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教育资讯>热点>

共享充电宝为什么没人用了

自迅分享

共享充电宝被冠上“价格刺客”的名头多次冲上热搜。多位消费者在采访中吐槽:共享充电宝租借费用高得离谱。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共享充电宝又贵又难用,我们一起看看吧!

共享充电宝为什么没人用了

价格上涨充电慢归还难

记者来到多家医院、商场、小卖部等地借取了5款共享充电宝使用。这些共享充电宝的价格在每小时2.5元到4元之间,免费使用时间往往为3分钟,不足1小时的按照1小时收费计算。有的则以0.5小时作为计价单位,如2元/0.5小时。

记者现场采访了多位群众,大家普遍认为共享充电宝的租借价格过高、上涨过快。

据了解,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1年曾发公告以遏制共享消费领域涨价,整改后共享充电宝的平均租借价格为2.2元至3.3元/小时,而热门景点、商业区、车站的价格大多高于均价。

价格上去了,充电速度却“止步不前”甚至下降了。在实测中记者发现,部分充电宝充电速度极为缓慢,一小时仅给手机充了15%左右的电。

用共享充电宝充几次电的费用可以买个充电宝了,这样的价格真的合理吗?很多消费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共享充电宝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企业享有自主定价权,可以根据自身经营成本和供求情况适当调整价格,包括根据运营成本适当涨价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还是要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制定公平合理的价格,做到明码标价,不能哄抬价格或者串通涨价,否则同样要受到价格法以及相关法规的规制。”陈音江说,比如共享充电宝企业相互串通,人为操纵市场价格;或者故意散布涨价信息来哄抬价格,导致共享充电宝市场价格过高过快上涨等。

关于集体涨价是否涉嫌垄断的问题,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唐薇说,这得由相关部门来认定,一般而言,是否构成垄断要看共享充电宝的运营商是否有形成统一的垄断协议、利用市场支配地位集中联合起来限制价格等行为。

扫码前后收费标准不一

除了价格上涨,记者发现归还充电宝也并非易事。

虽然每款共享充电宝租借点位不少,大多可以通过App或小程序查找位置,但这些定位有时并不准确。有消费者告诉记者,有的点位显示不准确,有的商超早早关门了,去了无法归还,有时还会遇到机器还满、断电断网、归还系统出故障等问题。有人称自己曾经跑过4个点位才还上共享充电宝。

“有一次,我借共享充电宝充了没多久发觉充电宝早就没电了,等我还的时候却发现一直在计费,咨询客服被告知借了就是计时付费。”旁边一位受访群众抱怨道。

陈音江说:“消费者花钱购买租借充电宝服务,充电宝运营企业就应该确保充电宝的正常使用和正常归还。如果是企业的问题导致消费者不能正常使用或者不能正常归还,企业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增加的费用就不能由消费者承担;如果企业通过用户协议等格式条款规定类似费用应该由消费者承担,显然加重了消费者的责任、减轻或免除了企业自身的责任,属于典型的不公平格式条款,也就是俗称的‘霸王条款’,这对消费者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同一品牌充电宝的两处租借点相距不到100米,但租借价格和使用封顶价格差距甚远。为何如此定价?记者咨询相关客服,对方并未给出答案。

在使用一款名为“街电”的充电宝时,记者发现,明明借用时计费规则显示为3元/小时,每24小时封顶30元,总封顶99元;而归还时页面计费规则却变成4元/小时,每24小时封顶98元,总封顶99元。记者共借用6个小时,收费24元。

记者注意到,这种扫码前后计费规则出现变化的情况并非个例。

江苏省消保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明码标价、充分告知、诚实信用是经营者起码要遵守的义务和原则,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扫码前、后价格及封顶价格变高的情形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

弹窗霸屏推送虚假广告

在调查过程中,给记者印象最深的除了共享充电宝不断上涨的价格外,还有数不清的弹窗广告:扫码租借充电宝的等待界面、归还界面,每一步操作都会有不同的广告弹出,最多时整个屏幕有四种不同的广告,操作界面只占五分之一。

这些弹窗广告中,诱导消费、虚假中奖、收集个人信息等行为数不胜数。

记者在使用一款名为“来电”的充电宝时发现,刚一扫码,手机就弹出“充电刮刮卡,领走iPhone11”的抽奖界面,记者点击抽奖后发现中了一等奖,奖品为两箱白酒,页面信息称“完善个人信息后即可领取”。记者在输入姓名、手机号、地址点击提交后页面弹出“您已下单成功”的提示。

客服告诉记者,填了个人信息就默认你已经购买成功,没有支付界面是因为货到付款,由于现在还没有发货,可以帮记者免费取消订单。记者再返回之前中奖页面查看好几遍才发现,在“立即领取”的下方,有很小的一行字写着“费用见落地价”。

“付29.9元充值百元话费。”在租借某款充电宝时,安徽合肥居民李鑫看到页面弹出这样一条广告。

“我以为是充29.9元话费到账100元,结果付款后却要求下载某App。在该平台上并非29.9元充值100元话费,而是获得5元、10元的话费券,总价值30元。每充值100元话费可使用5元话费券,200元可使用10元。”李鑫气愤地说,这摆明着就是欺骗消费者的虚假广告。

“输入手机号,免费领最高100万保额的交通意外险!”来自江苏泰州的徐力今年7月在使用共享充电宝时,收到了这样一条广告推送。

“就让我填个电话和个人信息,我想着试试,如果要付钱我就不办了。”徐力告诉记者,没想到自己还是“着了道”——系统每月都有100多元的自动扣款,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购买”了保险。他向保险公司要求退款,向共享充电宝企业讨要说法,被来回踢皮球。

    1624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