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热门专题>群众路线>征文>

怎样教育孩子的征文作文精选

炎玉分享

  教育孩子一定要讲究方法。家长要如何教育孩子、怎样教育孩子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如何教育孩子的征文,供大家参考!

  怎样教育孩子的征文篇1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父亲的教养态度以及教养方式对孩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把父亲比做一棵大树,母亲则是一片绿草地。母亲更多地提供给孩子温情、舒适感;而父亲则提供力量、支持和依靠,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品格培养、智力发展、社会心理以及坚强、自立、勇敢等性格的确立上,这是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所不能替代的。

  有很多做父亲的这样认为:男人整天在外面跑东跑西,哪有时间照顾孩子,教育孩子主要是母亲的事情。这些借口推卸了教育责任,因而父亲与孩子在一块的时间远远少于母亲,渐渐就不了解孩子。应该说,父母对于孩子来说一个都不能少,谁也代替不了谁。男性和女性的气质特点是互补的,都有优秀的一面,又都有缺憾的一面,比如,男性的冒险、智慧、大度、坚定、勇武和易暴躁;女性的稳重、温柔、服从、忍耐、易焦虑。孩子可以在与父母接触当中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既勇于冒险又不失稳重,既坚定、大度又能以忍耐、服从的态度和别人相处。有些国家十分盛行父亲“陪产假”,其目的就是让孩子在出世时就享受到父亲的照料和养护。父亲能为男孩子树立一个母亲之外的大人的形象,从而让孩子感受父子关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仅有母亲的养育是不够的,父亲的参与影响孩子的交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尤其对女孩具有更大的效果。

  父爱决非母爱所能代替,父亲较多以他们固有的男性特征诸如独立性、进取心、自信心等影响儿童,他们热情宽厚,敢于冒险、勇于坚持,以及不惧困难等特征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与学习,这与孩子在母亲的性别特征中得到的诸如关心、同情心、温和、善良等品质的潜移默化结合起来,共同作用,将有助于形成孩子较为完善的性格特征。

  因此,在家庭里应提倡加大父亲与孩子交往的力度,父亲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接触,从婴儿早期父亲就要多抱抱、逗逗、喂喂孩子,满足孩子情感的需求,为孩子的体能、智力、社会性的发展创造条件。

  怎样教育孩子的征文篇2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幅对联说的是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

  苏洵是唐宋时期着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曾达到了“下笔顷刻数千言”的境界,被世人广为传颂。殊不知,我们这位文学大家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教育名家。

  相传,苏洵的两个儿子幼时非常顽皮,不思进取,贪图玩乐,苏洵经常教育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然而,如此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教育收效甚微。尽管如此,苏洵并未采取“棍棒教育”的方法,没有对孩子进行强制教育,而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出发,积极引导,诱其入门。每当孩子们玩耍打闹时,苏洵就躲在旮旯里读书,聚精会神,神采飞扬。当孩子们围过来想瞧个究竟时,他又把书赶紧“藏”起来。孩子们发现了父亲的这个怪现象,以为父亲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东西呢,就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看,渐渐地,他们也喜欢上了读书,而且,他们从中发现了阅读的快乐和趣味。从此,他们的人生驶入了成才的正轨。以至于后来,苏轼、苏辙和他们的父亲苏洵并驾齐驱,被世人誉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成为中国文坛上并不多见的奇特景观。

  苏轼之所以才识卓异、震古烁今,看来与其良好的家教不无关系,他的成功给了我们可贵的启示。

  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洵教子,就像大禹治水,善于引导,善于启发孩子的兴奋点,善于开发孩子的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一旦触及孩子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孩子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兴趣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苏洵深切懂得这一点。

  身教胜过言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植物的生长尚有自然规律,更何况是育人这长期、复杂、系统的过程,它更需要我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时时处处做孩子们行动的榜样。试想,苏洵如果不是那样痴迷于读书,怎么会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和重视呢?正是他读书时神采飞扬的情景,才深深吸引了孩子,感染了孩子,引起了他们的探求欲,进而带动了孩子们的读书学习。“环境对人的熏陶太重要了,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环境的选择。”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真正说到了要害上。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怎样教育孩子的征文篇3

  每当看到电视中一位母亲在周末忙忙碌碌做好了饭菜,等待儿女回家。电话响了,儿子、孙子、女儿来电话了,简短几句亲切的问候,母亲面部表情的变化,自己坐在饭桌前直到电视无节目,在沙发上睡着了,引起我们的深思。当孩子嘴里跟着电视念叨"都忙,忙,忙点好啊!"的时候,家长是怎样跟孩子沟通的呢?当我们看了儿媳妇忙了一天,回家给婆婆洗脚的,儿子又端来洗脚水给妈妈的镜头时,我们是怎样的感想呢?

  人类突出特点就是感情,感情是人际交往的纽带、是关系社会生活的准绳。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给予深厚的感情,而我们,也同样需要子女们的体贴和照顾。可以肯定地说:"人离开了感情,就无法生活".

  一、孩子的感情需要我们去引导、传递

  由于离家远,回家的次数也不是太多。在家里,再忙,我们每周给老人的打电话习惯不会变化,一般让孩子接通电话,先让他去和老人谈话,这样的习惯已养成,一到周末孩子就主动给老人打电话。

  用什么态度教育孩子,这不仅是个方法问题,而且也关系着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但现在全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成了"子为家纲",这样也很难使孩子有出息。娇惯的结果,酿成孩子的自私,好吃的先拿,喜欢的独占,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优越感。

  在家庭里,我们与孩子的位置绝不能颠倒,无论如何不能让她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老大",依我为中心,独占所有,.让她知道爸爸、妈妈、是家庭的创造者,工作最辛苦,应该得到更多的照顾

  这个道理只有我们经常跟她讲,她才能懂,否则她就会"一切由己",心里根本不装人。有的孩子长大后不孝父母,甚至还虐待父母,根本原因就是从小受娇惯、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所以,我认为要从小教育孩子树立美的心灵,知道关心体贴父母,心里装着父母。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感情,使孩子健康成长,又使全家团结和睦,充满亲热的气氛。

  二、父母要做有感情的榜样

  有一次我们邻居夫妻吵架吵的很汹,在我家里完全能听的到,儿子突然问我们:"妈妈,你们怎么不吵架?"我们对视一笑,"因为我们懂得谦让,理解,所以没有不用吵架就可以解决呀!"儿子似懂非懂。

  我们的举止言行要为孩子做出表率,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最容易模仿他所亲近的成人。父母和教师都是孩子的模仿的对象。如果父母敬重、关心、体贴自己的长辈,又能互相尊重,孩子会看到眼里、记在心中。如果教师尊敬领导、敬重他人,孩子自然也会照着去做。

  三、 教育她爱家长、朋友

  我们和她是血肉相连的,要对她进行"爱家长"的教育,有人可能会觉得好笑;自己的孩子还计较他什么态度?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也就知道了。其实不然,我们不要因为她还小,刚开始除了吃、喝、玩以外,什么事也不懂,就一味满足她的要求,不让她懂得大人的劳动和辛苦。这样她就会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有的父母,为孩子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只娇不教",结果使孩子变成极端自私的人,长大后对父母冷酷无情。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将来朋友更是他们的知己,要学会宽容、理解、大度。

  四、让孩子走到我们中间来,了解我们工作的辛苦

  我们要让她知道自己过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尊重和孝敬父母,促成家里成员之间的亲密感情。我让她做些力能及的家务事,在家务劳动中,让她体会到我们做父母的辛劳。例如:我扫地,我就让她拿簸箕,洗衣服,我就让她拿肥皂,或洗衣粉,还让她洗手绢、袜子……,家庭中的每个人付出了许多劳动,她也不例外。通过参与家庭活动,使她了解父母是多么辛苦,从而教育她懂得体贴父母。

  五、教给他表达感情方法

  让她掌握表达感情方式,一要人们指教,二要靠反复实践练习。我经常对她说:如果爸爸或妈妈上班走,要主动打招呼;如果你在家看见妈妈或爸爸回来,你要主动问好。如果爸爸、妈妈休息时千万不要吵闹,妈妈蹲着摘菜时,我就提醒她搬个小凳送过去。做完了,就表扬她、夸奖她,从而让她产生愉快的心情。经过多次练习,现在她就逐渐形成尊重长辈的好品质了。

  培养她有感情,希望她关心、尊重和热爱父母。这是所有做父母的心愿,而其思想基础,教育方法却不尽相同。无论如何不能简单地以"爸爸、妈妈挣钱给你花","你的事情爸爸妈妈帮你做","爸爸妈妈不让别人欺侮你","爸爸妈妈最疼你"等为条件换取她的"爱"和"尊重",这样的"爱"和"尊重"是缺乏坚实基础的。随着她年龄的增长,明辨是非能力的提高,她将变得越来越淡漠。所以说,教育孩子的感情,只有我们采用正确的方法,才能收到长效。

  怎样教育孩子的征文篇4

  教育孩子批评时,需隔离人与事 “‘你怎么又做错了’、‘我告诉过你多少遍,你为什么不记住’……这些话,是大多数父母在孩子犯错时的‘常用语’。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种表述方式除了宣泄自己的愤怒以外,既不能改变孩子犯错的事实,也不能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孙瑞雪说,对孩子的一味指责,只会使孩子觉得“我不够好”,时间一长,孩子势必会产生恐惧和自卑心理,难以获得“成长的能量”。她建议,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把孩子和事件隔离开,不能一味说“你这不好那不好”,而应该说“你不可以做这样的事”或者“你这样做不对”。这样,才可以使孩子明确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孙瑞雪称,临床上发现,许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往往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又并非完全由孩子造成。孩子的错误行为,只不过是“导火线”而已。事实上,家长对孩子的责骂,有些是源于家长童年时的“心结”。

  心理学实验发现,不管是人和动物在对待自己的下一代时,总是重复自己幼时的遭遇。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就曾归纳道:“当孩子被父亲打时,他毫无反抗之力,但是孩子的复仇,是从自己当了父亲开始的。”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那么,请控制你的废话。尤其是在孩子犯错时,不要对孩子倾泻自己的情绪”,孙瑞雪称,用最简单的语言,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就足矣。“还有一点,请父母记住要蹲下来跟孩子讲话,这样,孩子会感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


怎样教育孩子的征文相关文章:

1.家长教育孩子的作文范文

2.教育孩子成功的作文

3.如何教育孩子的短文

4.家长教育孩子作文

5.教育孩子感恩的文章

6.家长教育孩子的论文

    2134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