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题总结报告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题总结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题总结报告1
XXXX年10月,结合我班有一位新转入的儿童多动症患者的实际条件,综合其他有利条件,确定了题为《班级治疗多动症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在随后近一年的时间里,根据方案研究计划,笔者开展了实践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第一手研究资料,上传独立撰写的读书笔记13篇,学生个案分析18篇,调查报告1份,课题方案1份,开题论证报告1份,总结性材料5份,结题报告1份,合计40篇。至此,研究工作已经到了结题阶段,现对一年来的研究工作做一个小结。
一、注重理论学习。
在研究过程中,除了学习完计划中的三本心理学著作《变态心理学》、《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心理咨询与治疗》外,还阅读了《班主任兵法》、《教育心理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本教育教学专著和杂志,并认真做了读书笔记(有的已发到网上)。这些书籍中的理论知识,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还开阔了研究的视野,提高了本人的研究能力。
二、加强研究交流。
因为研究课题的特殊性,需要特别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指导,而现实是,身边无人可请。我便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与一位国家级二级心理咨询师通过腾讯QQ和电子邮件建立联系,经常请教,获得一些原则性的指导,有很大作用;同时利用班主任身份,加强同研究对象亲属联系交流,亦有很大收获;此外,我还加强了同所有课任老师交流,更是获益匪浅。
三、实际研究效果。
1、全面地了解了多动症儿童。
(1)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搜索网络资料,我了解了多动症儿童的症状,多动症的成因;
(2)通过接触多动症儿童本人和其家人,我了解了其成病表现、治疗情况、智力状况、能力倾向、性格特点、学习兴趣态度、行为表现等基本情况;
(3)通过访问多动症患者身边的同学,我了解了其性格特点、学习态度、行为表现等情况。应该说,通过不断的学习,我已经成为了半个“儿童多动症专家”,通过实践,我已经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的研究对象。
2、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治疗多动症的办法。
(1)营造了一个适宜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推行“班干轮换制”,引进“文明小组”评比办法,调动班级中一切积极因素,监督、帮助多动症儿童,对促进其正确行为的进一步养成,作用巨大。
(2)用“积分奖励法”,调动研究对象和同伴共同治疗多动症的积极性。特别是连带受奖,利用集体的力量带动多动症儿童的进步效果明显。
(3)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以积极的心态影响孩子,并协调科任老师及家校之间的联系,在多动症儿童周围编织起一张关爱、帮助、督促的网,全方位地教育好孩子,成为班级治疗多动症必不可少的内容。
3、从孩子的表现来看,已有非常明显的进步。其多动症的症状有明显的减轻,其各科成绩均有进步,特别是我所带的数学学科成绩,较刚入学时有明显进步,让人振奋。
家庭和学校是儿童发展两个关键的场所,对多动症儿童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学校治疗多动症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为了使这些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增强信心,克服困难,战胜心理障碍,逐步回归正常儿童行列。同时,也为了总结出一套科学可行的班级治疗多动症儿童的治疗方案,从而使多动症儿童的治疗在实践和理论上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笔者确定了这一课题,一年来,感到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班级管理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探索总是与意外相伴,实践总与收获同行,一年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让我收获了许多的意外和精彩。感谢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你们为一线的教师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有利于我们走专业化道路发展的平台,感谢你们让我找到了自己做教师的兴趣和快乐。现在虽然课题研究工作已经结束,但我对多动症儿童的研究工作不会停止。
课题总结报告2
前言
课题级别:市级教研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教学最优化研究
课题类别:学科教学方法
课题组组成:本课题由市教研室原化学科蔡秀珍老师和教科所高思刚老师设计和组织(组长为蔡秀珍),全市中学共同参加,课题组成员共15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校长1人),教学课题结题报告。xx年7月蔡秀珍老师退休,xx年10月市教育科研办公室将该课题定为市级课题,经教研室和化学科同意,由化学科负责初三教研的傅兴春老师担任课题组长,继续进行本课题研究。
课题提出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全国教学研究的总动向是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学习能力。我室化学学科对课堂教学优化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老师教学的优化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我们着手对教师教学的各种因素的内涵、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于1xx9年成立了“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组。
在“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研究过程中,在xx年9月以前取得的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结合素质教育的最方向,重新调整了研究方向,重点从教学设计方法的优化上进行研究。
课题研究目的: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研究各种教学方式的最优化,期望得出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方法。
课题研究对象:初三学生。
课题研究时间:20xx年9月—20xx年7月(原定20xx年7月)。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过程。它既有教师和学生的人的因素,又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班风、学风、学习结果等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教学活动的输入、输出过程,教学活动是在这些因素不断由异步、无序到同步、有序的循环中前进和发展的。
在这些因素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他因素都是其学习的外部情境因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优化是影响教与学功能的变量,主要是教师设计的优化,使学生自身因素得到最优化的学习情境和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过程是以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仅有一定的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是不行的,还必须有一系列的意向过程中的条件(非智力因素)配合,使其互相促进,才能达到学生自主行为的充分表现。
在诸多的情境因素中,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学习反应输出信息的接收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功能,应在用课程和教材铺设的道路上,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意向心理条件,促进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的发展,积极开展学习的动力和阻力的相互消长斗争,用教学效果的反馈强化,增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加速度,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省力、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认识和发展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是在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中的主导作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活动中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有明确的主体、行为、条件、标准,并以教学需要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以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您正浏览的文章由www.unjs.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课题“初中化学教学的最优化行动研究”就是研究如何把化学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各种行为关系,放在一定的组织形式、途径、媒体和方法等情境中,构成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激发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心理条件,促进其认知心理结构的发展,使师生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处于同课题、同步、同时态的最佳状态,并产生共鸣,从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
⒈实验中的因变量:教学最优化后学生教学目标的到达和情感发展水平的制定。
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自主学习的心理行为表现中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的调节与变化是本实验的因变量。依据《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素质教育要求和教学实际,我们首先制定了本课题的目标体系:
目标 内 涵 发 展 水 平
感受(A) 领悟(B) 追求(C)
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的教学质量 达到 良好 优秀
动机 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它是以需要为基础的。 ⑴家长的要求
⑵老师的要求 ⑴老师的希望
⑵家长的愿望 ⑴自己的前途
⑵祖国的需要
兴趣 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并能经常关心该活动的心理过程。 ⑴对某事物或现象有好奇心
⑵想亲自动手尝试 ⑴愿意亲自参与
⑵设法动手实践 ⑴十分乐意地去体验
⑵迫切期望去探索
情感 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和体验的心理过程。 ⑴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⑵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⑴自主地学习
⑵争取圆满完成老师交的任务 ⑴十分乐意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⑵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意志 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能支配、调动自己的学习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⑴主动地预习、复习
⑵积极完成课内外任务 ⑴遇到困难不避让
⑵能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 ⑴能排除干扰,努力学习
⑵即使遇到挫折或失败仍能坚持学习
我们把目标的发展水平分为“感受”、“领悟”和“追求”,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开题报告《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A)感受:感知和初步接受。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产生积极的反映。
(B)领悟:领会和觉悟。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能够理解,并能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C)追求:获求和取得。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能够严格遵循,且深刻体验。
⒉实验中的自变量:各种教学情境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心理行为表现,本课题研究的情境创设在实体情境、语言情境和想象情境这些基本情境的同时,更多是创设一种质疑、探究、联想的氛围,建立教学师生互动的主体结构,达到“以境透思”的效果。我们总的构思是:变适应型为创造性,变同步伐为多样型,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⑴教学情境的类型应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如:
创设明确易读的学习目标,调节学习的动机指向,调控激趣。
创设价值展示,需求激趣;学有新知,以新激趣;情感交融,以情激趣;学有成功,信心激趣。增强求知欲望。
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调动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观察,积极思维。
创设形式多样的实验场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内化学生的学习情感。
创设先学后讲,留给学生以思考与想象的时空,师生互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需求;体会成功的喜悦。
创设立竿见影的反馈渠道,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体现主体的生命活力。
创设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形成互帮、互学的奋发向前的风气。
创设学生“说学”形式(学前说学、学中说学、学后说学、学法说学),增强师生、生师、生生的双向多向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寻找最佳学习途径、探索学习规律。
创设形式多种的活动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⑵教学情境创设的时间、空间和频率。
我们把引出课题、解决难点的情境称为主情境,其他情境称为自然情境,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其中刻意性明显且对学生感官刺激较强的情境,创设不宜过多,一般每节课2-3次。自然性情境只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认知的发展,则可随时进行。
每种教学情境可以对因变量的一个或几个目标产生激发。
课堂教学只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而非全部过程,教学活动应该向课外延伸,所以情境教学的实施不应只限制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内。
⑶情境创设合理性的判断。
可用下面两个指标衡量情境创设的合理性:一是教师发生的信号能否在学生中产生积极的反应;二是师生是否有愉悦的心理体验,进入“情境”之中。根据初中生情绪活动的体验的迅速性和外露性,教师可予以判断。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使学生能进入“情境”之中,参与“情境”之中,乐在“情境”之中,完善在“情境”之中。
⒊学生心理行为个别差异发展观察内容
自变量(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的优化)对因变量(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激发,是通过学生心理行为差异发展表现的。本实验着重观察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表现:
⑴课内行为
①一般参与度(如精神状态、记笔记、举手发言、参与讨论、提问正确率、板演、完成课堂作业等情况)。
②自我能力展示(如质疑、动手实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向教师挑战、上讲台小结等情况)。
⑵课外行为
①作业完成情况,预习、复习情况(作业能提出不同解法,超前预习,自学高年级内容等情况)。
②参加课外学科活动情况(课外读物的阅读、魔术表演、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小论文的撰写、小实验的设计等情况)。
③问卷、交谈情况。
④同学间、师生间关系(互帮、团结友爱、互学、谦虚、自律、自立、自信等情况)。
⑤偶发事情的态度(成功、失败、表扬、挫折态度等自我行为自控情况)。
⑶测试成绩变化。
⑷综合评价。
以上观察内容的目的,是从对学生认识中产生,通过运作重新认识学生,即始于学生,终于学生。学生是实验对象和参与者,又是实验成果的鉴定者和受益者。
观察对象为实验班总体(如抽样不得少于 ),每人一表,分四阶段记录。第一阶段为进入初三时,以物理为基础进行问卷、交谈得出,作为起始水平;第二阶段为初中化学第一章结束后;第三阶段在上一学期末;第四阶段在毕业考试后升学考试前。
教师根据本课题的目标和发展水平建立每一试验对象的成就档案,分四阶段对试验对象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根据观察、问卷、交流和测试结果,按目标发展水平层次定位。如某一目标达到某一层次,就在对应的位置打“√”。
课题总结报告3
本学期九年级学生面临着参加一次大型的考试即中考,英语学科将会在他们的总分中占据很大的分数比例,因此如何在这么短时期内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该学科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我们组决定在九年级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分层拔高探索,经过三个多月的实践看来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我们是将全年级的学生按照英语学科成绩进行了分层,将学生按照上期期末考试成绩分成了好、中、差三类,对全年级学生进行了整体监控,这个情况是每位授课教师都了如指掌的,并且在每一次的阶段性考试中都会就其测试成绩做一个对比,然后进行及时激励和针对性的帮助,这一点每位教师都做得很不错,而且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都处于上升状态。
其次是各教师对自己班上的学生也进行了比较严格的分层,根据基础不同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分成了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英语尖子生即基础知识非常扎实,运用能力也很强的学生;一个层次是基础知识还可以,但是运用能力还不行的学生;还有一个层次是基础知识都掌握不好的学生。这个分层不单纯是看成绩,是综合考虑了学生的成绩,单词记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做出的客观分层,因为这样的一个分层操作在客观上不漏掉任何一个有希望提高的学生,非常公平。本学期的复习课堂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这三个层次的学生情况,对于他们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学生完成的复习题和训练题也是各有侧重,所以学生不存在做作业时无所适从,或者一无所获了,对于这些学生的评价机制也各不相同,因此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再有就是对于分层的学生实行了结对帮扶政策。在班上每个尖子生要帮助两个中等学生,一个中等生帮助一个后进生,最初实行起来有些困难,主要是学生觉得自己的时间很宝贵不是很愿意,但后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后进生和中等生的进步表扬时都会大张旗鼓的表扬师傅和徒弟,这样就改变了这样的局面,学生们都开始主动积极起来,甚至会自己想出一些好的办法来帮助后进的同学,这是一种良性循坏,它让班上百分百的学生都在学习英语,不管成绩怎么样但都想学好再考好一点,就因为这种精神支撑,班上学习英语的氛围很浓厚,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级上又上期期末120分以上只有两人的直接上升到了20人,这个进步是非常明显的,也说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当然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也还存在很多细节上的不足,比如对于学生结对帮扶的激励措施和对于进步的学生的评价激励机制等尚待更加完善,我们相信这些探索出来的经验已经让我们尝到了甜头,我们会继续努力做得更好的。
课题总结报告4
一、课题的提出.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
(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20xx.8——20xx.10 成立课题组。
2、20xx.11——20xx.1 开题、评审、修改。
3、20xx.2——20xx.2 实验、明确要求。
4、20xx.2——20xx.4 初步总结。
5、20xx.5——20xx.12 归纳模式。
6、20xx.1——20xx.6 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阅读量
一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二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三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四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五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六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3、在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的。
4、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特别是语文课内外教材内容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
课题总结报告5
(一)作文教学生活化理论探索
1、深入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每月有计划地进行陶行知教学思想特别是陶行知原著的学习。
2、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当前教学新理论,努力吸取各种教育思想的优势。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广收博录,为我所用。要通过读书看报、外出学习,特别要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
3、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置于教育观念的改造的系统中来关注,放到育人的高度来考察(着眼于人的发展,适应于社会的发展),把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放到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整体改革的环境中来实践。
4、不断总结,勤于反思,在反复探索中逐渐总结出规律性认识。
(二)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
学生作文内容应该也必须是学生生活内容的反映,学生的写作才是兴趣盎然而不枯燥乏味的,我们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要从生活出发,构建作文教学内容系列。
1、提高生活认识水平,是写作的基础,也是作文教学的内容。写作是生活认识水平的反映。我们要从提高生活质量角度来关注作文生活化的意义,以写作来反映生活,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而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又直接促进学生作文深度的发展。最终形成生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文道结合的良性循环。作文是学生心理功能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作文经历了一个“物”(客观事物)到“情”、“识”(观念情感、认识水平)到“辞”(语言文字)的双重转化过程,因此,丰富学生生活、提高认识能力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教育中必须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去以生活为课堂,去享受人生,热爱生活,这样,我们才能从文中见“人”。
2、学校生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作文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其生活方式能反映其它生活的内容。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强调作文教学过程成为生活教学的过程,使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内容,要以自我表现、生活写照、应用、议论文字、说明文字等作文内容将生活的一切作为作文内容的一切,使作文的空间与时代的空间,与学生生活的空间相融。
以文字阐明观点,是生活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也是作文的要求,我们要高年级适当运用论文写作格局,激发学生主观意识,初步学会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较为清晰地阐明观点。
3、研究写作动机的激发,顺应学生作文心理规律,用生活激发写作动机。注重作文教学的时空优势的利用,计划作文和随机作文相结合,抓住生活契机,抓住学生情感的敏感点,作文于学生想写作文时,于生活需要作文时。
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要努力符合这样的要求:内容是儿童生活的内容,写作是因生活的需要,变作文外在要求为学生内在的心理要求。
(三)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研究
1、训练包含“训”与“练”两层意义,是“训”与“练”的统一。小学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是建立在生活需要上的训练,从学生整个人生来说,训练是一种手段,生活才是目的。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是将教学的训练要求,转述为生活的要求,
在生活中训练写作。树立大作文观,把作文视作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创设生活条件训练写作,教学要研究学生的生活,引进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活,缩短课堂需要和生活需要的距离,训练学生提高正确表达生活的能力。
2、运用多种训练手段。
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决不排斥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要在生活化思想的指引下,提高语言表达力,使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生活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思想能力协调发展。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条件,利用各种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方法,创设作文的生活氛围,给予机会,激发成功欲。
在阅读中训练写作。阅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课堂更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实践的时间占学生生活的很大部分。根据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路改革阅读教学,也是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延伸,即以写作为手段促进阅读理解,丰富课堂生活,在学生感悟文本中提高领悟生活的能力。
课外阅读应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丰富生活内容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丰富语言表达和生活认识能力的重要渠道。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第一兴趣”,理应成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口号之一。
3、利用现代的写作技术,开展微机作文的训练。由于多媒体网络的建设大大增加了师生、生生间的反馈交流,电脑写作教学与传统作文教学不是简单的“换笔”的技术区别,而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技术手段的整体写作水平。开展小学现代的写作技术的研究,是小学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的未来性体现,是面向知识经济社会的教学。
(四)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研究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要体现在作文指导、作文评讲、作文批改三个基本环节上。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是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和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的统一。
作文指导课要优化结构,总结实现结构优化所需的基本板块,把生活引进课堂,指导学生善于观察、思维,学会反思生活,从纷繁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题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提高生活认识水平的过程。在写作中激发学生思考生活的意识,融合训练作文与生活作文相结合,在优化作文训练“由真到假从假到真”(即从表达生活、表达思想的目的出发,进行训练作文的强化,最终达到生活作文的目的。)的过程中,使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提高表达能力,提高思想水平。
评讲课要立足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在是作文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生活作文的评讲应注意发展学生生活的认识力,发展学生对这种生活认识的表达力。
作文批改要坚持学生自主性,解放教师繁重低效的批改,解放学生的头脑、胆略。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环境,使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成为学校生活的一件乐事,使疑义共析,美文共赏成为学生生活的情趣。
作文教学生活化要在生活中让学生完整经历作文“认识→思维→表达→再认识→再思维→修改表达”的过程。
一、课题的提出
1、生活教育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必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就有多广,生活作文研究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写作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佐证。写作理论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学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生活五彩缤纷的色彩。
3、生活作文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良好途径。根据活动心理学原理,儿童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写作的内部动力。写作必须激发学生的动机。而语言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社会的交际工具,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学生这个名词,就是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学会生活,学会交际,是人发展的必须与必然,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动机,使他们乐写、想写,从动机走向目的。
4、20xx年秋季启动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挑战,是培育创新人才,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决策。《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表述表明了学生写作的目的及作文教学培养写作能力的价值。标准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更多地关注着习作者的生命状态和精神自由。所以,我们的当代的作文教学也就不仅仅关注写作知识和技巧,而是更多的追寻着一种儿童精神,倡导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写儿童经历过的真实生活,让儿童真实地生活和创造,让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美好的梦幻和科幻世界。这是对小学生作文教学改革的深层推进,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话、习作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更是对21实世纪作文教学理论体系、操作策略、评价标准的一种整体重建。
5、我校曾进行“小学生自主作文”课题研究,此项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子课题“中小学学科教学创造性策略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组成员在消化先前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大胆实践,勤于思考,并及时将新课程理念融入我们的课题研究中去,将作文教学研究与新的课程改革研究融为一体,积累了丰富地研究经验,培养了一支拥有较好的作文教学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因此,从生活内容到对生活作文的研究积累来看,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具有可行性。
二、概念的厘定
我们对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作如下的厘定: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是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紧密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探索优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在学习作文中提高生活质量。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践,高效达到小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表达生活和思想的能力,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力克作文虚假空洞现象,使小学毕业生的作文能力能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
2、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得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与操作性结论。
“儿童生活作文研究”的目标是小学生作文的生活化;“儿童生活作文研究”的目的是寻找使小学生作文生活化目标大面积高质量达到的有效途径。
四、研究的内容
(一)作文教学生活化理论探索
1、深入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每月有计划地进行陶行知教学思想特别是陶行知原著的学习。
2、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当前教学新理论,努力吸取各种教育思想的优势。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广收博录,为我所用。要通过读书看报、外出学习,特别要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
3、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置于教育观念的改造的系统中来关注,放到育人的高度来考察(着眼于人的发展,适应于社会的发展),把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放到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整体改革的环境中来实践。
4、不断总结,勤于反思,在反复探索中逐渐总结出规律性认识。
(二)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
学生作文内容应该也必须是学生生活内容的反映,学生的写作才是兴趣盎然而不枯燥乏味的,我们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要从生活出发,构建作文教学内容系列。
1、提高生活认识水平,是写作的基础,也是作文教学的内容。写作是生活认识水平的反映。我们要从提高生活质量角度来关注作文生活化的意义,以写作来反映生活,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而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又直接促进学生作文深度的发展。最终形成生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文道结合的良性循环。作文是学生心理功能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作文经历了一个“物”(客观事物)到“情”、“识”(观念情感、认识水平)到“辞”(语言文字)的双重转化过程,因此,丰富学生生活、提高认识能力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教育中必须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去以生活为课堂,去享受人生,热爱生活,这样,我们才能从文中见“人”。
2、学校生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作文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其生活方式能反映其它生活的内容。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强调作文教学过程成为生活教学的过程,使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内容,要以自我表现、生活写照、应用、议论文字、说明文字等作文内容将生活的一切作为作文内容的一切,使作文的空间与时代的空间,与学生生活的空间相融。
以文字阐明观点,是生活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也是作文的要求,我们要高年级适当运用论文写作格局,激发学生主观意识,初步学会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较为清晰地阐明观点。
3、研究写作动机的激发,顺应学生作文心理规律,用生活激发写作动机。注重作文教学的时空优势的利用,计划作文和随机作文相结合,抓住生活契机,抓住学生情感的敏感点,作文于学生想写作文时,于生活需要作文时。
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要努力符合这样的要求:内容是儿童生活的内容,写作是因生活的需要,变作文外在要求为学生内在的心理要求。
(三)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研究
1、训练包含“训”与“练”两层意义,是“训”与“练”的统一。小学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是建立在生活需要上的训练,从学生整个人生来说,训练是一种手段,生活才是目的。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是将教学的训练要求,转述为生活的要求,
在生活中训练写作。树立大作文观,把作文视作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创设生活条件训练写作,教学要研究学生的生活,引进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活,缩短课堂需要和生活需要的距离,训练学生提高正确表达生活的能力。
2、运用多种训练手段。
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决不排斥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要在生活化思想的指引下,提高语言表达力,使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生活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思想能力协调发展。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条件,利用各种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方法,创设作文的生活氛围,给予机会,激发成功欲。
在阅读中训练写作。阅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课堂更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实践的时间占学生生活的很大部分。根据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路改革阅读教学,也是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延伸,即以写作为手段促进阅读理解,丰富课堂生活,在学生感悟文本中提高领悟生活的能力。
课外阅读应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丰富生活内容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丰富语言表达和生活认识能力的重要渠道。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第一兴趣”,理应成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口号之一。
3、利用现代的写作技术,开展微机作文的训练。由于多媒体网络的建设大大增加了师生、生生间的反馈交流,电脑写作教学与传统作文教学不是简单的“换笔”的技术区别,而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技术手段的整体写作水平。开展小学现代的写作技术的研究,是小学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的未来性体现,是面向知识经济社会的教学。
(四)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研究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要体现在作文指导、作文评讲、作文批改三个基本环节上。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是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和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的统一。
作文指导课要优化结构,总结实现结构优化所需的基本板块,把生活引进课堂,指导学生善于观察、思维,学会反思生活,从纷繁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题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提高生活认识水平的过程。在写作中激发学生思考生活的意识,融合训练作文与生活作文相结合,在优化作文训练“由真到假从假到真”(即从表达生活、表达思想的目的出发,进行训练作文的强化,最终达到生活作文的目的。)的过程中,使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提高表达能力,提高思想水平。
评讲课要立足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在是作文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生活作文的评讲应注意发展学生生活的认识力,发展学生对这种生活认识的表达力。
作文批改要坚持学生自主性,解放教师繁重低效的批改,解放学生的头脑、胆略。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环境,使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成为学校生活的一件乐事,使疑义共析,美文共赏成为学生生活的情趣。
作文教学生活化要在生活中让学生完整经历作文“认识→思维→表达→再认识→再思维→修改表达”的过程。
五、研究的原则
1、创新性原则。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前进,学生也无时无刻不在发展,有发展就有创新,有创新才能不断前进,与时代俱进。本课题的研究要努力创造出适合时代生活的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
2、主体性原则。生活是学生的生活,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主张尊重生活,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所谓教师的主导,也是通过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来体现。要在生活中激发主体参与作文意识,逐步从被动训练作文的必然王国,走向主动自能作文的自由王国。主体性还体现在协作性上,鼓励启发学生利用差异相互提高。
3、活动性原则。陶行知说,学生的意义即“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生活是活生生的,活生生的生活要依靠学生人生活动,在人生活动中体悟生活,教学做合一,在写作实践中提高生活作文能力,是本研究的又一原则。离开了活动性就没有生活化。
4、整体性原则。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部分,我们在开展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时候,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使作文能力、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在教育中,要处理好德育与作文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关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课外阅读和语文能力的关系,生活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关系,以求整体的合力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单个力量来促进人的发展。
六、我们的实践:
为了使研究工作能更具有针对性,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成绩,我们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课程改革实验,对照课题方案,在学生中进行了有关作文训练方面的调查分析。从学生所反映出来的情况看,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1、学生对作文有着一定的兴趣。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作文可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二是自己的作文受到过老师的表扬或是在参加竞赛中获过奖;三是在作文时可把自己想说的话通过笔端表达出来,包括自己的喜好或苦恼(这主要反映在高年级学生中);四是家长对自己的期望如竞赛、考试、升学等。
一切为了孩子的最佳发展——“儿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2、学生对作文内容的喜好。从调查来看,喜欢写想象作文的学生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喜欢写动、植物一类的(这与小孩子喜欢小动物及花草有关);再者是喜欢编故事(主要是童话及幻想方面的)。
3、学生对作文课的喜好。从调查来看,学生是否喜欢上作文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他们喜欢的是能让他们在作文时在自己的空间自由发挥,能引导他们自主观察生活并发现生活中的乐趣,能倾听他们内心感受并教给他们如何自主表达的老师(这主要集中在高年级学生中)。
4、学生对作文课的要求。从调查来看,多数学生都希望老师在作文方面能多给自己以自主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能在作文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自主地表达(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
当然,从调查中也反映了很多作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⑴、有一小部分学生不喜欢作文。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对作文有畏难情绪,他们总是觉得一到作文就没话可说;二是即使有内容也不知道如何来表达,脑中的词汇实在是不够用;三是说写脱节,往往是说的是一套,而到写时却又是另一套。
⑵、作文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有部分老师一到作文课总是出个题目,讲一下要求,然后就是让大家写。要不就是规定了一些格式,让大家照着去写。再不就是提供一些范文让大家仿写。长此以往,学生对作文就失去了兴趣,对老师布置的作文抱完成任务的观念,敷衍了事,作文也就越写越差,而越差就越怕作文。
⑶、学生阅读面不广,语言积累不够。学生平时除了教科书外,所涉及的课外书少,没有厚实的语言积累,直接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⑷、训练量不足。部分教师只局限于完成教科书上所定的几次习作,而没能在此基础上从实际出发进行一些必要的拓展性训练,这势必影响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在调查了解了学生对作文的认识、态度等方面的情况的基础上,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研究中,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
㈠、 作文素材的生活化、场景化。
作文教学中贯彻生活化理念,注重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中的作文素材,解决“作文选材难”的问题。我们的学生有的是城市的,有的是当地农村的,还有的是外地的,他们与市内的孩子相比,由于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其见识固然存在着局限,但他们生活空间也是很广阔的,有些方面甚至是市内的孩子无可比拟的。利用这一点,我们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步入社会,融入大自然,让他们去了解工人怎么做工,农民怎么种田,观察日出与日落的变化,观赏花的生长怒放,欣赏小动物的生活起居,特别是留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而为自己的作文积累大量的活生生的素材。比赛、游戏、表演、音乐、参观、实验、考察……这一切都是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素材,我们从本地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践考虑来选择作文训练的素材。
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年级段,构建起作文训练系列:
(1)低年级段:练说一句完整的话;练说两句完整的话;练说几句完整的话;围绕一个意思练说一段话;练习写一句和几句话;练习看单幅图写一段话;练习看多幅图、实验、活动、电影(视)、听故事等写一段话。
我们编写了《瓦师附小儿童生活作文序列一(看图说话与写话)》一书。并创造性地利用歌诀把低年段小学生作文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①一看题目记心上,记住题目有方向;二看画面正中央,主人公要细端详;三看人物干什么,神态动作连续想;心理活动要考虑,主人公要重点讲;说话用语要恰当,仔细观察和想象。
②主要人物能导航,次要人物也要讲;事件起因交待清,时间地点不能忘。
③ 走出画面去何方,前后联系想一想;开头结尾说清楚,静止画面才变样。
(2)中年级段:学写静物、景物、动植物、活动等;学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里话等;学习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在练写片断时做到记事完整具体,有条理、有中心。
我们正在编写《瓦师附小儿童生活作文序列二(我们自己的生活插曲)》。
(3)高年级段:进行篇章训练,学习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详略、结构等布局谋篇策略;学习把握要素,分清主次,抓住特点,展开想象描写事物的方法;学习写好人和事的一般方法,从而逐步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教学所提出的目标。
我们主要是通过阅读课堂教学平台,抓学生的读写结合,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并着手编写《瓦师附小儿童生活作文序列三(感悟我们的生活)》。
实践证明,将作文与学生的生活相连,融入生活,采撷生活,是解决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径。
㈡、作文训练的兴趣化、情境化。
作文训练中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作文情趣,引导学生快乐作文,解决“怕作文”的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上注意采取研究、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再现生活情境,创设愉悦的氛围,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纯文字练习,让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享受生活、享受快乐。
首先,我们提倡以“师之乐”引发“生之乐”。实践证明,教师本身的素质和兴趣对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愿望的影响非常重要。学生渴望了解生活中的一切,积极寻找自己在生活中、想象中碰到的所有问题的答案,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语言文字反映出来。因此,我们要求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重视对本专业语法、修辞、逻辑、文学作品、写作理论多加钻研,还要对音乐、美术舞蹈、科技等都有所了解和探索。教师有了广阔、深厚的求知兴趣和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可以打开创新的思路,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和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激起学生作文的动机。而且,教师对作文的兴趣是孩子们作文的最好榜样,师生同场作文,互相交流、点评,“身教重于言教”,对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为此,我们要求教师能写好“下水文”,并曾两次举行过教师“下水文”评比,以此来促使教师重视自身兴趣与素质的提高。儿童作文天真、单纯、稚嫩、浅显,充满童真童趣,教师为读到这充满童趣的文字而感到无限的乐趣和快慰,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并及时对顺畅、自然、优美的儿童语言给以肯定和赏识,使学生在作文中充分放飞心灵和本真,并为追求这一境界而勤奋努力。
其次,我们要求教师在作文训练中以好的命题来激起儿童快乐作文的需要和欲望。在长期实践中,我们都深深感到了那些“临考式”“奉命式”的命题方式的弊端,这些传统的命题作文教学,往往使儿童处于被动状态,使儿童感到如同遭遇突然袭击的统考似的,充满畏惧、焦虑和不安,形成消极的心理定势,抑制了作文的兴趣和愿望。因此,我们在作文命题方式上,坚持以儿童为主体,真正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儿童生活是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学校生活、课外生活、与同学间的喜怒哀乐、与父母间的亲密或误解以及儿童眼里的社会、世界……所有这些都被儿童感知、体验而贮存。因此,我们在出作文题目时,力求使其能帮助儿童打开记忆的大门,拨动儿童的心弦,引发倾吐的需要,燃起作文的热情。一是命题力求贴近儿童生活,即选择他们熟悉的、理解的、有所触动的、感兴趣的、有真情实感的内容;二是命题力求有新意,以满足儿童好奇、好胜、探索、求成的欲望,使其欣然思之。在方式上力求创新,如将某些条件不同的作文题编成一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或者给出某一范围,不硬性规定某一题目。甚至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掌握、捕捉、积累材料,选择表达内容,往往会有出人意料的惊喜(这大多用于高年级的作文训练之中)。有时对教材中的作文训练内容,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改进,以此来满足学生的需要,调动其习作的积极性;三是某些作文题目可以早出,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如记老师、记春景、描写一些学生喜爱的小动物等,提前一段时间布置,让学生有观察、组织、思考的阶段,从而在愉悦的心境中写出有个性的内容来。
㈢、作文指导的开放性、互动性。
作文训练提倡让学生自主作文,自由表达,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重视内容,淡化文体,为学生创造自主、自由、自能的作文氛围。根据作文训练系列要求,我们通过多种灵活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如高年级学生课外自由写日记(一般是教师限定在一定的时限内完成一定数量的日记,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机练习,教师则在一段时间后集中批阅),教师选定好的日记让学生当堂宣读,这样既可让学生自主表达,自由倾吐,又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中年级则引导学生练写想象作文,如看图或根据给定的事物编写童话故事等,适当的时候还举行想象作文竞赛。对此,学生有兴趣,积极性高,表达上有激情,训练效果很好。
一切为了孩子的最佳发展——“儿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㈣、作文评价的激励性、开放性。
按照新课标要求,降低训练的难度,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师的评价中得到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在评价学生作文时,一是体现激励性,教师不再只关注作文的文字技巧和形式,更看重作文教学的育人目标,尊重学生特有的表达方式,不以成人的思想、思维、语言去要求学生。不强求学生追求选材是否典型、立意是否深刻、结构是否严谨,只要学生作文文句具体顺畅、清晰自然、感情真挚、健康有趣,就给予肯定和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作文实际上是一种习作,教师更要用一颗挚爱的心,对每一位学生都抱有良好的“期待”,对每个好词佳句、每一点思维的火花都不吝啬自己的赞扬,蹲下身来体验学生的欢乐和忧愁,走进学生的心灵,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激情和表达信心,从而积极而愉快地投入到作文训练中去;二是体现开放性。每学期,我们都结合学生生活实践和学习实际,举行现场作文竞赛,汇编了《学生优秀作文选编》,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小学生作文竞赛。我们力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另外还选择学生的优秀作文向各级报刊投稿,以此来调动全体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
㈤、作文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
从调查来看,学生喜欢的是能让他们作文时在自己的空间自由发挥,能引导他们自主观察生活并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希望老师在作文方面能多给自己以自主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能在作文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自主地表达。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基于以上的一些认识,我们在学生的作文训练中,坚持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做到自主选材、自由表达、自能作文。在学生作文的表现形式上,以写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为主,特别鼓励学生有创意、有个性的表达。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定期举行“儿童生活作文”教学研究专题讲座,组织开展一系列的作文教学研究,并和大连市内兄弟学校结成联谊校,一道举行作文教学研究成果交流及会课活动,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七、我们的成果: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坚持了“作文育人”,重视作文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提出了音乐作文、游戏作文、实验作文、活动作文等,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总结研究过程,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1、锻炼了教师队伍。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课题组成员更新了观念,提高了科研能力。全体成员均为市、区级骨干教师和教学新秀,一年来,在各级评比中有2篇论文获国家级奖,有10多篇分获省、市级奖,有10多名教师在省、市、区、校级上研究课或展示课,锻炼了一批人,培养了一批人,也带动了一批人。
2、促进了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提高了作文水平。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了学生读写的兴趣和能力。一年来,在各级作文竞赛中,有20多名学生获国家级奖,40多名学生获辽宁省和大连市级奖,另有20多篇学生作文被各级报刊采用。
3、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源泉,以育人为目标的作文教学思想,逐步做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优化,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4、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学校科研氛围的形成,为提升办学品位,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科研兴教、科教兴校,已成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努力目标。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重头戏,我们坚持教科研合一,教师带着课题进课堂(包括其他课题),将自己所确立的个人研究专题落实在课堂。在学校业务学习活动中,我们围绕课题制订计划,有目的、分步骤开展专题研究,并将此作为衡量一节课的得失的重要标准,让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八、我们的反思:
纵观课题研究状况,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教师的理论更新速度难以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研究的时间匮乏,有很多作文课仍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融入课堂。课题研究中部分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做得不够,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平差异较大,难以达到让每个学生都“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目标。教师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虽已比较重视,但在巩固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而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的深入展开。这也将是我们今后工作中要努力改进的方面。
叶圣陶老先生曾打过比方:“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因此,只有让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盈的程度,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他们才能产生一种通过文字来倾吐心绪的冲动,从而来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在这一点上,我们还应该多花精力努力去研究和做好。
实践证明,我们开展儿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拓展了作文教学的思路,对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是很有实践意义的。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的。
课题总结报告6
一、谈话目的:
通过谈话摸清初中阶段男女学生的性别意识和心理特征,为小课题的探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谈话内容:
(一)性别意识
(二)心理特征及其差异性
(三)与异性交往
三、总结分析:
(一)性别意识总结分析:
性别意识是自我意识的内容之一。进入青春期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飞变,这是因为青少年身体的发育处于第二个高峰期,身体的变化,及知识、经验、能力的积累以及社会地位的改变,使他们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仿佛已经成人了。该年龄段的学生已经能完全意识到“男女有别”,并开始以男女自居,伴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学生对自己的着装、卫生习惯、行为举止、性格特征会逐渐形成全面认识,也就慢慢形成了心理性别。
(二)心理特征及其差异性分析:
1.青春期男女生的心理特征:
(1)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出现反抗心理,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甚至还对他人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独立意识进一步发展,能够认真思考、判断、处理自己身边的问题和对社会的关心。但是他们在重要问题的抉择上,仍需要他人的指导和帮助。
(2)青春期学生情感内容日趋丰富,其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原因,是青春期的生理迅速发展,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青春期的学生开始对人和事充满热情,很容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染,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对周围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十分关注,集体主义感、责任感和义务感逐步形成,特别是他们开始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道德标准来选择朋友,并非常重视朋友之间的友谊。但是初中阶段学生的意志不够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并瞬间做出改变。
(3)个体心理的发展。青春期中,人的记忆力增强,注意力容易集中,特别是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的大大加强了,不但兴趣、爱好变得更加广泛、稳定,而且渐渐形成了看待事物的标准,使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以及人生和世界的基本看法。但由于意志力还不够坚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在发展之中,所以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容易灰心、颓丧,或者会出现理智不能驾驭感情的现象。
2.青春期两性心理差异表现:
(1)兴趣爱好的差异。男生比女生的兴趣更为广泛。单就体育方面男生喜欢激烈对抗性的项目,而女生因为生理上的变化和体能上的差异,她们更加喜欢运动量小的个人项目和动作柔和、优美的运动项目。
(2)交往能力的差异。青春期阶段女生的交往能力优于男生,尤其是在和老师的关系处理上,女生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喜欢,这一点儿男生很难做到。
(3)性格方面的差异 。男生性格相对开朗,对很多事情不会斤斤计较,而女生相对内敛,有内涵,不善于同异性交流。
(4)成熟度的差异。这个阶段女生相对成熟,显得有主见,细心、温柔,但逆反现象明显,男生表现欲强,勇敢、富有责任感,但自觉性较差,比女生更显幼稚。
(三)与异性交往分析
初中阶段男女生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希望异性关注自己,并受到异性喜爱,喜欢和异性在一起。常常会见到这样一些现象,有女孩子在场,男孩变得格外兴奋,以“男子汉”的姿态博取女孩子的喜爱;与男孩子交往,女孩子更爱打扮,故作姿态,以引起男孩子的注目。善于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互相吸引, 但这只是少数男女学生的心理表现。而青春期的绝大部分学生,在与异性交往时,一方面表现出不安、羞涩和表面上的反感,另一方面又内心里关心、向往甚至爱幕异性,渴望与异性接近。其表现为内心渴望和异性交往,但又缺少胆量。和异性在一起总觉得不自然,手脚不知怎么放才好,内心很紧张,惴惴不安甚至脸红,常常觉得无话可说,缺少异性朋友。
课题总结报告7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学会学习已成为21世纪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能有效的减轻学生的英语课业负担。同时,也可以使教师从平时繁重的全体学生英语课程辅导中解脱出来,点对点,面对面的对那些英语学习确实困难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法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我们申报了榆中县小课题研究,将题目定为《农村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这项课题已经顺利结题。
课题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课题研究伊始,在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导下,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负责人做了具体的分工,学校领导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从而保证了课题的顺利实施。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根据平时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文献的相关论述,制作了《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调查表》,该调查表共分6个大项,32小项,涵盖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三种情景。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320份,回收率为百分之百。在做好调查以及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由李伟忠老师开展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在教育局组织的课堂模式展示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同时,我们去听其他英语教师的课,通过交谈,发现问题,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并且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通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多名同学在全国英语竞赛中获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比以前大大增强。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不够。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较新的见解和主张,教师就会跟着这些“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丧失了“发挥”的机会,这种现象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伴随的展示成果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个别同学主导了课堂,对后进生的关注不够,呈现两极分化趋势。
2.英语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的问题是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何谈教育启发学生呢?七年级的学生,按道理来说,基本的字母和单词已经不构成障碍,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七年级的学生根本做不到自读单词,自读课文。
3.学法指导不够全面。注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但是这仅仅是针对课堂教学的,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指导的还是不够。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仍然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离开了教师,还是不会学习,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4.评价机制不健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依赖学校或教师个人组织的测验,依分数来判定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高低,忽视了综合评价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作用。
课题总结报告8
铜陵金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课 题 总 结 报 告
课题名称: 碳酸二甲酯在无烟柴油中的应用
报告日期 : 20xx年 7月 3日
课 题 组 成 员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依据
柴油是我国油品中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其效率高、动力大,在公交车、运输车、工程机械中有广泛应用。20xx年柴油表观消费量高达1.66亿吨,占成品油消费量的63
%。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的柴油需求800~1000万t,国内柴油、汽油比约为2:1。但柴油存在的碳黑和烟尘问题一直困扰应用领域。世界卫生组织(WHO)20xx年6月将柴油引擎废气重列升级为致癌物。国家环保部20xx年报告显示,柴油机车是99%车辆尾气颗粒物(PM)排放的来源,主要由PM2.5及更细颗粒组成,柴油机车排放是空气污染的元凶之一。 柴油机排放出来的黑烟,主要是由于柴油燃烧不充分而产生的细微碳颗粒物聚集而成。碳黑颗粒是组成柴油燃烧排放颗粒的核心,核的外部依次包裹着有机碳化合物、硫酸盐和硝酸盐、金属及其它有毒物质等。柴油车排出的这些细微颗粒物可进入人体的肺泡深处,在人体内沉积,使器官产生病变,是对人体危害最严重的可吸入颗粒物,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美国洁净空气工作组报告同时也指出,柴油车排出的颗粒物的空气污染,其长周期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xx倍。
而就目前来看,能解决或改善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的主要途径包括:1)利用新技术改进优化柴油发动机,如采用先进电子控制燃油喷射技术和新型燃油喷射装置,实现燃油系统各环节的精确控制,以有效控制柴油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2)采用颗粒排放后处理技术,如利用颗粒过滤器除去柴油机尾气排放中的颗粒物,采用这种方法会造成能量损失从而增加燃料消耗,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颗粒过滤器需要“再生”处理除去吸附在过滤器上的颗粒物;3)改善燃料组成,从源头阻止颗粒物的生成。而方法三又包括提高柴油本身品质和在柴油中添加有效组分这两种途径。前两种方案都需要附加装置,成本较高而且以损失动力为代价。提高柴油本身品质需要油品制造企业持续不断地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是个长期的过程;而通过添加有效组分消除颗粒物的排放,是最方便易行的方法。无烟柴油正是解决柴油颗粒物/烟尘排放的最佳方案。
普通柴油 + 无烟柴油酯 → 无烟柴油
高效洁净柴油添加剂 + 碳酸二甲酯 → 无烟柴油酯
高效洁净柴油添加剂中的氧元素在燃烧过程中起到助燃作用,特别在燃油浓度高的富油区,提高了氧的含量,促进燃烧,从而避免了因缺氧而生成颗粒物,同时提高了发动机热效率,有效降低CO排放。
高效洁净柴油添加剂,无色,无毒,环保,是由多种功能试剂,以特定工艺配制而成,可以确保环保的同时,使柴油机的功效也有所提高。
高效洁净柴油添加剂使用方便,无需对发动机、油路、加油站、运输工具和现有设施做改变,即可大幅减少甚至消除各类柴油车辆的烟尘排放。
研究发现,DMC与普通柴油互溶性能优异并且长期稳定,DMC所提供的氧使得柴油能够在气缸中充分燃烧从而抑制柴油烟尘的生成,同时提高柴油机热机效率,并对油库、油箱、发动机无特殊要求,无毒、环保、可生物降解,成为替代柴油、减少进口的理想产品。据预测,国内潜在市场逾 3500万吨,每年潜在市场价值近20xx亿元。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通过向普通柴油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无烟柴油酯得到不同型号的无烟柴油,然后将其应用于以柴油为燃料的交通工具(包括各类机动车辆及船舶)以及以柴油发动机为动力的工程、矿山、农林机械等。在不改变柴油发动机结构及参数,观察能否满足发动机的稳定性,且与同标号成品柴油具有等同的适用范围的条件下,烟尘及CO、NO等有害尾气的排放量的对比。全面考察无烟柴油在实际运用中可行性。 三、课题具体研究内容及研究计划
本课题旨在探讨加入不同无烟柴油酯比例的无烟柴油在以柴油为燃料的交通工具以及以柴油发动机为动力的机械设备中应用的稳定性;加入不同无烟柴油酯比例的无烟柴油与普通柴油的在实际应用中烟度和尾气排放量的对比。研究计划分为3个阶段:
1、检测铜冠冶化铲车和金冠铜业叉车、铲车使用普通柴油的烟度及尾气排放量。 利用以下两台仪器(由亚申科技提供)检测铜冠冶化铲车和金冠铜业叉车、铲车使用普通柴油的烟度及尾气排放量。烟度分析仪: Saxon Opacilyt 1030,德国进口尾气分析仪: Saxon Infralyt ELD柴油机专用排放分析仪,德国进口
2、无烟柴油酯的调配。将我公司生产的碳酸二甲酯与亚申科技公司提供的柴油添加剂按照质量比1:1混合均匀,得到无烟柴油酯。
3、不同无烟柴油酯比例的无烟柴油的调配。将普通柴油与无烟柴油酯按照质量比100:5,100:10,100:15的比例混合均匀,分别标记为D5,D10,D15号无烟柴油。
课题总结报告9
物理学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蕴涵着丰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素,把物理学史融入物理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的陶冶。 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首先要认真分析、处理相关的信息和材料,然后自己设计方案,动手实验。实验产生的现象和提供的数据为学生形成理性认识打下了感性认识基础,最后通过抽象和逻辑思维,自己概括、归纳得出结论,上升为理性认识。这种实验能够使学生尝试到探索的乐趣,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实验又为学生提供印象深刻的感性知识,使得理性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这种实验教学从心理学角度上说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物理教学中融入物理学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科学方法、态度的提高以及科学精神的陶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物理学史的渗透,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物理课程的总体目标定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对物理学史的渗透,还原物理规律形成的历史过程,
2、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早就被人们所发现,但是近十年来,人们对物理学史教育的研究却很少。在搜索到的相关文章中,基本上是关于物理学史教育价值的问题。如通过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辩证思维,较少涉及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及进行相关的评价,如何提高教师物理学史教育的意识与素养,及如何有效的开发物理学史校本课程
3、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科学价值观和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精神,同时对所学知识更加笃信。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物理学史中对科学家的介绍:包括生平以及主要贡献和一些历史故事,那些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一个个变得生动亲切,对物理学家的敬仰和热爱,使他们激发出了学习物理的极大兴趣,并且在物理学习中用物理学家的精神激励自己
课题总结报告10
本学期我校教科研工作,坚持以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教学效益为主题,在“科研为先导”的旗帜下,进一步加强学习与研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紧紧围绕新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的课题研究活动,帮助教师改变&方^案范%文.-&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优化学生学习策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学校教科研工作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转变观念,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认真研究课标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探索实施与新课程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贯彻执行崇尚创新的工作精神及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的要求,加强教学研究如教学管理。在“教书匠”、“经验型”向“学者型”、“科研型”转化过程中,迈出了坚实有力的第一步。
二、主要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我们认真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和课程理论知识,做好教师业务学习的改革工作。本学期,我校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具体课题,如课堂教学策略、学科专题研究等。邀请市教研室、教科室的专家来校作教科研知识讲座,并邀请了首席教师徐瑞芳校长来我校就教师专业化发展做了专题讲座。通过学习、培训、研究、交流等多种途径,努力建立一支师德高、善创新的教科研教师队伍。
1、课题研究与各类公开课.合。
为推进教学研究与新课程改革,学校开展了各类公开课活动:研究课、优质课、示范课、汇报课等。各课题组成员能将自己承担的公开课与各自研究的课题结合起来,在公开课中落实课题研究的措施,体现课题研究的特色,充分发挥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的作用。
教研组长及为教科室组长。在期初制定教研组活动计划时,明确了本教研组研究课题,根据本组成员所承担的研究课题情况的,围绕学校的课题,落实研究的..。在公开课研讨、备课组活动等教研活动中,课题研究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主要分析研究措施的落实,实施的效果、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等内容。
本学期,我校遵循“问题即课题”的原则,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在学期初定出自己的教研专题,数学组的“问题解决意识”、低年级语文组的“写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高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读中感悟的能力”、英语组的“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自然学科的“实验课中实验观察的指导”,还有其它学科也分别根据实际教学制定出了教研专题。各教研组每周一次教研,教研活动内容要围绕自己的专题进行活动,学期末撰写专题论文,根据论文的质量,学校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对教师进行奖励。
2、全体教师撰写反思、随笔,形成浓厚的氛围。
全体教师撰写教学后记和反思,学校每月由教研组长进行月查,期中和期末由教导处进行检查。通过写教学反思和后记,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而且在总结和反思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规范,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兴校之本。针对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的,我们从学习理论入手,要求教师每学期写好一篇自己的专题论文,要求中青年教师人人写心得体会。全校共收到了70多篇教师的校内的教学论文及十多篇获省、市级一、二、三等奖的论文。其中汤群教师的教育叙事《和孩子聊会闲话》在《胶州教育》杂志第五期刊出。提高教师素质的又一个重要途径是课题研究。没有课题,就无所谓教育科研,更谈不上“科研兴校”。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我们积极支持、鼓励和组织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勇于开拓,不断创新,超越自我。我们要求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因为教育活动虽有规律,但这些规律在不同条件下的运用会有很大不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经验的借鉴也得通过自身的实践和研究加以改造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经验,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只有参与教育科研,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我们以课题为抓手,将骨干教师团结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提高,这样可以聚合一批人,带动一批人,培养一批人,推出一批人。
4、培养教育科研意识。对教师而言,科研意识就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一种清晰而完.的认识,基于上述观点,我镇各校注意在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方面下功夫。(1)转变观念,提高教师教科研意识。以前,学校大部分教师对教科研漠不关心,认为教科研是专家的专利,自己把书教好就行了。针对这种认识,我校领导多次召开会议强调教科研的意义,揭开教科研神秘的面纱,指出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必须搞好教科研,搞好教科研是指导教师走进新课程,以及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并把教科研工作纳入教师量化管理,逼着教师改变&方^案范%文.-&过去的看法,增强教科研意识。(2)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师教科研意识。我们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提高学历,训练教学基本功。而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自觉地去追求探索和研究。为此,我们多次请有关人员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培训。提高了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5、加强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了青年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本学期,我校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只要一有机会,学校就派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参观、听各种讲座,进一不提高了他们的教研水平。同时组织青年教师上研究课、示范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了教师苏州的全面提高。刚毕业一年的于萍的创造教育课荣获胶州市优质课一等奖;付丽丽参加快乐英语优质课比赛荣获一等奖。
6、强化课题全过程管理,切实提高课题研究实效。
本年度,我校对市级课题《家庭教育实效性研究》进行了较深入、细致的研究,认真制定了课题实施计划,填写了课题阶段鉴定申请表。要求每位教师撰写子课题论文,并根据论文的质量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期末对部分教师进行奖励。另外,完成了《家庭教育中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和方法》方案设计报告。
回顾本学期的教科研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充实,尤其是在今年的教科研评估中,存在了很多问题,得到了教体局教科室领导的指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提供消息交流的场所,使我校的教科研工作稳步前进。
课题总结报告11
一、本人自愿申报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xx年度课题。认可所填写的《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以下简称为《课题申请·评审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课题申请·评审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同意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使用《申请·评审书》所有数据和资料。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其委托部门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
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
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保证按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成果。
3.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是否公开发表,无论是纸质还是电子版,均清楚注释。转引文献资料,如实说明。
4.恪守学术道德。研究过程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对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各自贡献均要在成果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5.维护学术尊严。保持学者尊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声誉,不以课题名义牟取非法利益。
6.严格遵守《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办法》和成果管理的有关规定。
7.课题研究成果材料均在醒目位置独家标明如下字样: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年度××××课题(课题批准号:××××)成果。课题名称和类别与课题立项通知书相一致。凡涉及政治、宗教、军事、民族等问题的研究成果须经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后方可公开发表。
8.标明课题研究的支持者。要以明确方式标明为课题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非课题组个人和集体。
9.正确表达科研成果。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10.遵守财务规章制度。合理有效使用课题经费,不滥用和挪用课题经费,自觉接受财务审计。
11.同意按期完成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研究目标,保证研究成果质量。
二、作为课题主持者,本人完全了解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管理规定,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特授权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保留并向有关部门或机构报送课题成果的原件、复印件、摘要和电子版;有权公布课题研究成果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同意以影印、缩印、扫描、出版等形式复制、保存、汇编课题研究成果;允许课题研究成果被他人查阅和借阅;有权推广研究成果,允许将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内部报告、学术会议、专业报刊、大众媒体、专门网站、评奖等形式进行宣传、试验和培训。
课题负责人(签字):__________
年 月 日
课题总结报告12
技高速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基础教育的内容必须来自于生动的当代生活,单纯的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难于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走进社会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资源中,选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就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教育的要求而适时提出的。其研究目的是:研究收集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质社会资源;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利用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及方法;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利用社会资源后,对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方法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影响。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了使课题得到有效地实施,我校从课程的设置、任课教师的安排、课题组主要成员、课题实施方案、阶段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都作了细致、深入的研讨与安排。从实验与研究阶段成果看,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可行的、有益的,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是可推广实施的。下面将我校对本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相关工作及阶段研究内容和成果做扼要汇报,敬请教研室领导及相关活动课程专家、领导审阅。
一、简介活动课程开设及立项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组织保障
葛洲坝西陵中学附小,现有25个班级,__8名学生,教师总人数62人,活动课专职教师3人,活动课兼职教师16人。20__年9月1日,葛洲坝城区进入新课程改革试验,小学三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西陵附小积极加入到课改的浪潮中,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独立的课程形态来加以设计和实施,学校给予高度重视,不仅严格按葛洲坝教委相关规定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安排专、兼职教师任教,而且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组,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探索,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能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力图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亲历,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学习的时空突破课堂时空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创造精神。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校还努力去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定。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学校要求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到课程评价已形成系列,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受到葛洲坝教委及兄弟学校的高度肯定。
省立项课题《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得到了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教研室的高度重视。我校刘立丹校长(省心理学会会员),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教研室主任丁朴(省教学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共同担任此课题实验与研究的负责人。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领导及教研室主任丁朴曾多次到我校莅临指导,参与课题的实施与督导。课题组主要成员囊括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它由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组长,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课和劳动课教师等7人组成。3—6年级学生是本课题实验与研究对象,3—6年级班主任也是本课题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学校70的学生及教师加入到此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中。此项实验与研究工作是我校教科研工作的重中之中,为此学校拟定了实验方案,确定了实验步骤,保证实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每月召开一次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会,实验学生与教师汇报实验进展,提出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本课题除了在人员组织上得到保障以外,学校还投入了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购置了一些在实验过程中所需的设备(如:电脑、数码摄象机等)、工具(剪刀、纸张等)、书籍等。对积极参加本课题研究及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所有这些,调动了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发挥了教师的聪明才智,使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使每一阶段实验与研究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二、阶段实验与研究的内容及成果
本课题实验与研究的主要步骤:(一)准备实施阶段:20__年9月—20__年3月,成立课题组,拟定课题方案,进行课题方案论证。(二)启动阶段:20__年3月—20__年6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理论及相关文件,经验材料,学习新课程标准,进行学科综合现状调查,拟定具体实施方案。(三)实施阶段:20__年9月—20__年12月,实施研究计划,展示研究成果。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重要阶段。
前两个阶段已顺利完成,目前,实验正处于第三个阶段。在第三阶段——实施阶段中,依据学生、学校、社区及地理环境,分别进行了三个内容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内容一“利用废旧材料美化校园环境”。
我校地处葛洲坝西坝小岛上,学生家庭环境、经济状况不一,在学校、家庭中常有一些学习、生活废旧物,丢之可惜,留之又无用。如何使这些废旧材料再利用,让它们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呢?为此,“利用废旧材料美化校园环境“这一子课题便应运而生。政教、少先队先后在全校开展了“巧手扮我家”、“环保小制作”、“争当环保小卫士”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运用劳动技术、绘画等手段制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的装饰品。在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课成果展反应能力、审美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等,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2、内容二“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
这一课题来源于葛洲坝学生特殊的家庭环境。我校位于宜昌市葛洲坝,紧邻三峡工程,我校千余名学生都是“三峡世纪工程”建设者的后代。工程的设施、施工技术人员、当地的风土人情等都为本课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广泛的社会资源。20__年10月15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科研课题组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寻找前辈的足迹,了解葛洲坝人为祖国水利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了葛洲坝人曾修建的大坝、大坝的所在地、大坝修建的时间,坝长、坝高、大坝水利发电装机容量、年发电量、大坝所在地的风土人情、建大坝时的趣闻或感人事迹,与大坝有关的实物、图片等。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动用了身边可利用的调查手段:⑴访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人、朋友,或让他们帮助查找资料;⑵访问知情的相关人士;⑶查阅书籍、报刊杂志;⑷网上查询;⑸让老师帮助查找等。在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中,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有的制成表格,有的在日记中记载,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了调查报告。通过此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0__年2月,在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课成果展示中,六年级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获报告类一等奖,学校被评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验与研究先进单位。
另外,在进行第二个内容“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的实验与研究时,第一个内容仍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进行。20__年2月,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中,我校的手工制作有8人获一等奖,6人获二等奖,8位教师获优秀辅导奖。
3、内容三“走进三峡,感受三峡文化”。
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三峡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它不仅包含有数千年历史长河里沉淀下来的古老文化遗存,还包含有现今三峡建设者所创造的新文化。作为地处宜昌,三峡建设者的后代,他们对三峡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们更愿意亲近三峡、走进三峡、感受三峡地区的呼吸和脉动。随着第二个内容的深入,学生对三峡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和愿意探究的愿望。为此,第三个内容“走进三峡,感受三峡文化”便应运而生。围绕此内容,政教、少先队组织学生参观“三峡大坝”,游览“三峡风情园”,感受农家生活。学校语文教研组在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基础上,努力挖掘三峡区域的诗词文化资源,提出了“三峡诗词文化探究”的课程开发方案,此研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在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通过此内容地开展,有效利用了本地区域文化,将区域文化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了学生动手、动脑、收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实践体验和搜索、记忆中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下一步实验与研究工作打算
1.进行阶段实验与研究工作总结,撰写阶段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
2.挖掘新的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例如:开展长江水污染调查;长江鱼类资源扫描;宜昌土特产概况调查等。
3.反思本课题实验与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参加20__年湖北省活动课程实验与研究优秀成果评比。
课题总结报告13
“双快”是指快读快写,即快速阅读和快速作文。快速阅读是一种迅速阅读文章并准确理解、全面吸收文中有效信息的高效阅读能力,快速作文是一种在确保文章质量的前提下迅速成文的高效写作能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于以下几点认识,我们选定快速阅读和快速作文为研究内容。以期构建语文教学新模式,探索培养新型人才的新途径。
1、时代背景。
当前的社会是商品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社会,这是一个信息化程度很高的社会。在这个信息社会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网络世界丰富多彩,知识容量急骤增长,人们的交往也日益频繁,竞争更趋激烈。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快节奏、高效率,可以说“快”是这个社会的主旋律。人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确,迅速接受、交流信息是事业成功的保证。现代中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快速阅读和快速作文的能力,就很难顺应时代的发展,很难适应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2、人才背景。
新的时代呼唤新型的人才,新型的人才最根本的特征是创造性,对信息敏感并能快速捕捉、传递信息是创造型人才的标志之一。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尽早释放潜能,尽快提高素养。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佛斯坦认为,不同能力水平的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未被开发的潜能,其中多数人具有可变性优势,通过强化训练,可以把未被开发的潜能释放出来。
3、学科背景。
长期以来,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一直处于疲软状态,有人用“少、慢、差、费”四字加以概括,具体说来,就是训练少、进步慢、水平差、费力多。这种状况非常令人担忧。要打破这种状况,使语文学习走出低谷,就必须转变学习观念,摸索新的途径,使语文学习步入“多、快、好、省”的轨道。
4、课改背景。
19xx年秋启动的新课程改革,其目的在于消除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建立科学化、高效率的育人新体系,张扬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自求发展,从而全面提升素养是新课程的精髓。有人说,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释放潜能。新课程高中语文大纲也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还要求高中学生“默读注重效率,具有一定的阅读速度(一般现代文阅读每分钟不少于600字)”,能“恰当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一般实用文,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中学生能不能做到快读快写呢?“双快”训练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呢?从理论上看,回答是肯定的。
1、当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一种未被开发的无法估量的潜能,只是由于受到许多不良因素的障碍,这种潜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从读写与思维的关系来看,平常,在读写过程中,大脑这个信息装置常常处于停机待断的状态,这是因为读写速度远远慢于思维速度,和思维活动配不上套,因而不合拍,造成信息中断或信息窒息,也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吸收和交流。如果能使读写速度和思维速度相一致,那么,读写效率将大大提高。实践证明,只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熟练地掌握读写技巧,克服不良的读写习惯,读写和思维完全可以同步。
3、从生理特征来看,十五六岁的高中生,在神经系统方面,脑的重量已和成人相等,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已发育完全,联络纤维增长很快,兴奋和抑制过程已达到平衡,各种感受器官也已发育成熟。因而,他们完全能够适应“双快”强化训练。
4、从心理特点上来看,处于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学生,他们见识广,热情奔放,上进心强,充满活力,求知欲望旺盛,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较强。如果能充分利用他们这些心理因素,形成竞赛的局面,“双快”训练将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为了使“双快”训练效率高,实用性强,易于操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探索并总结出了快速阅读和快速作文的方法。
笛卡尔曾明确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的确,任何一门学问都有自己的方法,这些方法就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快读快写也讲究方法,我们吸取古今中外的成功经验,加以整合提炼,形成了系统化、流程化、科学化的“双快”方法体系。具体说来,有以下一些:
①“快速阅读”八法:首尾阅读法、重点阅读法、优选阅读法、提要阅读法、固定程序阅读法、“一目十行”阅读法、萃取法、茗品感悟法。
②快速审题五法:添加因素法、虚实错位法、借题发挥法、反弹琵琶法、文字改造法。
③记叙文快速构思六法:时序蝉联法、平列展开法、逐层深入法、插串闪回法、回旋迭障法、连锁伏应法。
④议论文快速构思三法:类因法果法、联想析理性、回评归纳法。
⑤说明文快速构思三法:时序顺承法、空间转换法、剖析成因法。
2、建立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参照性和操作性的“双快”能力评价体系。
无论干什么事,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都必须有明确的评价目标。根据中学生的生理特征、心理特点以及原有的读写基础,并考虑到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双快”能力评介体系如下:
①快速阅读能力评价。
快速阅读能力用阅读速度、理解率、阅读效率三个参数来进行评价。
a、计算公式:
阅读速度(字/分钟)=材料总字数÷所用时间(分钟)
理解率(%)=检测所得分÷检测总分
阅读效率(字/分钟)=阅读速度(字/分钟)×理解率(%)
b、参照数据(阅读一般现代文章)能力等级阅读效率
一般300(字/分钟)以下
中300—500(字/分钟)
良500—700(字/分钟)
优700(字/分钟)以上
②快速写作能力的评价。
快速写作能力用写作速度、得分率和写作效率三个参数来进行评价。
a、计算公式:
写作速度(字/分钟)=文章字数÷写作所用时间(分钟)
得分率(%)=按评分标准所得评分÷总分
写作效率(字/分钟)=写作速度(字/分钟)×得分率(%)
b、参照数据:
能力等级写作效率说明
一般9(字/分钟)以下18(字/分钟)的写作效率相当于45分钟完成900字,且得90分的写作水平。
中10—13(字/分钟)
良14—17(字/分钟)
优18(字/分钟)以上
3、找准了“双快”训练与高中试验教材的结合点,编排了详尽实用、操作性强、序列化明显的“双快”训练序列,实现了“双快”训练课堂化的目标。
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都必须经历一个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一个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训练序列,为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根据读写规律及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新课程试验教材,我们编排了“双快”训练序列。
“双快”训练序列
阶段快速阅读序列快速作文序列
内容目标内容目标
高一①整体感知:固定程序阅读法(不同文体程序各异)
②理清思路:优选阅读法(跳读法)
③概括要点:提要阅读法(把握层次—搜寻关键词句—整合提炼)
④筛选信息:(萃取法)
⑤研究探讨:重点阅读法。
⑥分析评价:(茗品感悟法)着重培养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效率600字/分钟以上。①基础训练:激发兴趣、积累素材、丰富语言、锻炼书写。
②思维训练:审题、立意、构思。
③想象联想训练:想象(回忆、梦境、内心独白、意识流)、联想(相似、相关、因果、对比)。
④叙事训练。
⑤记人训练。
⑥写景训练。
⑦状物训练。
⑧表达主观情感训练。
⑨说明事物事理训练。能熟练地掌握记叙、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的各种方法:45分钟内完成600字左右的文章,且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条理清楚、语句能顺、字迹工整。
高二①诗歌鉴赏:整体观照—把握韵律—感知意象(意境)—填补空白。
②散文鉴赏:抓线索—识文眼—悟意境—品语言。
③小说鉴赏:理清情节—把握环境—分析形象—归纳主题—透析语言。
④剧本鉴赏:理情情节—分析矛盾—体会台词—把握人物—领悟技巧。着重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评价鉴赏能力),阅读效率650字/分钟以上。①议论说理训练。
②电脑写作训练:能熟练地用word进行快速写作且规范地排版。能快速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各种应用文,45分钟内完成700字左右的文章,并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条理清楚,语句流畅,字迹工整。
高三①阅读复杂现代文章和名家名作:变速阅读法(速读—提问—精读—讨论—温习,自结。)
②网上浏览。着重培养分析评价能力及网上快速阅读能力,阅读效率700字/分钟以上。综合训练,快速写作文学性文章:杂文、随笔、小说、散文等。能写比较复杂且文学性较强的文章,45分钟完成800字以上的文章,能借助电脑的联想、校对、网络等功能快速成文、快速交流。
4、摸索出了科学合理的训练流程。
快速阅读:速读——提向——精读——讨论——自结
快速作文:因题明旨——因旨选材——模式定位——快速成文——自改自评——交流提高。
5、构建了“四步三法两课型”的教学模式
四步:技能训练——速度训练——分类训练——综合训练。
三法:限时法、计时法、变速法。
两课型:单一型(单一训练型)、融合型(渗透训练型)。
6、商请信息技术老师合作,开展了网上浏览和电脑写作训练,积累了一定的超文本阅读和写作经验。
7、开展了“双快”训练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和统计法进行研究。
1、文献法。
广泛搜集快读快写的文献资料,吸取古今中外快读快写的成功经验,加以整合提炼,形成理论假设。
2、调查法。
采用谈话调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实验对象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统一了思想认识,增强了实验对象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实验的针对性和实验性。
3、实验法。
理论假设:规范有序地开展科学合理的“双快”训练,不仅能让学生的读写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而且能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思维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自变量:快读快写的技巧和方法、训练序列、训练流程、课堂模式、评价体系,等等。
因变量:读写潜能的释放,读写能力的提高,专注、勤奋、善思、上进的学习品质,敏捷、深刻的思维品质,健全的人格,等等。
干扰变量:注意力分散、不良读写习惯、对读写的错误认识,等等。
实验班:高中部20xx级一班。(54人)
对照班:高中部20xx级二班。(54人,实验前与实验班语文程度相当)
操作:尽可能地控制干扰变量,科学地操纵自变量,密切关注因变量,将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加以科学的统计分析,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说明理论假设的正确性。
4、统计法。
将实验效果检测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析,从而证明实验的成效。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邀请部分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实验效果进行了三次对比性测评,分别为前测、中测和后测,具体数据和分析如下:
班级比较项数值测次实验班对照班平均分优秀率标准差平均分优秀率标准差
前测60.918%18.7260.789%17.50
中测69.7638%5.6158.3511%18.32
后测75.6343%2.3363.2118%15.27
前、后测差平均值20.305.20
从上表可知:实验班读写能力提高较快,呈直线上升趋势,且幅度较大,成绩也较整齐;对照班读写能力提高较慢,略有反复,成绩差异也较大。这些测评数据充分论证“双快”训练取得了理想的成效。
五、课题的实施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分为高一、高二、高三三个阶段:高一以技能训练、理解性阅读、记叙文写作为主,高二以鉴赏性阅读、议论文写作为主,高三以评价性阅读、文学性文章写作为主。每个阶段既兼顺了读写全方位训练,又有所侧重,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训练序列切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
三年来,我们开展了如下工作:
1、高一阶段:
①进行了开题论证,召开了动员大会;
②制定了可行性较强的实施方案;
③对快读快写的技巧和方法、训练序列、课堂模式、评价标准等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形成了初步的理论体系。
④确定了实验班和对照班,按计划实施课堂实验工作;
⑤邀请专业人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了读写能力摸底测试(前测);
⑥编写了训练补充教材。
2、高二阶段:
①课题组负责人参加了20xx年8月在庐山举办的江西省首届省级课题负责人研修班学习;
②按计划进行了理论完善和课堂实验;
③进行了第二次对比性检测(中测);
④商请信息技术老师合作,开展了网上浏览和电脑写作训练;
⑤编印了《优秀习作选》。
3、高三阶段:
①按计划完成理论论证和课堂实验;
②进行了第三次对比检测(后测);
③召开了两次“双快”理论论证暨成果发布会,由课题组成员来讲,学校有关教师质询;
④荟萃研究成果,撰写总结报告和科研论文。
此外,我们每两周召开了一次课题组成员碰头会,就理论研究和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展示了热烈讨论,集思广益,形成共识;三年来,课题组成员共上了10堂“双快”实验观摩课,邀请有关专家及本校经验丰富的教师听课和评课。
六、课题研究成果
1、理论研究方面:
①探索和总结出了快读快写的基本技巧和有效方法;
②建立了符合教学实际的“双快”能力评价标准体系;
③编排了“双快”训练序列,确立“双快”训练流程;
④构建了“四步三法两课型”的“双快”教学常规模式;
⑤初等摸索到了超文体阅读和写作的规律。
2、课堂实践方面
①终期检测显示,实验班平均阅读效率达832字/分钟,平均写作效率达20字/分钟(40分钟完成900字,且得85分以上);对照班平均阅读效率为380字/分钟,平均写作效率为11.63字/分钟(55分钟完成800字,且得80分)。实验班的学习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班。
②测试和调查表明,实验班的学生潜能得到了较大限度的释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同时也优化学习行为,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勤奋、好学、专注、善思、刻苦、上进的学习品质,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③从前测、中测、后测获得的数据来看,实验班同对照班语文能力提高的速度快,幅度大,且水平较整齐。
④课堂效率明显提高,每学期可节省20多个课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3、著作及论文方面
①参加了《高中语文每课精读》(第四、五册,团结出版社出版)的编写,约8万字。
②编写了《“双快”训练材料汇编》。
③编印了实验班学生《优秀习作选》。
④课题组成员共撰写了13篇研究论文、3篇阶段性小结、2篇实验报告和1篇总结报告。其中,《素质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一文获《中学语文教与学》杂志社论文评选一等奖,且收入获奖作品选;《运用快速阅读法指导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一文发表于《作文与考试》杂志;《高一阶段小结》获赣州市中语会论文评比一等奖;《浅谈“双快”教学思想对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一文获江西省首届中小学教学科研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
⑤课题组负责人被邀请在赣州第七届中语会上就本课题研究和实验工作作专题发言,全面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
课题总结报告14
本学年是课题研究的准备、探索实践阶段。而在这个阶段我们也一直处于调整课题计划、进程的实施方式及发现与体会阶段。经过一年的努力,我班能较好地完成本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现将各方面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明确阶段目标,提高科研能力
在确立了科研课题《幼儿色彩运用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后,课题组全体成
员根据《纲要》精神,紧紧围绕课题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计划,就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等进行了认真讨论,制定了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课题组成员在课题主持人的带领下,坚持每周二开展教科研活动,学习相关的美术教育方面的文章,了解科研新动态,对教学实验活动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价。并组织教师进行课题培训和进修,加强科研意识,明确科研目标,提高参研人员的理论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科研实验活动情况
根据计划安排,结合小班幼儿色彩感知能力的特点,每周开展2—3次美术
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幼儿的有关资料,认真反思,积累经验,现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研究、实验着。
1、开拓视野、丰富感知,是培养孩子参加美术活动兴趣的基础。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3、提供机会,展示能力,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科研资料积累情况
科研资料的积累为以后科学地分析,得出可靠的结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年来,我们围绕主题,对各种美术活动进行边积累资料、边比较、分析、归类、综合、概括、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对于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及时记录、总结。对幼儿的个案跟踪和发展观察认真分析、记录、整理,并为全班每个幼儿建立成长档案。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中收集、整理、丰富。
课题总结报告15
1,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课堂教学过程,是若干个体共同协作,相互提升和影响的过程。我们教师应充分发挥每一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彼此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巨大的磁力,吸引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发现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互补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与创新意识。例如,在课外阅读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时,老师让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假如你是比萨城的一位记者,听说伽俐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有什么反映?你会对他提出什么问题呢?这样一问,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渴求,产生了强烈的交流欲望,思维的火花频频燃起。他们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充分的交流探究,在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得到主动发展,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大胆交流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你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呢?”“你这样做是否有科学根据呢?”“你这样做是不是太固执、太胆大妄为了呢?”“亚里士多德是个有权威的大哲学家,你怎么敢否定他的说法呢?”“你这样做是否违背人类的真理呢?”……学生课堂表现异常活跃,始终处于自主探索的学习状态,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创新意识和潜能。
3,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通过关注生活现象来拓展学生的探究渠道,开放探究的时空,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4,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通过开展课题实验活动,学生在学习兴趣、知识积累、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提高,在参加各级各类的活动竞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