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2019国家公祭日公祭仪式直播最新观后感心得感悟5篇
12月13号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2周年,同时也是第六个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政府设立的纪念日,以国家公祭的方式,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死亡的30多万同胞。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19国家公祭日的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
2019国家公祭日心得
清晨,寒风凛凛,国旗护卫队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国旗升起后又徐徐降下,为死难者下半旗致哀!
今天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一大早,朋友圈、微博便被各类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消息刷屏。然而,不同于平时看到双十一商家刷屏信息、明星犯罪刷屏信息,在看到这样的消息时,我会不厌其烦的每一篇都点开仔细阅读。每一次看到那些深刻而沉重的文字,我的内心都会剧烈波动,似乎悲痛的历史就在眼前。每一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追思和呼唤,追思逝者,呼唤和平。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有一面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墙,幸存者逝世,照片墙的灯变会熄灭。今年,有了些许不同,因为这一年,有太多的幸存者离开了我们,活着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
我们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在时间的长河中努力挣扎、抢救,让这一段悲痛的历史被国人所牢记,被国际所认可,希望能够得到给予中华民族如此惨烈灾难的国家的道歉、忏悔和追思。然而时间,并不会为我们的心愿而停留,哪怕只是那一秒。
幸存者葛道荣说过一句话:虽然这里的灯都会熄灭,但记忆不会熄灭;幸存者们不会被忘却,真相更不会被忘却。
那一天,一定会悲壮的到来,但他们永远会活在人们的记忆中,记忆不会被抹去,历史不会被遗忘,真相不会被掩盖。牢记历史,牢记灾难,是为了明天的崛起、强大和坚韧;是为了昨天的灾难不会重新出现在明天的时间长河中;是为了让逝者安息,让生者追忆。
今天,南京为死难者下半旗致哀,全国人民为死难者默哀追思。相信在今后的每一天,每一位国人都会记住这场灾难,牢记历史,展望未来!
2019国家公祭日感想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中国南京市人民政府为铭记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而筹建。位于中国南京城西江东门茶亭东街原日军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为悼念遇难者,南京人民政府于1985年建成这座纪念馆,1995年又进行了扩建。纪念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
来到一个大空地的地方,有一个母亲唤子的雕像,这个雕像就像是一个母亲正在呼唤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却迟迟未现,这个情景真动人心弦。过了大空地,便看见一小块地喷着十股小喷泉,这个便是“祭灵泉”。过了“祭灵泉”,就来到了“万人坑”遗址,这个“万人坑”遗址就是日本侵略者杀害南京同胞的铁证,上面赫然用中、日、英三种文字镌刻着“遇难者300000”。中文和英文,这容易理解;日文,用在这里,更容易理解。这是一座用日本侵略者屠刀建起来的建筑。对具有正义感的日本人来说,这是一根日本民族的耻辱柱。
我没有哭的欲望,因为我没有看到血腥。这里是战场,这里又不是战场;来这的人很多都很虔诚,大家心无杂念地在悲凉的歌声红拜祭着漂浮在头顶上的冤魂,一切都那么清晰。
这里面的人的遗骨,有的残缺不齐,有的已经被子弹射得乱七八糟,有的还很完整,有的遗骨已经消失无踪了。同时望着飘着小雨的天空,苍天仿佛也在为死去的同胞落泪。
馆内很大,但却没什么建筑,大片的空坪占据它的中心。坪中散落着鹅卵石,散落着沙粒。在这看不到生机勃勃的空坪中,偶尔又能遇到挺拔的小草,在悲颤的音乐中亭亭玉立。小草啊,你是真的不了解你脚下的土地吗?
“滴……嗒……滴……嗒……”,不知是什么声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出一点声响,像水滴的声音。随着这声音的发源的方向,我渐渐地看见了三个大字“十二秒”,我很好奇,便走了进去。里面比较黑暗,墙上也后很多很小的照片,总是一闪一闪的,还散发着微弱的亮光,看了注释后才明白——墙上那小小的模糊得看不清的照片,是被杀者的照片,而每隔12秒,一个照片就将在墙上消失—落下,并发出像水滴落下的声音,这样就代表这个人从人时间结束了宝贵的生命。我看完后,给我的震撼非常大,这是太残忍了!它们仿佛像一道闪电从我的心头划过,把我的心划痛,并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出门,发现在门口的雕塑柱上,停着一群白色的鸽子。鸽子象征着和平,但这只是代表了善良的中国人的心思,当人家不想和平的时候,只有战争才能找到和平之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我们记住这一段惨痛的历史,齐心协力,振兴中华,是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强大!
建党九十七周年了,祖国在一天天繁荣昌盛,但是,我们还是与别的国家有差距。我们要更加好好学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蓝天!
走出纪念馆,空气格外新鲜,天特蓝,一切就像被雨冲刷过,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吧。
2019国家公祭日有感
翻开历史的篇章,回忆那段惨绝人寰的南京*。
日本军队闯进南京时,城内的军人们用身躯铸成了一道道人墙。可这些都无济于事,日本军队以强大的冲击力冲垮了人墙,把军人们踏在脚底。大肆的闯进南京。
南京城内所有的战俘都被抓起来了。有的人,葬身在机关枪接二连三的扫射中;有的人被带到海边,又是一阵疯狂的扫射,人们倒在海边,海水冲刷着他们的身体,将他们轻轻拖入海中,顿时鲜血染红了整个海面……
我怎么能不痛恨日本人,我何尝不想让他们付出血的代价。想一想,当他们的孩子在摇篮中甜甜的入睡时,我们的婴儿却被残忍的摔在地上;想一想,当他们的儿童享受美好的童年时,我们儿童却要面对死亡;想一想,当他们的老人在家安享晚年时,我们的老爷爷、老奶奶却流浪在街头无家可归;
正如电影里所说“中国不会亡!”是的,中国没有灭亡,但祖国现在的兴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多少英雄冲锋陷阵,用鲜血和平,他们何尝不想在家和一家老小过平安、幸福的日子可是日本的侵略打破了这样的生活。为了祖国他们必须要上阵杀敌。
是啊!“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为国家做出贡献,使中国更加强大这样才不愧对那些抗日英雄,中国才不会重蹈覆辙。
2019国家公祭日体会
又一年冬日,转眼已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1周年。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凛冽的寒风中,凌厉尖锐的防空警报声再次在南京上空拉响。
家国休戚与共,人类命运共通。这一天,《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正式实施;这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人士,聚首南京,共同推开记忆之门,为的是一起点亮和平之光。
国家公祭“默哀一分钟”写入法规
从2014年开始,每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公祭日当天,南京全城默哀一分钟。今年,“默哀一分钟”被明确写入法规。
今年11月23日,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全票通过《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第十二条明确,举行国家公祭仪式鸣放警报时,除了正在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正在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以外,其他人员就地默哀一分钟,其他机动车、火车、船舶等停驶鸣笛致哀一分钟。该《条例》于今年12月13日起正式实施。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条例》具有里程碑意义,让国家公祭各项保障工作有法可依。法律支撑下的仪式感,有利于更好涵养爱国主义情怀。”《条例》主要起草人之一、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三法律师事务所主任孙勇认为,《条例》中的规定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导向意义,发挥了立法的价值引导功能,更能进一步凸显南京“博爱之都”“和平之城”的城市形象。
《条例》选择在12月13日当天实施,彰显意义。“在《条例》草案起草和征求意见阶段,我们就听到民众对此的呼声:肃穆的仪式感,应该贯彻到行为和环境中去,这是对国家公祭意义的彰显,也是对民族精神的捍卫。”南京市人大代表、江苏三法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刘伟说。
近年来,纪念馆的接待量逐年猛增,截至2017年底,纪念馆已接待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逾7370万名观众,公众对于这段历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条例》明确了纪念馆的特殊法律地位,强调国家公祭场所管理区及周边建设项目应当与国家公祭场所庄严、肃穆、清静的环境和氛围相适应。
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卫星认为:“《条例》明确纪念馆的特殊法律地位,强调营造国家公祭场所庄严肃穆的仪式感与总体氛围,顺乎民意,非常必要。”
记忆不会凋零,更广维度传播历史
12月6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最近去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秀英、赵金华、陈广顺举行熄灯、悼念仪式。
记者看到,在纪念馆的展厅中,两侧墙面上,挂着自2017年9月30日登记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照片灯。时间流逝,已有不少盏灯箱随着老人们的相继去世而熄灭了。
截至目前,今年已有2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去世,目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我们目送他们的离去。但是,记忆不会凋零。
12月7日一早,91岁的刘健芝和83岁的祁恩芝老人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他们从1994年至2002年拍摄的1008张胶片底片、2002年至2018年11月拍摄的22286张数码照片、5本《坚守24年的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祭奠活动纪实》图册。
祁恩芝老人说,只要还能拿动机器,我们就会一直拍下去。我们想告诉后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国人当自强。
今天,《历史和平发展——马吉祖孙的南京影像》摄影展在南京开展。1937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国际友人约翰马吉选择留在南京,与约翰拉贝、魏特琳等国际友人组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用16毫米摄影机秘密拍摄日军暴行,这些影像成为留存至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现在,约翰马吉的孙子克里斯马吉用镜头记录今天的南京城和南京人的生活状态,通过新旧影像对比,向世界传播南京大屠杀史实、传递捍卫珍爱和平的理念。
克里斯马吉对记者说,铭记历史的方式有很多种,共同目的是让这段历史一代代铭记,让人们记住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避免悲剧和杀戮再次发生。“希望能通过马吉家族的照片连接过去与现在、中国与西方,让更多人了解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也看到人们如何在战争中幸存,又如何重生,创造出一个美丽新世界。”
今年4月4日,日本友人松冈环也将30年来所记录的300多位大屠杀亲历者珍贵的口述原始影像资料捐赠给纪念馆。以日本老兵三谷翔为原型的纪录片电影也正在制作中。
松冈环说,坚持30年,是为了让孩子们正确、客观地了解这段历史,将真相告诉后人。也是为了不让自己曾接触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失望。只要自己还干得动,就一定会坚持下去。
更多的年轻人正在加入到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与传播中来。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院长张宪文表示,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关注这段历史,今年研究院有关大屠杀史研究相关课题申请者中年轻人就占多数。
2019国家公祭日总结
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意味着中华民族这段历史的血色记忆成为世界记忆,“申遗的成功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传播的新里程碑”。近年来,南京大屠杀史实知晓度逐年上升。仅在2017年,就有26万余外国人来到纪念馆参观,在纪念馆的留言本上也留下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字。
“这是一段悲惨的历史,应该被世人铭记,并且以后不能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加拿大圣托马斯市市长海瑟杰克逊参观纪念馆后留言,“参观了有关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史料,非常震撼,捍卫和平是人类的心声。”挪威学者、有着“和平学之父”美誉的约翰加尔通感慨。
继2016年10月《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冈城进行后,2018年6月,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白俄罗斯、捷克。展览以“欧美人士视角”为切入点,以“第三方档案”为素材,客观呈现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短短几天内吸引很多当地市民自发前往观展,并给他们带来深深的震撼。
白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博物馆馆长史利亚赫金感慨:“《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白俄罗斯,将促进两国人民对二战历史的进一步认知,加深彼此的了解。把记忆存留下来,是为了让悲剧不再发生,推动世界和平。”
捷克摩西州副州长卢卡斯为之动容:“欧洲民众渴望加深对亚洲国家二战史的全面知晓。尽管说什么都无法让无辜死难者重生,但我认为纪念这样的历史事件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让所有人都在心中记住战争的残酷,在内心深刻反省,这样才会防止战争历史重演,推动世界和平。”
和平,对南京这个经历苦难的城市来说,意义非凡。
2017年9月4日,“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向全球公告,南京成为第169座国际和平城市。
2018年9月,2018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在南京进行,主题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寇兹先生表示,南京成为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所有国际和平城市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传统,也会明白中国在构建世界和平城市目标中作出的努力。
12月7日,“携手并进,共筑和平”——2018中外音乐光影和平汇演在南京举行。来自中国、巴西、阿塞拜疆、埃及、印度、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300多名大学生不惧寒冬,发出同一个声音——和平。当无人机编队拼接出的“PEACE”(和平)在空中定格时,更是表达出人们对山河壮美、人民幸福、世界和平的衷心期盼。
今天,和平鸽继续放飞,穿越这座古老的城市,飞向高远的天空与未来。81年来,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也在伟大复兴中走向新时代,创造新辉煌。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心手相连,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和信念无比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