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教育资讯>热点>

葛均波在心血管的战场上保家卫国,建国70周年阅兵式即将开始!

惠敏分享

  有军事专家透露,2019年最重大的活动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天安门举行阅兵式。

  2019最重大活动:建国70周年阅兵式!

  军事专家、凤凰卫视评论员宋忠平近日表示,根据惯例,今年国庆将在天安门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他分析,今年阅兵在参阅规模、亮相方队、武器装备上都会呈现诸多亮点。形成各自作战体系的方队、现役国产化武器装备料将悉数亮相,全方位展示国家实力,突出中国解放军实战化能力建设成就。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规模应该非常大,整个阅兵方队应该比以前更多,经过军改,陆、海、空、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按照军兵种的划分,形成各自体系作战的方队都会竞相亮相。

  从整个阅兵规模来讲的话,应该更大,而且会强调实战化能力的建设。

  应该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阅兵。

  这位军事专家分析,现役的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或会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大阅兵上悉数亮相,也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的一大看点。“这些先进的现役的武器装备将会成制式、成体系地亮相。

  并且可以预见,亮相的将全都是国产化的武器装备。原有的一些进口的引进的武器装备都不会参加,武器全国产化,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看点。”

  宋忠平表示,近年来,中国军队一再强调实战化能力建设,这一点也将在阅兵上有所体现,阅兵将通过先进的武器装备、形成作战体系的方队突出展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战化建设能力和水平。

  “2017年建军90周年的阅兵选择在朱日和,更体现实战内涵,而本年度庆祝的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国家大事,天安门阅兵虽然不同于朱日和阅兵实兵演练,但是,武器装备和作战方队都能展示中国军队的实战化能力,展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

  节俭办阅兵 将减准备时间

  此外,这位军事专家指出,虽然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规模空前,但是也会本着节俭办阅兵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将会减少阅兵准备的时间,把平时在演练场上、训练场上所训练的成果,做集中的汇报和展示。

  国庆阅兵历来被认为是庆祝建国的一项重要活动。公开资料显示,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2009年建国六十周年,共举行了十四次国庆阅兵。1949年至1959年建国十周年,共举行了十一次国庆阅兵。

  此后,连续二十四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直到1984年,根据邓小平提议,中央决定恢复阅兵,并于1984年国庆三十五周年时举行大型的国庆阅兵式。

  1999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世纪阅兵式,庆祝新中国五十年华诞。2009年,新中国六十年华诞,为展示中国的飞速发展,再次举行阅兵。

  葛均波:在心血管的战场上保家卫国

  外界很少有人知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曾有一个保家卫国的军人梦。而与军人擦肩而过的他,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心血管病医生,以细如发丝的介入导丝为武器,在心血管的战场上与死神搏斗,保卫着千万个患者的生命健康。

  葛均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安徽省立医院院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白求恩奖章、中国医师奖等荣誉。同时担任中华医学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等社会职务。

  祖国在召唤 我准备好了!

  1990年葛均波前往德国美因兹大学深造,凭借聪慧的头脑和敏锐的观察力,他先后发现了心肌桥特异的“半月现象”、“指尖现象”及其治疗方法等轰动世界的科研成果,毕业仅2年的葛均波即担任1995年Essen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这是很多德国同道梦寐以求的职务。在很多人的眼里,葛均波在德国起点很高,备受导师和学界的赏识,在德国的待遇优渥,何必要回国重头再来呢?

  机缘巧合的是,1995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出访德国,并在晚宴上向海外学子发出了回国的邀约,而葛均波正是当时众多优秀海外人才中的一员。此后经过多次回国交流,他深感国内急需心血管介入的优秀人才,1999年,他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举家归国。当他的导师、德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Erbel教授多次挽留时,葛均波回答道:“中国培养我这么多年,更需要我,现在我准备好了,听从国家的召唤。”1999年,葛均波以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身份回国,并成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一名医生。

  说起为什么要回国,葛均波感慨道,自己最幸运的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最好时期。“没有改革开放,我不可能考上大学,也不可能有机会出国学到一流的心血管介入技术。相比钱学森、吴孟超先生等前辈在祖国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冲破重重阻扰毅然回国,我们这一代更幸运,祖国发展的大环境更好,祖国需要我时,我也恰好学有所成,没有理由不回报桑梓。”

  从小葛变成老葛 第一次感觉重任在肩

  回国那一年,中国心血管介入手术量不到8000例,中山医院仅80多例,大量的心梗患者因院内外流程延误而丧失治疗时机,为此,葛均波产生了建立一条急性心梗介入手术绿色通道的想法。

  如何缩短院内抢救的时间呢?葛均波绞尽脑汁,最终想到一个土办法:用BP机来实现第一时间召集抢救团队!于是,葛均波向医院申请3台BP机。对此医院上下议论纷纷,因为BP机按规定只有院领导干部才能配。最后还是院长出面安抚说:“老葛是我们国外请回来的优秀人才,他提出的想法应该有道理,如果不是特别违规的话,我们尽量满足。”葛均波回忆道:“以前大家都叫我小葛,从院长改称老葛以后,我第一次感觉重担落在自己的肩上,一定要把绿色通道建成,这是医院上下交给我的责任和使命。”

  葛均波非常拼,只要有急性心梗患者送到医院,3个BP机就会同时响起。无论何时何地,葛均波和放射医生、护士三人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抢救患者,哪怕是大年三十的晚上。很快,一个24小时抢救急性心梗患者的“绿色通道”在中山医院建立,如今,这条绿色通道已抢救超过3000多例的心梗患者。

  一花独放不是春,葛均波并没有满足于绿色通道的成就,近几年,他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多次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将心梗急救“1.0时代”的院内绿色通道,延伸至院前急救体系,完善为国际认可的标准化的胸痛中心。不仅如此,葛均波等人还牵头打造胸痛中心建设示范区域(如天津、无锡等),试点实现全域覆盖、全员管理和全程管理的“三全模式”,使得胸痛中心走向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2.0时代”。

  创新就要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

  对于创新的成功秘诀,葛均波总结为三点:

  一是要有敢于创新的意识。2005年,葛均波通过美国TCT会议向全球进行手术转播,这是我国学者在国际最高介入心脏病学会议上的“首秀”。但葛均波在这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手术中却遇到了“拦路虎”,经过各种尝试却无法通过闭塞段。进退两难时,身边的同事建议,既然正向无法通过,能不能让导丝逆向通过呢?逆向是当时的禁忌操作技术,葛均波犹豫了下最终决定试一下。结果出乎意料地好,经侧支血管逆向将导丝从右冠状动脉送入左旋支,成功完成前向导丝和逆向导丝对吻,一举开通了闭塞的左主干病变。这是葛均波在世界首次应用“逆向导引钢丝技术”,这一创新的技术使得CTO病变的开通率从60%上升到90%以上,攻克了心脏介入的“最后堡垒”。

  二是保持好奇心非常重要。国外一例置入了67个支架的冠心病患者的案例引发了葛均波的思考:是否能研发出新的支架,置入后不用永久存留于患者体内?就此葛均波团队成功研发出世界首个药物涂层可降解支架,潜心刻苦攻关数年,又成功研制出了新一代完全可降解支架。

  三是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葛均波每周都要抽出时间和学生、同事一起进行头脑风暴,世界首个经心尖二尖瓣夹合器ValveClamp的想法就是在讨论中产生的。他常说:“我像尊敬父母一样尊敬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给我传授知识教我做人。但我一定不迷信我的老师,否则科学不可能进步,所以我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挑战我的观点。” 为了给更多的年轻医生营造创新的氛围,在担任同济大学副校长期间,葛均波创立了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及创新学院,建立中国心血管领域器械创新的孵化基地。

  打造以医生为核心的创新生态圈

  在担任安徽省立医院院长之后,葛均波对创新有了更多的期望:“我希望发挥中山医院的医疗资源和科研创新优势,借助中科大在人工智能、工科、材料、自动化等领域得天独厚的优势,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催化更多的医工结合、智能医疗方面的交叉成果。”

  目前,中国PCI年手术量已经突破90万例,对此,葛均波认为,高速增长的数量背后是我国对创新的介入器械需求的猛增,而最了解患者临床需求的是医生和医疗机构。所以说,医学创新要充分发挥医生和医院的主体作用,希望打造以医生为核心的创新生态圈,让更多临床医生的创意成为改变临床、造福患者的医疗新技术,推动中国心血管事业摆脱模仿,立足创新,进而走向世界。

  葛均波曾说:“我有一个梦想,医学核心技术掌握在国人手中。一个人的创新成功不算什么,只有更多的临床医生参与创新,积累更多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始创新,健康中国战略的成功就越早一天到来!”。

    1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