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战“疫”中闪光》主题思政课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
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过不去的坎,一定能汇聚成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一起来看看《青春在战“疫”中闪光》主题思政课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欢迎查阅!
《青春在战“疫”中闪光》主题思政课学习心得体会1
战疫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心中之“重”,坚持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非常时期为决胜之地作出非常部署,并强调,要把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作为科技战线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这些战略部署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在当前以及今后的工作中,仍需继续把握好重中之“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
牢记“生命重于泰山”这一发展要义。“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战疫之初作出的重要指示。人民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要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度负责,守护好人民群众就是党员干部始终不渝的初心与使命。“稳”是基础和大局,是在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大前提上的“稳”,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所有发展都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确保这个大前提,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战疫中,“生命重于泰山”饱含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及党和国家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担当,当前“双线”作战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要牢记这一发展要义,“生命重于泰山”背后是人民立场,是为了谁的问题,也是发展中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立足于人民,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稳中求进强调生命至上,正是坚持安全发展的题中之义,任何发展都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是发展中不能逾越的一条红线,稳中求进必须把握住这个重要前提。
持续发扬“重地之战”精神下好关键棋。“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指明了湖北和武汉的“决胜策”,这正是一种抓重点带全局的科学战略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也要学会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下好关键棋,才能确保一盘棋棋局稳定。发扬“重点之战”精神就是要坚持和运用好“两点论”和“重点论”,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带动全局。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把抓“六保”、促“六稳”作为主要着力点,聚焦民生保障,千方百计降低疫情给生产生活秩序带来的不利影响,着眼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优势,以点带面释放发展中隐藏的巨大潜力,在稳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进取。要抓紧抓实抓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战疫成果,及时发现“双线”作战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弱点,进行“查漏补缺”,稳住疫情不反弹这个重要大局,才能牢牢把握求进的发展主动权。
锻造“国之重器”硬核实力助稳中求进。“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科研攻关这条重要战线,为打赢疫情防控战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在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阶段,更要持续加强科研攻关,打造“国之重器”,拿出更多硬核科技实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筑牢科学技术基础。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坚持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化危为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向科技强国的目标靠近。新时期,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扶持。要鼓励和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全面增强科学技术人才的活力。要积极培育市场,鼓励示范引领,为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要用好“国之重器”,有力有效地应对发展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不确定性前所未有,坚持稳中求进,既是工作方法,也是工作目标,要在稳住大局的基础上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要把握住前进道路上的重中之“重”,确保重中之“重”有质量、有重量、有效果,为“双胜利”提供有力支撑。
《青春在战“疫”中闪光》主题思政课学习心得体会2
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文章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把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作为科技战线的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发展格局,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科技产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协同创新,促进各国开放合作,是让科技发展为人类社会进步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途径。
中国高度重视科学普及,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科普交流,分享增强人民科学素质的经验做法,以推动共享发展成果、共建繁荣世界。希望各位嘉宾在本次大会期间就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积极交流互鉴,为增强公众科学素质、促进科学成果共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目前,全球各国都在与疫情抗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人类已然成为命运共同体,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当前,新冠疫情在多个国家出现,我国要加强同世卫组织沟通交流,同有关国家特别是疫情高发国家在溯源、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共享科研数据和信息,共同研究提出应对策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青春在战“疫”中闪光》主题思政课学习心得体会3
3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军事医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医学院,考察新冠疫情科研攻关和诊疗救治工作,了解疫苗、抗体、药品、快检产品等研究和应用进展情况,看望慰问专家和科研人员,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科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科技战“疫”,“党员力量”不可或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大力推动科研攻关,就是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科技支撑。在这个过程中,广大共产党员不能缺席,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突击队”和“主力军”作用,有效提升科研攻关的“加速度”。
要带头强化“关键时刻冲上去”的担当。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当前,疫情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在科研攻关方面取得突破,需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党员一定要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在病毒溯源及其传播途径研究,药物、医疗装备研发及疫苗研发等方面,勇当先锋、敢打头阵,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切实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要注重发挥组织优势,可采取在科研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组建党员攻关小组等方式,提升科研战斗力,让党旗在科研一线高高飘扬。
要带头坚定“摒弃幻想靠自己”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的攻关要摒弃幻想,靠我们自己”。当前,在疫苗、药物、医疗装备等研发方面快速取得突破对战胜疫情来说十分重要。这样的形势不允许我们抱有幻想、心存依赖。特别是广大党员,一定要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带头坚定靠自己的决心,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迅速展开应急科研攻关,快速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拿出更多硬核产品,在疫情可溯、可诊、可防、可治、可控方面取得突破,为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要带头端正“实事求是不冒进”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科技创新有自己的规律,无论是病毒的溯源还是疫苗的研发都需要时间,容不得丝毫马虎,也不许盲目冒进。因此,广大党员一定要带头端正“实事求是搞科研”的态度,谨防一味追求速度,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行为,要发扬严谨细致的优良传统,确保科研攻关成果严密可靠,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真正为疫情防控贡献真知灼见。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只要我们广大党员能在科技战“疫”方面发挥“突击队”和“主力军”作用,我们就一定能早日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早日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胜利。
《青春在战“疫”中闪光》主题思政课学习心得体会4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代表党中央向奋斗在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并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这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迫切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增强能力本领,尽快攻克重点难点问题,为战胜疫情提供“硬核”科技支撑。
在人类7000余年的文明史中,大约有三分之二时间,是被瘟疫击败的,流感、天花、霍乱、鼠疫,这些传染病都曾改变过人类的历史。 直到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带来了疫苗、药物、生命支持技术,人类才在过去一百多年里逐渐战胜瘟疫。这次新冠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病毒是无情的、凶狠的、狡猾的,“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代价极其沉重。越是疫情复杂,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科学防治”需要锻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硬核”科技人才队伍,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攻克治疗难关,勇攀科学高峰。
为国分忧、为民解难,在决战决胜中彰显精神。“研当以报效国家为己任,学必以服务人民为荣光。”疫情呼唤“家国情怀”型的科技人才,科技工作者要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发扬科学家精神,把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和磨刀石,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挺身而出、英勇奋斗、扎实工作,积极参与患者防护救治、疫情防控检测、传染病源隔离阻断、防护用品保障和应急药品供给等各方面工作,在各自的岗位、行业、领域担责守责尽责。积极向各级党委政府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当好参谋和助手,以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和精神风采。
发挥专长、戮力攻坚,在科研攻关中展现作为。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疫情防控工作仍在继续,任务依然艰巨,紧绷的神经不能松,肩上的责任不能丢。疫情呼唤“攻城拔寨”型的科技人才,科技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智力优势、科技优势,倾注全力投入防治技术、防护产品、检测设备、预防及治疗药物的研发和课题攻关,加强交流合作、多方协同作战,争分夺秒、攻坚克难,尽快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药物、检测试剂,全力满足抗击疫情需要。坚持在疫情可溯、可诊、可防、可治、可控方面合力攻关,通过打这场硬仗,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拿出更多硬核产品。
身体力行、示范引领,在科学防护中传播声音。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疫情呼唤“示范引领”型的科技人才,科技工作者要从我做起、身体力行,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带头宣传党委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的部署要求,带头向公众宣传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和科学方法,传播社会各界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正能量、好声音,做好专业解读,以科学知识抵制流言传播,当好正确舆论的代言人,消除恐惧心理,疏缓紧张情绪,增强社会公众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引导群众不传谣不信谣,弘扬新风正气,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稳定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科技,是开启文明的钥匙,也是阻击病魔的有力武器。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有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防疫和无私奉献,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过不去的坎,一定能汇聚成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青春在战“疫”中闪光》主题思政课学习心得体会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新冠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始终是我们须臾不可放松的大事,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人才当先 充实“弹匣”储备
“没有一杆枪离得开子弹”,充实的弹匣是一杆枪精准射击的前提所在,而科研人员就像是蓄势待发的子弹,精准打击疫情病毒。科研人员应“闻令即动、争分夺秒”,须“集中精力搞攻关,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突击队”和“主力军”作用,对疫情病毒追本溯源,精准研判,从试纸设计、样本化验,到毒株分析、疫苗研发,并加强药物、医疗装备研发和临床救治相结合,加大前沿技术攻关和尖端人才培养力度,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科研实力见证疫情奇迹。
联动协调 畅通“枪管”流量
“一杆枪从弹匣装填,到子弹射击,枪管的地位可谓之重”。畅通“枪管”流量,就是畅通“疫”线。坚持“全国一盘棋”战略部署,“疫情防控”和“科研攻关”两条战线组织联动,强化科研攻关支撑和服务前方一线救治的部署,坚持临床研究和临床救治协同,方能打赢这场战争。战场前线是疫情防控,需要来自大后方科研攻关源源不断的“能源输送”;同样,科研战线也需要疫情前方将各类临床救治、一线病情精准传递,科研人员才能“对症研药”,研发出更多成果并向临床前线倾斜。两条战线联动协调,有力衔接,通力配合,并肩作战,方能为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贡献更多力量。
合作共享 泵足“扳机”力量
“扣动扳机的力量泵得越足越稳,越能精准射击”。随着国内疫情形势已逐渐好转呈现积极态势,而国外的疫情发展却不容乐观。有网友戏称,中国已经把“答案”摆到其他国家桌子上,他们却还是不会“抄作业”。诚然,公共卫生危机是全人类面临的难题,不是某一个国家能够独当一面的,因此我们应加强国际间合作交流,共享经验数据,推动在病毒溯源、药物研发、疫苗设计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共同研发出有益于全人类的治疗手段,一起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想打赢还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打赢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充分运用好科学技术这一把硬核“战疫神枪”,瞄向疫情靶子十环,精准出击!
《青春在战“疫”中闪光》主题思政课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