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热门专题>中国梦>心得体会>

学习黄大发精神心得体会

嘉欣2分享

  黄大发同志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愚公移山的豪情斗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坝人的长征路。黄大发的先进事迹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学习黄大发精神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习黄大发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黄大发精神心得体会篇一

  “真正实干的好干部!”

  《这位当代“愚公”,在悬崖峭壁上凿出7千米水渠,现实比神话传说更震撼!》,4月19日,来自中国日报网的双语新闻,早早突破10万+的阅读量。网页的下面,好评如潮,点赞无数。

  “感动!看得我眼睛都湿润了,跟他们比起来,我们每天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还能叫苦吗?”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大发凿渠。”

  “感动中国就应该是这样普通而伟大的平凡人。”

  4月18日起,中国的主流媒体把目光都放到了贵州遵义,聚焦到老共产党员黄大发同志身上,和他带领村民历时36年悬崖绝壁上凿出的生命水渠上。

  18日,新华社发布长篇通讯《为了乡亲,他在峭壁凿出万米“天渠”》;19日,人民日报以《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为题对黄大发事迹进行报道;20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清渠》为题,作了长达4分50秒的新闻报道。

  几天来,国家级的报纸、网站、电视台,都陆续对黄大发老支书的事迹进行各具特色的报道。

  “大发渠”的新闻报道在播州区引起强烈反响。全区党员干部和80多万人民群众,自发地掀起了向老支书学习、向老支书看齐的热潮。

  “党员干部必须装着人民,那才是人民的好干部,才能走到人民的心中,才能把事办到人民的心坎上。”和平(鸭溪)经济开发区的干部鲁迅雷,在参加单位组织的集中学习后,由衷地感慨道:黄大发一生只为一道渠,几十年,坚持不懈,精神可嘉,由衷敬仰,这就是一个基层党员的信仰,宁静致远,沉默有声。

  “再学习,再宣传,全区再次掀起‘大发渠’精神学习热潮。”中央级的新闻报道还在持续,学习老支书精神的高潮火热掀起,让“大发渠”精神成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坚强精神动力,也正在播州区这片热土落地生根。

  学习黄大发精神心得体会篇二

  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书,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千百年来滴水如油的历史。当地建筑公司曾经重新评估过工程,认为质量过硬,尤其是没有现代化设备和高级技术团队的支持,简直不可想象,堪称工程“奇观”。但就是这样一位老支书、一个基层党支部、一群山村里的村民,愣是与大山较劲、与贫困较劲,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不屈之路,展现出了一个支部就是一盏灯、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黄大发凭借忠诚的信仰、凭借惊人的毅力、凭借开展群众工作的出色能力,用一辈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基层实际、灵活实用且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善于团结群众。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脱贫攻坚任重道远。黄大发深知只有团结全村每一个人,才能解决村里的难题。他把群众当亲人,完全打成一片,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讲话、信得过的方式办事,做到说服不压服、讲理不武断、换位思考不居高临下。修渠放炮炸山时,落石砸坏了村民房顶,有人喊着拉他跳崖,他没有发火,很快说服村民平静情绪,并于当晚亲自到农户家诚恳地进行补偿。工程途径三个村、十余个村民组,遇到了许多阻力,他要求身边干部“做事要大气,不要气大”,挨家挨户宣讲修渠的道理,根据各家不同的困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打开了心结。大家心里敞亮了,各类难题也就迎刃而解。黄大发45年的村干部生涯,每次都是全票当选,得到了全村人的高度拥护。

  开好“院坝会”。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好“院坝会”则是贯彻群众路线、了解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难题的有效途径。黄大发常说,有事要开“院坝会”,没有“院坝会”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从不搞一言堂,遇事召开群众会,同坐一根板凳、共商一件事情,组织动员大家为全村发展出谋划策。修渠缺资金,会上他一句“想吃白米饭,大家一起干”,说到了乡亲们心坎上,大家二话不说,立马把自家的鸡蛋、黄豆、蜂糖拿到集市去卖了换钱,当天晚上就凑齐了救命钱。看着一堆皱皱巴巴的钞票,黄大发流着眼泪立下了军令状:“修不好我把名字倒过来写,我拿党籍作保证,拿命来换水!”

  活到老学到老。1971年,第一次修渠因不懂技术而宣告失败。面对乡亲们的绝望与埋怨,黄大发冷静总结了症结所在,“没有文化就没有方向,光靠蛮干注定修不成功。”1989年,54岁的黄大发主动申请到乡镇水利站跟班学习。几乎是半文盲的他用了三年时间,从零起步、从头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一张图一张图地学习,最后变成了水利专家。除了自己学,他还带领大家学,并且号召集资修建学校,宣传“娃娃有前途,必须要读书”的道理。现在,许多村民讲起水利建设头头是道,变成了“赤脚专家”。村里还走出了30多位大学生,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变成了文化村。

  党员干部要带好头。黄大发认为,有困难党员干部要先上。秉承这样的信念,他始终把百姓装在心中、把责任举过头顶,面对艰险打头阵、遇到难题自己扛。看着离地300米的悬崖峭壁,村民们心惊肉跳不敢动工,“太危险了,给多少钱都不干”,请来的专业施工人员也停下了手脚。黄大发第一个站出来,腰里栓一条绳子就翻了过去,完成了测量工作。在老支书的感召下,小伙子们也纷纷把绳子系在腰上,开始了飞檐走壁的施工任务。采访时,记者问他当初是否紧张,黄大发很淡然地笑着说:“如果我怕了,大家就怕了;我都不怕,大家有什么可怕的呢?”

  坚持就是胜利。开弓没有回头箭,脱贫攻坚无退路。对于摆脱草王坝村贫困的命运,黄大发有着难以想象的决心和毅力。他三十六年一件事,带领全村凿出一条“生命渠”。他一辈子一个目标,让乡亲们吃上白米饭、过上好日子。怀着这最初的承诺,24岁的黄大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山崖。几十年过去了,黄大发和草王坝人用双手凿出了奇迹。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稻田从240亩增至720亩。昔日的荒山秃岭上,群众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10万株蜜桔、李子已经开始有收益,牛羊养殖大户超过30户。今年年底,全村将会胜利完成出列贫困村的历史进程。那些修渠往事,记载着这位“年份英雄”的足迹,像陈年老酒那样历久弥香。

  公私要分明。“干部干,群众看”,黄大发坚信,只要干部不搞特殊化,不谋一分私利,就一定会得到百姓的拥护。他常把“公家的事怎么硬都行,自家的事怎么软都成”挂在嘴边。筑渠需要的水泥,他每次都亲自运回来。有一天赶夜路遇到了暴雨,运水泥的车陷入泥潭,他担心水泥被偷,硬是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夜,像看护自家娃娃一样看护着公家的水泥。家里的灶台破了,老伴想要一碗水泥补补,被他坚决拒绝,“公家的水泥一碗也不能贪”。多年来,全村老百姓毫不犹豫地把修渠集资的钱交他手上,都说“放一百个心,黄老支书一毛钱也不会给自己花”。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黄大发同志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愚公移山的豪情斗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坝人的长征路。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新长征路上,千千万万位黄大发,正在自觉运用这永不过时的“黄大发工作法”,一心为民、不畏艰险、志拔穷根、克难攻坚,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发家渠”, 用行动争做脱贫攻坚的先锋军,让实干凝聚贫困群众的信心决心,拿作风把牢集体奔小康的方向盘,把不忘初心的承诺镌刻在辽阔的大地上,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学习黄大发精神心得体会篇三

  在贵州遵义大山深处,共产党员黄大发用36年的时间,带领乡亲们在高山绝壁上凿出了一条清渠,养活了全村上千口人,为了这条渠,他从年轻小伙儿干到花甲老人,一生只为一清渠。

  这条全长近10公里长的水渠,绕过三重高山、穿越三处险崖,将山头清澈的山泉水源源不断地引到山脚下的草王坝村。人在渠上走,肩膀擦着崖壁,脚旁10公分就是刀削般的绝壁深渊,当地人把这条渠叫作“大发渠”。

  草王坝村,地处贵州遵义平正仡佬族乡,这里属于喀斯特地貌,一直干旱少雨。眼下正值春耕,方圆几里地的村民只需搬开田间路旁的水渠拦石,清水就能哗哗地流进自家水田,甚至还能养上些稻田鱼。可过去这里根本不敢想象有一天能这样奢侈地用水。

  草王坝村没有水源,全村1500亩耕地,大多数都是广种薄收的旱地,年人均粮食才100多斤,缺水使得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穷窝窝”。上世纪50年代,草王坝村遭遇大干旱,刚刚当选村支书的黄大发忍不下去了。

  附近山里就有稳定的水源,但草王坝村却隔着数座高山,为了吃饱饭,黄大发有了一个惊人的想法,在山上凿渠,把水引过来。说干就干,黄大发带领数百位村民,背上炸药、钢钎和铁锤就上山了。

  修渠最艰险的就是测量,村里想花钱请施工队来,可谁都不敢接,黄大发就自己干。首先要在如刀削般的悬崖峭壁上标出凿渠的高低位置,黄大发让人将绳索拴在他的腰上,从山顶上放下去,凌空悬在垂直的崖壁上做标记。山顶到谷底1000多米,就靠这条绳索维系着,掉下去就是粉身碎骨。

  在黄大发的带领下,草王坝村村民一干就是13年,硬是在绝壁上开凿出一条10多公里的水渠,并打通了110多米的隧洞。1978年,就在水渠即将完工时,一场洪水将所有的心血毁于一旦。

  13年的努力失败了,村民们气馁了,黄大发却心有不甘,已经50多岁的他跑到水利站去学技术。

  1992年,干旱再次来袭,黄大发决定重新修渠。这一次,县里划拨了6万元和38万斤玉米支持草王坝村,57岁的黄大发带领村民们再次上山了。

  这一次,黄大发请来了工程师,但是修渠的过程依然充满危险。

  三年后,这条全长10公里的水渠终于修成了,清澈的山泉水没日没夜地流进了草王坝村的田间地头。

  1995年,草王坝村第一次有了真正旱涝保收的稻田,年产量连年翻番,从10万斤猛增到80多万斤。

  
看了学习黄大发精神心得体会还看:

1.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及精神心得体会

2.向黄大发学习心得体会

3.学习黄大发心得体会

4.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5.学习黄大发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355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