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法律知识>

我国三大法律规定近亲属的范围

炜杭分享

  民事诉讼中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近亲属的范围定义,在中国的三大法律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以下是近亲属的相关法律知识

  中国三大法律规定近亲属的范围

  一、我国法律中关于“近亲属”范围的规定

  (一)刑事诉讼法中的“近亲属”

  2013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近亲属”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这一条实际上继续沿用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第(六)项关于近亲属的规定。

  (二)民法中的“近亲属”范围

  民法通则第二章第二节关于监护人的规定条文中出现了:“近亲属”一词,为了明确“近亲属”的范围,1988年1月26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中规定:“民法通则中规定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这是我国法律对亲近属范围的最早规定。

  (三)行政诉讼法律中的“近亲属”

  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规定:“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扶养、赡养关系的亲属。”

  从上述法律规定看,行政诉讼法律中的“近亲属”范围最大,概括吸收了继承法第十条规定的人为“近亲属”,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近亲属”范围最窄。

  二、不同的“近亲属”范围对司法实践的影响

  (一)近亲属的范围影响到民事诉讼中诉讼代理人的确认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1、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2、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3、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由于《意见》中已界定了“近亲属”的范围,因此,这就意味着在民事诉讼中,能够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有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规定:本条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本法所说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和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意见》中的子女、父母、兄弟姐妹范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规定的范围是否一致,法律没有进一步规定。那么,在司法实践中,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养父母、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等一干人是否能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呢?

  (二)近亲属的范围影响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活动

  由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近亲属范围与民事法律规定不一致,致使司法实践中法官处于两难境地。如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既要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也要遵照民事法律的规定,法官是否应该允许一个在民事法律规定中属“近亲属”、而在刑事诉讼法中不属“近亲属”的人担任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呢?

  (三)近亲属的范围影响到刑事案件中罪与非罪的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近亲属间盗窃、侵犯财产犯罪案件规定了不同于非亲属关系作案的处理原则;如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四项规定:“偷拿自己家的财物或者近亲属的财物,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对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处罚时也应与在社会上作案的有所区别。”2005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七条第三款规定:“为个人使用,以暴力、胁迫等手段取得家庭成员或近亲属财产的,一般不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2006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第三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盗窃自己家庭或者近亲属财物,或者盗窃其他亲属财物但其他亲属要求不予追究的,可不按犯罪处理。”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现在中国家庭中三代同堂的并不少见,根据上述司法解释规定,如行为的侵害对象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根据刑事诉讼法关于近亲属的规定,不能适用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而只能对行为人进行定罪处罚。

  (四)容易造成法律认知上的混乱

  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1、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2、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3、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这一条与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一模一样,但是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规定的近亲属范围比民法中规定的大;在司法实践中就出现这样的局面:同是近亲属,在行政诉讼案件中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但在民事诉讼案件中却是不可以的。而普通民众当然会认为,既然法律条文是一样的,那么对条文的理解也应该是一样的。

  不论是在民法体系还是刑事法律体系抑或行政诉讼法律体系,关于近亲属的规定,最重要的是都赋予近亲属很多法定权利。如果法律对近亲属范围规定不一致,或者不合理,不但会对公民的诉讼权利造成重大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诉讼活动的开展。因此,在今后的立法中,应完善有关亲属制度的立法,避免出现不同法律不同近亲属的现象。

  近亲属间交通肇事致亡案件处理原则

  在近亲属间交通肇事致亡案件中,肇事者的身份往往具有多重性:既是犯罪嫌疑人,又是被害人的近亲属;既是危害行为的实施者,也是犯罪行为的受害者;既要接受刑事制裁,又要承担被害人未尽的抚养、赡养等法定义务——肇事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处理此类案件必然带来情与法的碰撞。笔者认为,针对此类不涉及第三方权益损害的近亲属间交通肇事案件,如果犯罪嫌疑人具有自首情节,且被害人近亲属予以谅解,原则上检察机关可作和解或相对不起诉处理。

  修改后刑诉法第277条规定:“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第279条进一步规定:“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另外,第173条第2款也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上述规定,为检察机关处理近亲属间交通肇事案件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法律平等也承认合理的差别,合理的差别对待正是为了做到事实上的平等。这在近亲属间的交通肇事案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该类案件为过失犯罪,社会危害性不大;被害人为犯罪嫌疑人近亲属,案发后犯罪嫌疑人也饱受家人离世的悲痛;而且犯罪嫌疑人均获得被害人亲属的谅解,被害人亲属也主动请求司法机关不予追究肇事者的刑事责任,此时若对案件进行和解或作相对不诉处理,既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社会关系的修复,也落实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环节,对致近亲属死亡的交通肇事案件,应当全面考虑案件的特殊情况,充分运用和解及相对不起诉,在符合实体法律规定并遵循法定程序的情况下,依法对案件进行和解或对肇事者作出不起诉处理,这样既节约司法资源,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为体现法律的规范作用,检察机关可在作和解或不起诉处理的同时,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对犯罪嫌疑人予以训诫或责令具结悔过;对有吊销驾驶执照必要的,可建议交警部门根据相关规定吊销其驾照;定期或不定期对被不起诉人进行回访,考察相关社会评价及遵纪守法情况,并督促其遵守交通法规。

  总之,在办理近亲属间交通肇事案件过程中,既要惩罚犯罪,不枉不纵,又要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办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近亲属是否有权申请回避

  近亲属不是诉讼当事人,不能申请回避

  有权申请回避的人

  一、申请回避权是诉讼当事人享有的一项权利。

  在诉讼中,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员或勘验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有权申请审判人员回避。

  当事人申请回避,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应当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3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当事人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当事人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不直接享有申请回避权,需要当事人的授权。

  司法人员因与案件或案件当事人有某种特殊关系而不得办理该案件。目的是防止徇私舞弊或发生偏见,以有利于案件的公正审理。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侦查、检察、审判人员,以及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自行回避:

  ①是本案的当事人或当事人的近亲属。

  ②本人或本人的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③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或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代理人。

  ④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未自行回避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申请他们回避。司法人员未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未申请回避时,司法机关有权决定其回避。侦查人员在回避的决定作出前,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当事人在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均可申请回避,如回避的申请被驳回,可申请复议一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对回避也有专门规定。关于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自行回避和当事人申请回避的理由,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基本相同。当事人申请回避应当说明理由。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的紧急措施除外。法院应在回避申请提出的3日内,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作出决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法院应在3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猜你喜欢:

1.新劳动法丧假的规定

2.美国各州奇葩法律

3.国定假期加班费法律是怎么规定

4.监护人的法定确认标准是怎么规定的

5.论我国证券市场监督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

    660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