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办事指南>政策法规>

2017年政治形势与政策论文

嘉敏分享

  新设立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将着眼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统筹协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年政治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2017年政治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

  外交,是一个国家稳定外部因素的必要手段,一个国家外部因素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稳定性,甚至还会影响到本国的社会稳定性。所以说,外交是一个杠杆,它可以平衡本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内在,也可以兼修外在的形象。

  说起外交,不得不提一下中国的外交,近些年来,中国的外交正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首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正在对我国不断地实施干预,企图影响甚至打破中国的和平稳定的发展,以以西方强大的资本,去洗涤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发展大国,真可谓是一个西方现代版的鸦片战争,只不过这次战争,只会在战争的边缘徘徊,它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尤其是外交方面的较量,是东方古国与西方资本的匹敌。其次,美国总统奥巴马连任以来,将自己的军事实力的主战场,从地中海沿岸转战到了西太平洋,目前已经形成了从白令海峡、千叶群岛、四国岛、日本本岛、琉球、台湾、菲律宾、东澳大利亚、印度的“S”型的包围圈,很明显,这是在直指中国,这张像弓箭一样的布局犹如一把强有力的箭,直射靶心——中国;最后,中国正在面临着有史以来最棘手的考验——周边邻居的不断挑衅,不断侵犯中国核心利益的行径,早已经激起了国人的不满,可谓外部矛盾、内部矛盾并行!于此,中国必须要才去一定的行动来缓和、遏制这样的事件发生,这样的做法,务必是谨慎的、谦和的、不影响中国发展大局的,也必须使得自身得其巧,保其全,斟其行的。

  近些年,中国的领土争端一再被挑起,从钓鱼岛争端到东海、黄海争端,从与菲律宾的黄岩岛问题再到西沙、南沙油气资源的开发,每一个难题可谓是寸步难行,要细细斟酌。于此,我认为,中国在现阶段仍旧会才去克制的态度。

  第一,中国一定要认识到,这不是中国与小国的领土争端,这是中国与美国的大国的斗智斗勇。在中国外部所有的领土争端上,美国并没有直接插手,而是通过东京、马尼拉这样的棋子来间接地向中国施压,这样说来,那些现阶段看起来很猖狂的国家,也只不过是美国用来遏制中国崛起,挑战其霸主地位的一部小棋子而已,但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中国,也算是直面领土争端的孤军向前。因为中国现阶段

  虽然在国力上超过的菲律宾、越南等国,但美国与这些国家有协议在先——“在本国领土收到侵犯时,美国要对其施以必要的援助”,这就间接地把中菲争端、中日争端与美国扯上关系,也就巧妙地使得美国可以有正当的理由对他国防卫——对中国动武。但我国的军力与美国暂时是无法企及的,中国需要技术,需要 “发动机”。

  第二,中国的“三步走”战略迫使中国必须保持这样的态度。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把经济建设排在国民发展的优先位置,这是毋庸置疑的。中国政府依然把经济建设排在财政支出的重要地位,这是当前我国国民的需要,是中国政治发展、文化繁荣、人民生活保障的经济前提、也是中国壮大国立,排除外部干扰,缓和国内矛盾的明智之举。一旦有朝一日中国政府出兵,也就可能意味着中国将近70年的发展成果可能要倒退几十年,意味着中国通过土地改革、争风运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等一系列政策耗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将会付诸东流。因而,当前,我国依然有理由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在不很大的损失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前提下,保持一种所谓的大国风范,尽量保持克制,不轻易动武,不率先挑起终端,故对于南海问题中国也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提议。这是明智之举,也是必然选择。

  2017年政治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中国的周边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可将这六块地区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政局动荡不定,多个地缘方向滋生乱局,周边不稳趋于常态化、持久化、复杂化与联动化。周边形势动荡既有自身矛盾错综复杂的“内因”,也有大国角逐与干涉的“外因”。周边动荡加剧对中国构成诸多严峻挑战,中国应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通过积极、有效、妥善应对周边不稳,不仅为自身持续与完全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而且也为周边的和平稳定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重要贡献。

  中国的周边国家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少数属于发达国家,按其政治体制、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与“稳定程度”,也可大致分成“成熟民主国家”、 “转型国家”与“问题国家”三大类,周边国家政局动荡可依此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类是所谓“成熟民主国家”的政局演变。如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其主要属于“政党政治”与“选举政治”的范畴.包括主要政党围绕选举与执政权所展开的权力斗争,在野党对执政党的监督.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权力制衡等。其政局波动具有周期性、规则性、暂时性与可控性,确定性相对较大,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华政策与双边关系的调整变化。第二类是从所谓“威权体制”转向 “民主体制”的“转型国家”的“转型阵痛”。中国周边国家政局动荡多数属于此类,其政局动荡具有中期性、常态性,不确定性与风险较大,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双边关系变化与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易受冲击。此类国家大多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期,由于民主体制不健全、旧体制“惯性”强大、军方与权贵等既得利益集团尾大不掉、既有社会矛盾继续存在等,导致政府腐败严重、当局缺乏权威性与政局动荡.甚至不时发生政变等倒退现象。其中屡见不鲜的是外来移植的“民主”产生“水土不服”乃至扭曲变形,各方对选举结果产生争议乃至激烈“碰撞”,选输的不“服输”,以至“选举闹剧”不时上演、 “选举综合症”频繁发作。例如,中亚的哈萨、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五个“斯坦”国家均系从“前苏联”解体而来,体制上不同程度带有“前苏联”的痕迹,哈、塔、乌三国政权“新老代际问题”突出,土国新总统尚在摸索之中。而吉尔吉斯斯坦自从2005年在西方大国策动下爆发“颜色革命”以来,虽然“复制”了西方“民主”,但前总统巴基耶夫实际上依旧推行家族式统治,导致民怨沸腾、最终重蹈其前任阿卡耶夫总统的覆辙。三是“三股势力” (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

  族分离主义)与部族民族矛盾作祟。以“基地”组织为首的国际恐怖主义继续活跃于西亚、南亚,东南亚与中亚,伊拉克、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成为全球恐怖活动的“重灾区”。阿富汗“塔利班”卷土重来,巴基斯坦”塔利班”正在向南亚以外地区流窜,印度反恐频繁拉响“警报”,印度尼西亚破获多起恐怖阴谋;印度东北部与缅甸等存在严重的民族分离主义,民族分离主义武装组织不时制造暴力事件,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部族与民族矛盾突出。

  大国争夺激烈等其他因素,催生与加剧了周边动荡。

  其他大国也在中国周边加紧角逐:俄罗斯外交进一步“向东看”,通过“欧亚经济共同体”与“集体安全条约组织”重拾对中亚的传统影响,力争加入“东亚首脑会议”,凭借国力回升加大对东北亚、东南亚与南亚的投入;日本民主党政权更加强调亚洲.极力争夺东亚区域合作“主导权”,重点“经营”东南亚,同时加大对南亚与中亚的投入,印度崛起势头强劲,全方位拓展地缘利益,力图首先“坐大”南亚次大陆与印度洋,与此同时“北上”阿富汗与中亚、 “东进”东南亚、 “西入”西亚。

  三是周边资源与能源争夺加剧。美国在优先掌控伊拉克能源的同时.加大力度攫取阿富汗“万亿美元级”矿产资源,同时觊觎南海油气资源。俄、美、日、印度加紧角逐中亚、东南亚油气资源,各方围绕陆地能源输送管道建设与海上战略通道安全展开复杂博弈。

  四是周边“海权”角逐升温,海洋形势日趋复杂。各方围绕“海洋权益”与“制海权”展开较量.加紧角逐“海洋国土”、海上战略通道、海洋资源等,致使岛礁归属、专属经济区与外大陆架划分等海洋争端更趋复杂。同时,中国“海洋崛起”导致区域海洋格局重新“洗牌”,美国、日本等老牌海洋强国心有不甘.美国更是极力维护“海洋霸权”。特别是在近期,中国周边地区多个海域军事演习“扎堆”,周边海军竞赛浮出水面。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黄金海道”,国家间权力角逐与海盗等非国家行为体“活跃”并存交织,海洋安全前景堪忧。其中,黄海因韩国“天安号”事件与美韩军演而骤然“紧绷”:东海因中曰专属经济区划分分歧与争端而形势复杂.日本极力强化对中国“钓鱼岛”的“事实占领”,并对中国海军穿越琉球群岛公海海域的正常之举一再反应“过敏”,不时大肆炒作中国军舰 “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不断炮制“中国海军威胁论”:在南海.中国与东南亚某些国家的双边岛礁争议日趋复杂化,越南与菲律宾等国企图借助美国等域外大国对华施压,并力图将中越、中菲之间的双边争议“变质”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多边争议”,而美国则想方设法“插手”南海问题,企图以此增加对华制衡“筹码”;在印度洋,索马里海盗“作战半径”不断扩大,不时劫掠各国商船,致使远洋运输面临越来越大的安全压力。

  五是中国周边地区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危害周边各国。包括上半年的大地震(印度尼西亚、中国青海玉树等)、大早灾(中国西南五省及中南半岛),夏季的大洪水、台风、海啸,以及极端恶劣天气、重大疫情等,致使周边安全环境更趋严峻,周边乱局雪上加霜。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周边外交要以“大周边战略”为方针,远近结合、稳步拓展。

  对当前周边地区动荡加剧的态势,进行密切关注与持续跟踪。对周边乱局既要分门别类,又要统筹应对,积极促进周边总体和平稳定与发展,切实维护自身地缘战略利益。

  一是大力强化“周边是首要”与“维稳”、 “维权”并举的意识,集中精力.加大投入、专注周边,科学研判.及时反应、积极引导。要树立“和平发展、重在周边”与“和谐世界、始自周边”的战略意识,整合处理周边事务的体制机制、形成合力,对周边重点国家政局演变前景及其原因深入调研、突出预警性。 二是适时制定“大周边战略”,拓展中国周边的内涵与外延, “做深、做实”周边工作。在坚持“四片经营”的基础上.统筹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与南太“六大块”,打破不同区块之间的分割.形成联动机制。稳步推进区域经济与安全合作,整合与创新周边地区多边合作机制,建构和谐、有序、安全、繁荣的周边新秩序。

  三是周边地缘战略坚持“东西兼顾”、 “陆海并举”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统筹”方针。妥善兼顾地缘“西线”与“东线”,同步开拓“陆权”与 “海权”.统筹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

  四是针对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三种情形”,对症下药,强化危机管控,维护正当权益。针对所谓“成熟民主国家”的政局突变,防止其冲击与中国的双边关系;针对所谓“转型国家”的政局异动,防止其对华政策出现严重倒退;针对所谓“问题国家”的政局“混沌”.妥善维护中国的地缘战略利益,有效防范海外利益重大风险。

  五是有效应对大国地缘角逐,夯实地缘战略依托。与主要大国增加沟通、协调与战略互信,积极应对其对华渗透、挤压与围堵,致力于共同促进有关国家与周边稳定。在反恐、防扩散、抢险救灾、发展援助、 “维和”行动等方面自主承担力所能及的“大国责任”,维护中国”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

看了“2017年政治形势与政策论文”还看了:

1.2016-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

2.2017年国际形势形势与政策论文

3.2017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

4.2017年最新形势与政策论文

5.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

    3584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