程量小,易于建坝。第三,岩层朝上游倾斜,正好形成相对密封的状态,不易漏水;并且处于东谷向斜的核心部位,岩石紧密,不易漏水。第四,高程差大,工程量小。

  (2)大天池水长盛不衰的原因:

  周围地势高,大天池所在地势平坦,是锅底地形,不漏水;长石石英砂岩风化成高岭土,堵住节理产生的缝隙,不漏水;周围植被茂密,根系深厚,具有涵养水土的功能;温度适宜,蒸发速度慢。

  五、植被与土壤

  1.植被的垂直地带性

  海拔700或800m以下,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是庐山的基带植被,群落优势种明显,主要由石栎、樟树、甜槠、苦槠、檵木、青冈和马尾松等优势物种组成,灌木的优势物种有箬竹、尖叶茶等。混有少数的落叶树种,如枫香、锥栗等。 海拔700或800m至1100m,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的过渡带,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的主要成分,常绿树种有甜槠、青冈栎等;落叶树种有锥栗、

  短柄枹、四照花等;偶见杉木、黄山松等针叶树散生其间。 受人为影响,本地带多为人工栽种的黄山松林,柳杉林、扁柏林等针叶林。

  海拔1000或1100m以上,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有四照花、短柄枹、锥栗、小叶白辛;灌木有杜鹃、蜡瓣花等。

  同样,本地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还分布着面积较大的黄山松林,以及柳杉林等针叶林。

  2.植被的演替

  山地植被演替现象与立地条件密切相关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土壤等也产生相应的垂直变化,导致植被类型垂直分异,因此,它们的演替系列也有差别。

  (1)常绿阔叶林植被演替系列

  该类型是在中亚热带生物气候下形成和发育起来的地带性植被类型。目前仅有小面积残存于山下,在庐山不同生境条件下和认为影响下,其主要建群种(强旱生灌木和小灌木)存在差异。白鹿洞书院附近分布的有大片针阔混交林,这是原有的常绿阔叶林遭到砍伐等破环后,温度、土壤、湿度等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使阳性树种幼苗,尤其是马尾松幼苗侵入,形成针阔混交林,并夹杂有落叶阔叶树。若继续封山育林,林下常绿阔叶树将得以正常生长成为大树,形成常绿阔叶林。但如果遭到破坏,则可能会向落叶阔叶林、马尾松林乃至灌丛等方向逆行演替。

  (2)落叶阔叶林带植被演替系列

  目前庐山海拔大约900m(南坡1000m)以上分布的落叶阔叶林是经封山育林之后保存下来的地带性植被,主要成份有茅栗、四照花、灯台树等优势种,这些乔木种类的苗木可以自然更新,表明该类植物在该地是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但目前庐山上部主要分布的是人工种植的针叶林,如黄山松、日本柳杉、日本扁柏林等,通常缺乏可以自然更新的幼

  苗幼树,不属于该区的顶级群落。如月照松林附近的黄山松林,幼苗很少,发育不良,难以自然更新。而适宜该区环境的中生落叶阔叶树幼苗却得以正常生长,与黄山松一起组成针阔混交林,并导致林下郁闭度增大,加快黄山松的衰老,从而使植被类型朝着落叶阔叶林的方向演替,形成更加稳定的顶级群落——落叶阔叶林。

  3.庐山植物园

  国家第一个植物园,是唯一一个亚高山植物园,高程在1000到1200米。位于庐山东谷大月山和含鄱岭之间。

  庐山植物有两大特色:一是裸子植物丰富,庐山植物园拥有裸子植物260余种,被称为松、杉、桧、柏的活标本园,为中国之冠;二是杜鹃花种类繁多,庐山植物园已建成拥有300余种杜鹃花的国际友谊杜鹃园。

  从温度、气候、土壤等方面分析植物园的选址原因,分析它为什么不选在山下?

  ①海拔900(800)-1200(1100)米,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发育着既具有山地黄壤性质,又具有山地棕壤特征的山地黄棕壤。

  ②山下为亚热带,由于庐山植物的垂直地带性,在高处可以创造条件引进温带植物;在此高度适应植物的范围较广,植物的适应性也很强,只要不达到极限,即可进行人工栽培。

  4.成土因素以及庐山地区较为典型的成土过程

  (1)土壤的发育过程主要受六大成土因素的影响:

  气候因素:气候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水、热直接影响着母质的风化过程和物质的淋溶过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植物和其他土壤生物的生长,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着养分物质生物小循环的速度和范围。

  生物因素:植物、动物、微生物是土壤环境形成过程中最活跃和其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植物一方面吸收利用土壤中的无机质,使营养元素相对富集到上部;另一方面又把制造的有机质回归到土壤中,成为腐殖质或被再次分解为无机质。动植物残体形成腐殖质与土粒结合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以及动物的活动,协调了水、肥、气、热条件。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使土壤更具有肥力。

  地形因素:主要影响母质在地表的重分配,以及成土过程中气候要素的差异。

  母质因素:影响土壤的发育速度以及土壤的物质组成。

  时间因素: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一般来说,时间越久,发育的程度越高。

  人为因素:影响土壤的发育进程。

  (2)成土过程:

  原始成土过程,就是从岩石裸露且有微生物着生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的土壤形成过程;

  黏化过程,就是矿物质土粒由粗变细而形成黏粒的过程,包括物理破碎、化学分解和次生矿物的形成;

  脱硅、富铝化过程,铝硅酸盐水解,硅酸淋失,而铝、铁、锰、钛等元素相对富集,发育程度可用硅铝率(硅、铝分子数比)表示;

  腐殖化过程,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腐殖质;

  潜育化过程,终年积水或排水不畅地区,长期处于还原环境而使铁、锰等处于低价态; 潴育化过程,是一个氧化还原的交替过程,主要是指在直接受到地下水侵润的地方,在雨季地下水位升高,铁锰被还原迁移,旱季地下水位降低,铁锰露出表面,被氧化淀积; 熟化过程,即农耕土的形成过程。

  5.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庐山地区的土壤具有一定的垂直分布规律:

  ①基带的地带性土壤有红壤、黄壤;

  ②海拔400-800m由于气候温暖湿润而发育成明显富铝化的山地黄壤;

  ③海拔800-1200m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发育成兼具山地黄壤和山地棕壤性质的山地黄棕壤;

  ④海拔1200m以上的地区分布着山地棕壤。

  6.土壤剖面实习及分析

  我们分别在好汉坡、黄龙寺、大月山进行了土壤剖面实习。

  土壤剖面概念:

  天然土壤一般有六个层面:有机质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土壤的性状包括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干湿度,土壤孔隙度,土壤pH值,土壤松紧度,土壤新生体,土壤侵入体。在斜坡地区,不容易发育土壤,平缓的地方比较容易发育土壤。

  庐山土壤的四个特征:

  ①有机质层较厚;

  ②含有大量次成矿物;

  ③pH值有变化;

  ④大量的石块。

  (1)好汉坡

  此处海拔约为800-1200m,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发育成兼具山地黄壤和山地棕壤性质的山地黄棕壤。

  (2)黄龙寺

  按照土壤垂直地带分异规律,按照黄龙寺的地理位置应该为山地黄棕壤,但是实地观测后还发现出山地黄壤。

  黄龙寺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形成独特的小气候:不同于该海拔高度其他地区的中亚热带气候,热量和水汽条件差异致使土壤要素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3)大月山公路旁

  此地母质层有风化物、坡积物和冲积物形成。此处地势较高,淋溶作用较弱,因此土壤没有淋溶层。

  六、总结

  通过了此次庐山的野外实地实习,地貌学方面,我们对野外地质的考察和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庐山的感性材料,对我们今后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地貌形态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对岩层研究的选取和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基本上能熟练操作罗盘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培养了实践的技能;植物学和土壤学方面,我们基本能把书本的知识带入到大自然中,通过观察庐山的自然地理特征,掌握庐山的植被、土壤类型及演替规律,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水文学方面,基本对庐山的水文概况和水环境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人文地理方面,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锻炼提高了我们对新鲜事物的解毒能力。总得来说,让我们学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课堂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能够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种知识综合性运用;发现地理现象并运用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对庐山的地质地貌有一个较为宏观的了解;还有同学们之间分工合作、互相支持。

  庐山是个旅游胜地,此次实习也让我们领略了名山的风光,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正所谓受益非浅。

下一页更多关于庐山实训报告范文

1909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