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双立春什么意思年景如何
双春年就是一年中有两个“春”,春指的是“立春”节气。“双”是大数,我国传统习俗认为好事成双、双喜临门、逢双见喜,新人结婚则是“成双成对”的,下面小编带来的,希望大家喜欢!
2023年双立春,老人说“两春一冬,黄土变成金”,什么意思?年景如何?
在我国上千年的农耕历史中,土地一直都是农民的“命根子”,粮食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利益。在农村,农民聊得最多的就是“粮食的收成”问题,都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对于明年的年景如何,农村老人说明年是“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老话是什么意思?
“两春”就是指“双立春”,即在一个农历年份中有2个立春节气,年首和年尾各有一个立春节气。翻开日历我们会发现,2023年2月4日为立春节气,对应的农历时间为2023年正月十四;2024年2月4日也为立春节气,对应的农历时间为2023年腊月廿五,2023年在正月十四和腊月廿五各有一个立春节气,因此2023年是双春年。
为什么会存在双春年?
双春年是我国历法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出现“闰月”造成的,由于存在闰月的年份在农历上有13个月,农历全年有384天,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年首和年尾各有一个立春,于是就会出现双春年。翻开日历我们会2023年是闰二月,即有两个农历二月。
在我国民间有的人把“双春年”又称为“孤鸾年”,这是由于双春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称为“第二春”或者“二度春”,说的就是婚姻关系不和,有个词叫“鸾凤和鸣”,“鸾”和“凤”是一对恩爱的鸟,如果“鸾”和“凤”分开就好比失去了配偶,因此一些人牵强附会说双春年不宜结婚。双春年不宜结婚完全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双春年是仅仅是一种历法表现形式,是一种很平常的现象,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闰月?
阴历是根据月相变化而制定的历法,一个阴历朔望月为29.5天,阴历一年为354天或者355天,而一个阳历回归年为365天或者366天,一年中在阴历和阳历之间就出现了11天的偏差,3年累计的时间差距就超过一个月,为了协调回归年和农经年的矛盾,为了防止回归年与农历年月四季脱节,因此人们通过“置闰”的方式来平衡两者的关系。
一般来说,在农历年份每二至三年就要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像2020年为闰四月,2023年为闰二月,2025为闰六月,2028年为闰五月。
那么2023年为什么是闰二月?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2023年是闰二月,而不是闰五月、闰八月?我们都知道农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而制定的历法,因此我们现存的农历融合了阴历和阳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历法。
置闰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一年有24个节气,月初为节、月中为气(单数叫做节气,双数叫做中气,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12个中气分别为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而农历用十二个中气分别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因此农历十二个月中必须要有一个中气。由于中气与中气之间相比一个阴历朔望月会多出一天,长此以往,总会出现中气在月末的现象,,这样一来接下来的一个月必然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于是人们规定没有中气的农历月份就称为上一个月的闰月。
翻开日历,我们会发现2023年春分节气(春分为中气)在农历二月三十,正常情况来说接下来的清明节气在三月十五,谷雨节气在四月初一,这样一来整个农历三月份就只有“清明”一个节气,就出现农历三月没有中气的情况,人们把没有中气的农历月份称为上一个月的闰月,因此明年就为“闰二月”。
这个知识点理解的关键就是:每个农历月份必须要有1个中气(雨水、惊蛰…大寒),由于2023年农历二月后的那个月份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因此是闰二月。
“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
“两春夹一冬”说的就是双春年,在双春年的年份由于一个农历年有两个“立春”,在同一年份就会出现两个立春包含冬天的情况。
“黄土变成金”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其描述的就是粮食丰收的景象。“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说的就是,遇到双春年的年份,年景会比较好,粮食会大丰收。
农村还有句老话叫“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说的就是遇到双春年的年份冬天往往比较冷,牛会因为没有足够的草料而被饿死(雪多,没有足够的草料)。有句话叫“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冬天雨月多可以防止麦苗徒长,可以防止旱情发生,冬天冷还可以冻死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对来年的生产非常有利。
农谚是我们老祖宗的经验总结,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再加上如今的气候和古代大不相同了,因此农谚我们参考一下就行。至于农谚准不准,我们可以留意一下明年冬天的天气。
总结,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很多宝贵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