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统计
2024北京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统计来了,残疾儿童教育大家关注过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北京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统计数据,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2024北京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统计数据
数据显示,北京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以上,实现“零拒绝,全覆盖”。同时,北京率先在全市范围深入推进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在北京联合大学设立了全国首个面向残疾人招生的硕士点,填补了我国残疾人研究生层次教育空白。
与此同时,北京率先建立并不断完善四级特教教研格局,深入推进五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场景的应用,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首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保持全国领先。
针对北京特殊教育的未来发展,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建议持续扩大优质资源,要加快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特别要在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上探索北京经验。同时全面深化融合发展,要加强普特融合,职特融合,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以数字化赋能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还要健全完善保障机制,要落实特教特办,加大政策支持,健全专业支持体系,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并不断适应新形势、新特点,因材施教、协同多方力量构建特殊教育发展的新生态。
北京特殊教育领域师资培养情况如何?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任孙颖介绍,目前北京已建立了五支和特殊教育相关的师资队伍,“第一支就是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他们都是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多是综合型、复合型教师,既懂教育教学,也懂康复方面的知识。”第二支队伍是各区特殊教育中心的巡回指导教师,“巡回指导教师会按片区到普通学校去,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
全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资助情况
近些年,我国增加了针对各种类型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阶段的项目,例如“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学前教育)”“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普惠性(学前教育)资助项目”等,一系列的项目及救助制度使学前残疾儿童能够有更多机会通过教育补偿与康复救治实现功能恢复与能力提升。据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学前教育)”累计资助1万名残疾儿童,到2019年资助1.5万名残疾儿童,增长率达50%;2013年地方渠道筹措资助3489名残疾儿童,到2019年资助7489名残疾儿童,增长率达43%,见表2。中央和地方对于贫困残疾儿童的资助,有助于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促进残疾儿童入园率的提升。
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政策法规主要是指导性文件,其内容原则性、倡导性表述过多,在安置形式、办学标准、师资力量、经费保障、评估及课程指南等方面缺乏统一、具体、成体系的操作准则。以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园标准为例,2017年《残疾人教育条例》就指出“鼓励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取得办园许可,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但现实中由于缺乏针对康复机构、特教学校开办幼儿园的办园标准,上述机构常因无法达到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园标准而难以获取办园资质。《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也指出,“在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普遍增加学前部或附设幼儿园”,但对如何办学和管理并没有进行说明,对于特殊教育学校附设学前部来说,在建设和管理上亦无所依据,只能凭借义务教育低年级段办学的经验展开教育。这样,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机构多以特殊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标准或普通学前教育的标准文件来运营附设学前部或幼儿园,长此以往,无法真正满足学前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等发展需求。总体规划性政策较多,具体实施类政策居少,使办园标准、教育教学等方面缺乏必要的规范指导,易出现盲目化、随意化的执行偏差,造成基本政策的目标与价值落空。
残疾儿童教育强化训练促养成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这样的话:“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实际,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这些练习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
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动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多多实践。对于残障儿童来讲,记忆力、意志力都比较差,有些动作往往讲过了他们也不会记住,这就需要家长们不厌其烦、抓住契机,在多次的重复中强化正确的行为方式,日积月累地练,在反复的强化操练中完善和巩固,真正将其内化于己身,以强化训练促养成。
残疾儿童教育过度帮助
孩子生长发育的过程,就是孩子认知事物,增长本领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要由孩子来亲历亲为。身边的东西是什么,有什么用处;怎么才能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何开口说话,与他人交流,以及吃喝拉撒等基本生活技能,这些都需要孩子去学习。残疾儿童也是这样,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残疾儿童的家长常常认为孩子根本不具备这个学习能力,他们也不可能完成这些事情,所以日常生活中都在全力帮助孩子,不让孩子做任何事。他们认为等孩子的“病”治好了,这些自然就都会了。还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速度太慢,太浪费时间,应该将宝贵的时间用在孩子的康复治疗上。殊不知,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和尝试才是最有效的康复治疗,也是最重要的康复目标。我们的“过度帮助”,剥夺了孩子主动学习和尝试的机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是无能的,理应得到帮助,不知道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这样,“过度帮助”就培养出来了一个特别被动的孩子。当然,不过度帮助不是说永远都不帮助,我们的帮助一定要做到恰到好处,当孩子去做一件事情时,即使尽了最大努力但仍然不能完成,这时我们要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最小程度的帮助,让孩子成功,这就是康复医学倡导的适恰的和个性化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