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教育资讯>教育>

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_如何促进毕业生就业

金梅分享

最新消息,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这意味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竞争加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_如何促进毕业生就业,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

今天,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分析形势,全面部署做好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俞家栋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党的____对教育、科技、人才和就业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各地各高校要深刻认识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坚决扛起政治责任,聚焦重点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全力以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会议强调,各地各高校要千方百计促进市场化就业,深入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全面推广使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作用,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要用足用好各类政策性岗位,配合有关部门优化政策性岗位招录安排,积极拓宽基层就业空间,鼓励更多毕业生报考重点领域和一线岗位,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要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有的放矢开展就业指导,不断强化就业育人实效,引导毕业生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岗位,用好“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坚决保护毕业生就业权益。要用心用情帮扶就业困难群体,深入实施宏志助航计划,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跟踪服务。要简化优化求职就业手续,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精神,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稳妥有序取消就业报到证工作,建立毕业去向登记制度,强化就业统计监测。要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强化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要落实就业“一把手”责任,注重配齐配强就业工作队伍,密切部门协同配合,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会议要求,加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充分调动市场主体、毕业生自身和公共部门积极性,全力稳定和扩大毕业生就业门路。要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招聘信息服务、能力提升服务、人才流动服务,提高对接匹配效率。要加强就业兜底帮扶,将困难毕业生情况掌握到位、就业帮扶举措落实到位、相关院校支持到位。要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提高毕业生维权意识,为他们提供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

天津市教委、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宜宾学院、山东职业学院、中国三峡集团作会议交流发言。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统计局、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工商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各省各普通高校设分会场。

2023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明年起取消发放就业报到证

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简化优化求职就业手续。从2023年起,就业报到证取消发放。

2023年起,毕业生求职就业手续将进一步简化。教育部明确,将不再发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取消就业报到证补办、改派手续,不再将就业报到证作为办理高校毕业生招聘录用、落户、档案接收转递等手续的必需材料。全国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系统将作为高校为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的必要环节,全面推广使用。教育部要求各地严格落实就业统计监测规范要求,审核学生就业信息及相关佐证材料,对违反规定的高校和人员,严肃查处通报,纳入负面清单管理。

如何促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在董艳看来,与总量问题相比,目前更需关注的是“招工难”和“就业难”同时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缓就业”“慢就业”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基层招聘难”“中小微企业招聘难”“三四线城市招聘难”等问题日益突出,使得“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更趋复杂化。

“这是由于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高校毕业生尚未很好地适应这一变化。这意味着需要从高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调整,提升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使高校教育及时适应市场实际需求。”董艳说道。

随着“00后”开始走向职场,高校毕业生就业也越来越多元化。“灵活就业不受办公场所、用人单位、工作时段等方面的限制,成为‘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渠道。”董艳分析道,“从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数据看,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等相关职业需求旺盛,互联网行业保持了很高的岗位需求,大学生选择去这些领域就业创业大有可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择业目光投向了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很多高校毕业生认可的就业方向。“大学生去基层锻炼实践,少了书生气,多了泥土香。为基层经济社会服务,可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对未来的发展也大有裨益。”董艳表示,要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相关部门要积极为毕业生投身基层提供良好的成长平台和就业指导,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

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其中,中小企业是最重要的就业岗位创造者。然而,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对就业造成了较大影响。“与此同时,国内疫情管控得力,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也成为增加就业压力的因素。”董艳说道。对此,她建议,各地应积极落实减税降费等为中小企业减负的政策,降低成本,激励中小企业更多吸纳就业;加强社会招聘信息发布,促进供需对接;在激励中小企业的同时,需要指导和监督企业依法保护员工利益,增加自身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

近年来,为促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各地积极出台了各类“稳就业”政策,学校、企业等社会各界在产学合作、就业信息服务、就业指导等各方面也积极作为。

董艳指出,未来应提供更加精准化的促就业举措:一是加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信息联通,最大程度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结构性矛盾;二是各地政府部门要稳定和开拓新的就业岗位,推进实施基层就业项目;三是校企要加强合作,做好高水平的前置就业指导;四是加强针对灵活就业的权益保障和社会服务;五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业风险,帮助创业大学生从科学技术、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法律等多方面全面适应创业。

    16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