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法律知识>

一物数卖的相关解读(2)

炜杭分享

  以房产为例,若出卖人办理过户登记手续而将其房产所有权移转至后买受人,前买受人可否以其债权发生在先,而主张出卖人与后买受人间买卖合同无效、后买受人不能取得标的物所有权?后订立买卖合同有效,前已论及,后买受人依此生效合同,加之出卖人协助其办理房产过户登记手续,当然可取得房产所有权。

  此因前买受人所取得的,系属债权,后买受人所取得的,系属物权(所有权),二者性质不同:前者为要求出卖人办理过户登记手续之合同权利,对于房产本身,并无直接支配及排他效力,无从否认后买受人得依有效买卖合同及房产过户登记手续取得房产所有权(学者多称之为物权对债权之优先权利)。在此情况下,前买受人只能向出卖人主张债法上的权利,即承担违约损害赔偿责任。

  出卖人在为后买受人办理房产过户登记手续前,已将房产交付由前买受人占有时,后买受人仍可取得该房产所有权。此因不动产所有权的移转,系以登记为要件,而不以转移占有为必要。在此情况下,后买受人可否向前买受人请求返还上述房产?

  所有物返还请求权的发生,系以无权占有为要件,前买受人受让房产的占有,系基于其与出卖人(即原所有人)间的买卖合同,对于出卖人而言,系属有权占有。而该不动产的所有权一旦移转至后买受人,前买受人对房产的占有,即失去法律上的理由或基础,对后买受人而言,即构成无权占有,自然应负返还义务。

  三、前买受人之撤销权

  一物数卖情形中,买卖合同的标的物自然为特定物。出卖人与前买受人订立买卖合同后,又与后买受人订立买卖合同,并将标的物的所有权移转至后买受人的,于前买受人而言,出卖人所负担的主给付义务会陷于嗣后主观不能状态,自然会妨害前买受人合同债权的实现。此时,前买受人作为特定物债权的债权人,能否行使债权人的撤销权,以保全自己的合同债权?

  我国《合同法》第74条明文规定了债权人撤销权制度。该条虽未明确规定特定物债权的债权人不得单纯为保全自己的债权行使撤销权,且以特定物的交付为标的的债权,最终将变为损害赔偿债权,仍可以债务人的一般财产予以担保,与金钱债权并无不同。

  但撤销权行使的目的在于恢复债务人的责任财产,系以保全总债权人的共同担保为目的,为全体债权人的利益行使,而非在于维持特定债权的直接履行。另,撤销权之效力在于直接变更债务人意思表示的效果,系“对已成立的法律关系加以破坏,使债务人与第三人间发生本不应有的事态,此对第三人利益影响甚巨。”

  若在债务人尚有足够资力履行债务,并未对债权秩序造成根本性威胁的情况下,仅因个别债权问题,便无限制地对特定物给付行为予以撤销,显然逾越撤销权制度的原有机能,也无异于承认前买受人的债权具有类似物权的效力,使债权与物权趋于混淆。这不仅有害于交易安全,民法上物的交付及登记制度,也不免遭受破坏。

  因此,应对该项制度的适用加以限制,非于保全共同担保有其必要,亦即,债务人未因处分该特定物而陷于无清偿力时,不允许其以维持特定物债务的直接履行为原因而行使撤销权,只有在特定物债权转化为损害赔偿债权,债务人对此仍为无资力时,才有撤销权的发生。

  所需单独讨论的,系在出卖人与后买受人间仅有买卖合同而尚未交付或办理过户登记手续时,前买受人可否请求法院撤销后买卖合同?笔者认为,此点应视该买卖合同有无损害前买受人的债权而定。于此情形,出卖人尚非给付不能,前买受人仍可请求履行合同,但不能因此即认定前买受人的债权未受损害。

  出卖人将买卖标的物以不当之低价出卖给第三人时,若其总财产因此减少,不能完全清偿其债务,即有害于一般债权的共同担保,前买受人即可请求法院撤销后买卖合同,而不必等到出卖人完成交付或办理过户登记手续、标的物所有权移转至后买受人时,再诉请法院将其撤销。

  四、侵害债权之损害赔偿请求权

  出卖人移转买卖标的物所有权至后买受人时,对前买受人而言,原则上即构成给付不能。在此情形下,前买受人可否向出卖人或后买受人请求损害赔偿?

  申言之,即债务不履行本身是否构成侵权行为。一种观点认为,侵权行为即不法侵害他人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的一种,债务不履行系债务人侵害债权的行为,性质上虽亦属侵权行为,但法律另有关于债务不履行的规定,故关于侵权行为的规定,对债务不履行并不适用,亦即债务不履行为侵权行为的特别法,若债务不履行本身可成立侵权行为,民法关于债务不履行的规定将失去其规范功能。

  只有在债务不履行本身,尤其是不完全给付致使债权人的人身或其他财产权益遭受侵害时,债权人才可另依侵权行为规定请求损害赔偿。

  另有观点认为,债权是指特定人可向特定人请求特定行为的权利,系相对权,存在于当事人之间,债权人对于给付标的物或债务人的给付行为并无支配力,既不具有对抗一般第三人的效力,第三人对其亦不负义务,自然没有侵害可能。

  更重要的是,债权不具有典型的社会公开性,第三人难以知悉,同一债务人的债权人有时为数众多,若无限扩大加害人的责任,与社会生活中合理分配损害原则不符,不利于维护第三人的活动自由。

  此处赞同后一观点:《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并于该条第二款对“民事权益”的外延作了周详列举,而债权并不在列,故债权人难依此规定向后买受人请求损害赔偿。

  否定债权系属该条款所称“民事权益”,并非表示债权根本不应受侵权行为法保护。台湾地区民法第184条第1项后段规定,故意以悖于善良风俗之方法,加损害于他人者,亦负损害赔偿责任。其所言损害他人,泛指一切权益,债权亦包括在内,债权人自可依此规定,得到必要适当的救济。

  而“故意以悖于善良风俗之方法加损害于他人”,系一项概括条款,应“斟酌商业道德、自由竞争原则及其它情事,就个案予以具体化”。

  另,在给付不能情形下,买受人可免除对待给付义务,或可主张代偿请求权,在合同法上也有适当救济方法。如此处理侵害他人债权的问题,可兼顾加害人交易活动的自由及被害人债权上的利益,并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较为可采。

  相关阅读:

  抵押借贷的两种方法

  有抵押借贷

  抵押的物品可能是:有价值的证券、定期存单、债券、股票等。房屋、土地、船只、飞机等。贵金属、黄金、珠宝、钻石等。按揭借款有抵押品,如果过期不还钱,没收抵品,或作拍卖,例如银主盘。

  无抵押借贷

  无抵押借贷:即未采用抵押担保的借贷。

  无担保借贷:或者叫信用借款,指借款仅视借款人个人信用而借。

  主条目:预借现金。无抵押借贷,又称无担保贷款或个人信用贷款,都是相似的,并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其中之一种金融产品。借款视个人信用而借钱给于贷款人,而利息计算及额度则视借款人信用强弱而定。借款不用抵押品,定期还钱,若逾期不还,只有追讨,或者找担保人负责。视地区性不同无抵押借贷,无担保贷款或个人信用贷款,担保人关系部份已逐渐式微。改已借款人本身信用为主,作为放款单位是否批准的主要依据了。

  看过“一物数卖的相关解读”的人还看过:

1.初中一年级数学反思

2.高一上数学练习册答案

3.司法民法考点之抗辩、支配与请求权

4.2016初一数学期末试卷

5.北京小学一年级数学练习题

7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