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是如何诞生的?第一个升旗手是谁?(2)
9月17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将国旗等制定工作移交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并由第六小组向全会主席团提出报告。
此时,在短短一个月内共征集到国旗设计稿1920件,图案2992幅。其中以镰刀交叉并加五角星者为最多,这类有模仿苏联国旗的感觉。但第六小组认为征集来的图案“足以应选者尚少,必须再行有计划地征集一次。”
第六小组从国旗应征稿件中选出共38幅编印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以“复字第1号”至“复字第38号”顺序编号后,提交全体会议代表审阅。其中,将由曾联松设计的“复字第32号”大五星图案中的镰刀锤子图案去掉。第六小组在9月21日给主席团的报告中对38幅设计稿进行了分类评价。
22日,第六小组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关于国旗问题,决议采用“复字第3号”(即“初选第17号”修正图)或者“复字第4号”(即“初选第11号”修正图),以其构图庄严,简洁美观。并决定23日邀请全体代表讨论国旗问题。
9月23日,政协会议代表分成11个小组对国旗图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第六小组人员分别担任了11个政协代表小组的召集人。第二组在勤政殿第二会议室召开,胡厥文、李烛尘认为“复字第32号”(即后来的五星红旗图案草稿)较好,理由为图案简明而意义深长。
当晚7点,第六小组第六次全体会议又对政协代表讨论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各分组征求意见的结果统计显示,出席人数共519人,填表人数共496人,赞同“复字第3号”者最多,有185人。其次为“复字第4号”,有129人赞同。而主张采用“复字第32号”的仅有胡厥文、李烛尘、雷荣珂等15人。总之,大多数代表都同意红旗角上有一星及一黄条的类型。唯对于星的颜色,黄条的粗细、位置、长短等细节略有不同意见。也有部分人不赞成黄条横贯,因为好像是把红颜色——革命给分开了。
毛泽东拍板选定第32号图案
小组讨论结束后,9月24日,第六小组组长马叙伦、副组长沈雁冰致政协大会主席团关于讨论国旗等事项报告。报告提到“艾青、徐悲鸿、梁思成等顾问认为‘复字第3号’不是很美观。”还提到“大多数代表赞成第1、2、3以及36、37、38号图案,但反对这种形式者不少,他们觉得国旗中这一条子有些小气,且像一个棒子,而且这些人都是对美术较有研究的。这种情况希望组织考虑。”报告最后建议,“今天我们与艾青同志商量,觉得还是‘复字第4号’为好,或一面红旗左角上加一五角星。”
9月25日,吴藻溪也就国旗样式给周恩来写信,认为从光学上红黄两色在日光和照相中很难鲜明表现出来。又,大家都觉得在一整体上画一条直线,不免引起一种分裂的直觉。
就在代表们发表不同意见之时,9月25日晚8时,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主持国旗等事项协商会座谈会,邀请郭沫若、沈雁冰、黄炎培、陈嘉庚、张奚若、马叙伦、田汉、徐悲鸿、李立三、洪深、艾青、马寅初、梁思成、马思聪、吕骥、贺绿汀等参加。
会上,毛泽东首先指出:“过去我们脑子老想在国旗上划上中国特色,因此划上一条,以代表黄河,其实许多国家国旗也不一定有什么该国家特点。”毛泽东接着说:“因此,我们这个图案(毛泽东拿着五星红旗指着说)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毛泽东讲完后,大家鼓掌表示完全赞同。陈嘉庚说:“我完全赞同毛主席所讲的第32图案。”梁思成也说:“我觉得第32图很好,而且与军旗也不相差很大。多星代表人民大团结,红代表革命,表示革命人民大团结。”其他人也陆续发言,一致赞同第32图为国旗图样。
9月26日,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审查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绝大多数代表都同意以曾联松设计的“复字第32号”图案为国旗,并对说明进行了修改,指出“红色象征革命,星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9月27日,在周恩来主持下,政协第一届全体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等议案,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至此,庄严、美观、简洁的国旗诞生了。
国庆游行第一个国旗擎旗人是老天桥耍大刀、拉硬弓的
开国大典后,首都国庆盛大的群众游行起初是以少先队员为先导,其次是工人队伍。
1951年国庆,群众游行队伍总指挥部要求游行队伍队首要高举一面特大号国旗。特大号国旗需要特大旗杆,从长安街的东单经天安门走到西单,足足5公里,这就需要有一个力气和耐力超常的擎旗人。由于长时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于是找来老天桥耍大刀、拉硬弓的张宝忠。
老天桥是民间文化的摇篮,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曾以集萃民间艺术,纵览风土人情而饮誉中外。天桥诞生了许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和艺术家。张宝忠在天桥公平市场卖艺,抡一把90公斤重的大刀,大刀盘旋飞舞,一招一式呼呼生风,刀头上的铁环叮当作响,清脆悦耳。那口大刀时而在张宝忠脖子上打转,时而在肩上飞旋,刀如有“灵性”一样“粘”在他周身上下,宛转自如。张宝忠不仅大刀练得好,他的拉硬弓功夫更是武林中的惊人绝技。每张硬弓的拉力为80公斤,每次拉硬弓之前,他都会请在场观众进行试拉,若能拉开他请吃饭,然而从未见有观众拉开过一次。而张宝忠利用四肢和颈部、腰部等部位,一次拉开具有500多公斤拉力的7张硬弓,泰然自若,有如一位神奇的大力士,展现出中国大力士气吞山河的威武形象。
张宝忠的几次预演,大家都很满意。于是,他便成为后来的国旗方队的擎旗人。
1956年国庆,群众游行队伍前面首次出现国旗方队。当时的国旗方队由9人组成,擎旗手是铁路工人王志强。1964年国庆游行时,国旗方队增加到91人;1984年国庆游行时,国旗方队有960人;1999年国庆50周年时,国旗方队由1008名武警战士组成;2009年国庆60周年时,国旗方队由1949名战士组成。
——摘编自《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