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教育资讯>热点>

志愿报考过程中,考生和家长各自要扮演什么重要角色?填报志愿,一定要深思的几种观点

惠敏分享

  高考已经结束了,接踵而来的就是志愿报考,考生需要在短短的十几天内选择好今后四年生活和学习的地方,这个困难可想而知,“选学校、专业还是城市”也成为了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中一个永恒的纠结的话题。选个好学校,专业可能不理想,学个好专业,学校名气又没那么硬。那么怎样选择才能让自己的报考更加科学、风险更小呢?接下来将为您分析总结几种现行的高考观点,以供参考。

  填报志愿,一定要深思的几种观点

  01追求高校层次,

  完全忽视专业选择

  状况说明:这种方案忽视专业选择,通常以院校最低分匹配高校,未考虑以后的专业和职业发展,以分数决定命运。选择好学校差专业是更注重大学的平台性和个人能力的综合发展,并且大学里可以转专业,毕业工作或者读研也可以改换行业。

  □ 分析:该观点以高校平台及学生未来发展为出发点,认为个人发展能弥补差专业所带来的影响,这个在高考成绩极好的学生适用。现在社会无论就业还是考研、留学,本科毕业院校都会有很大影响,因此选择高平台是很有价值的。

  普遍结论:能上985/211院校不上一般院校、能上本科层次院校不上专科院校。虽然现如今国家取消了985院校以及211院校的称谓,但目前在社会中已经形成一定惯性,需要国家的改革见成效才能慢慢褪去,因此带头衔的院校依然有优势。

  □ 提醒: 不少院校没有头衔,但其实力以及就业形式不逊于985或者211院校,也应引起高度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中央办公厅直属)、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共青团直属)、上海海关学院(海关总署直属)、中国民航大学(民航总局直属)等等大学。另外大学之路提醒考生大学转专业也应高度重视,一定在找准专业后再转,切莫盲目转专业。

  02报考选择以专业为主、院校次之,

  追随热门专业

  状况说明:这种方案重视专业发展及就业形势,忽略院校层次影响。很多考生选择该方案更多是处于对今后就业形势的判断。

  □ 分析:该观点以专业对应就业为第一出发点,认为依靠所学专业技能能很好的就业。但是很多考生选择该方案参考的最重要因素是今后就业的发展,而未考虑自身因素影响。该方案适用于一般院校的选择比较中,选择专业时更应考虑自身兴趣点和适学专业及适从职业,应综合就业趋势考虑。

  □ 提醒:选择该方案是应注重个人兴趣,不能单纯的以就业趋势来判断,在判断就业趋势时应客观、长远,不能盲目跟随他人脚步,简单的认为热门就是好专业。

  03一线城市都是好学校,

  发展平台多

  状况说明:这种方案认为一线城市或者大城市院校众多,都是好学校、好专业,宁可降低院校层次,报考冷门专业也要到一线城市求学。

  □ 分析:该观点盲目追随一线城市脚步,认为一线城市都是好学校,盲目追随热门专业,未考虑行业发展趋势。根据专业报考热度选择一线城市求学不应一概而论,首先一线城市确实平台宽、就业途径及发展道路,尤其是热门专业在一线城市就业也较好。

  但应考虑现实问题,一是一线城市高校录取分数普遍偏高,往往在一线城市外能上211的院校到了一线城市就只能上一般院校了;

  二是一线城市就业压力大,一线城市就业机会多多针对于新型产业或服务行业。对于传统行业,现在各一线城市都在强调去产能,淘汰传统行业,将过剩产能转到二三线城市,因此学习传统行业对应的专业在一线城市将很难找到对口工作;

  三是就业后一线城市生活压力大,一线城市虽说工资高,但对于家境一般的普通人来说,工资高要面临高房价、高租房成本、高消费等等问题,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都会入不敷出。因此,在选择一线城市热门专业时,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综合考虑,结合所能报考院校及专业发展前景来分析,谨慎报考。

  □ 提醒:一线城市高校普遍录取分数较高,要注意报考时同意调剂就意味着上的不一定是自己报的热门专业,很有可能是自己不了解的冷门专业。

  04家长替孩子选择

  院校、专业

  状况说明:这种方案出于家长相对学生社会经验丰富,由家长根据自己对社会发展及孩子的了解强势的为孩子选定理想院校、专业。

  □ 分析:该观点一方面取决于家长对社会、行业发展的主观判断,往往会进入思维定势转台,即家长基于自我从事的专业、职业判断行业发展趋势,但这种判断是不全面的、不完全的,对本行业根据自我发展判断,依赖于自己在本行业的地位。自己在本行业发展好、地位高,则认为孩子从事该行业最好,对外行业判断更多的依据思维定势和道听途说的了解,更是片面不完全。

  另一方面取决于家长的报考专业知识,家长对报考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决定选择院校、专业的科学性,决定报考志愿的风险是否可控。

  □ 提醒:家长在报考志愿过程中应作为信息的搜集提供者和控制报考风险的辅助决策者,不能不听考生自我意见,在考生自我选择发生倾向性错误时要及时纠正,降低报考风险。

  志愿报考过程中,考生和家长各自要扮演什么重要角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中国父母的心愿,那么在决定孩子未来的高考志愿填报的过程中,考生和家长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很多父母在志愿填报中"独揽大权",不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愿望的机会,进而造成了很多的遗憾;而有的父母则撒手不管,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同样也会出现遗憾。马上将为各位考生分析在志愿报考过程中各自角色定位。

  考生:最终志愿决策者

  考生是志愿报考过程中的绝对核心,一方面要提供报考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个人的基本信息、高考成绩、个人倾向等内容,也包括通过认知测评得出的结果。

  另一方面,考生应是报考决策的核心,因为志愿报考最终的受益者及承担风险者都是考生本人,因此考生必须为今后自己的路做出选择并承担选择带来的风险,考生必须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或者不想要的是什么,必须自己做出觉决定。

  而考生所欠缺的是报考知识、常识以及社会经验,这些一般是由家长提供或者到专业指导老师那里进行咨询。考生在报考过程中应充分使用自己的选择权利,不应全权交由家长或者指导老师负责,家长和指导老师只是报考决策过程的辅助者,只提供专业性的知识和建议。

  另外有一点考生必须要警惕:由于考生认知水平有限,以及对高考报考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更有甚者部分考生将报考视为游戏,胡乱提供报考参考给家长和指导老师误导,在报考过程中又轻视数据分析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最终胡乱拼凑一个志愿方案,没有科学性可言,遗憾终生。

  家长:各种专业信息资源的提供者

  和控制报考风险的辅助决策者

  家长在高考前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充当考生报考信息的搜集者和报考知识的学习者,因为高考前考生要全力准备高考,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去系统的搜集院校、专业知识,更难有机会去学习报考的相关知识。

  这时,家长的重要性就突出出来了,在节约考生复习时间的前提下,家长往往需要抽出更过多的时间进行信息搜集和知识学习。高考后,家长要将自己学习到的报考知识及时向考生传授,并积极与考生进行探讨,必要时可以咨询专业老师。

  切忌不尊重考生意见,认为自己学习的足够多了,志愿报考应以自己为核心。这极易导致报考时出现两种极端状况:

  ◆ 家长自认为比考生更为专业、对考生更为了解,在不争取考生意见的前提为考生拟定报考院校和专业。

  ◆ 在与专业指导老师沟通过程中,家长极易植入自己的观点,诱导报考专业指导老师给出明确结论,肯定自我观点。

  这两种结果都否定了考生是核心决策者的原则,不利于科学合理的选择出报考方案。

  根据以往的经验,家长越强势,考生往往越处于弱势地位,越在报考过程中没有发言权,强势的家长一方面否定考生的自我认知,甚至否定报考专业指导老师的意见,按照自己的意志为考生填报志愿。

  这样造成的结果一是报考方案的不可学性,报考风险增大;二是上大学后所学专业、所进院校与考生理想差距很大,极易造成学生学业问题,继而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影响一生的职业发展。因此,家长一定要明确自身定位是信息提供者和控制报考风险的辅助决策者。

  信息提供者是为考生提供相关的自我认知的测评,以及院校、专业的知识,包括报考相关的基本知识,负责为考生讲解报考的全过程及注意事项,为考生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同时负责解答考生疑问,为考生决策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撑。

  风险控制者是说由于考生的认知有限,对考生脱离现实的想法要及时制止,考生决策更多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而家长要通盘考虑专业、就业以及家庭等多因素,合理控制报考风险,当然判断风险的过程中最好请专业性的指导老师一起参与,这样更有利于科学决策。

    28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