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药品政策法规盘点解析
药品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2017年的药品政策改革势在必行,深改组会议要求,必须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完善药品采购机制。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2017年的药品政策内容介绍,欢迎大家查看。
2017年药品政策法规
1、两票制。
在所有政策中,“两票制”无疑是争议最多而且来得最突然的。按照系列政策出台的次序,似乎可以预感到,都是在为“两票制”铺路。因此,尽管《通知》里说“两票制”还是逐步推开,先是综合医改试点省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公立医疗机构率先执行,鼓励其他地区推行,争取2018年在全国推开。要求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要逐步实行,鼓励其他医疗机构推行,然而嗅觉灵敏的中国官员,特别善于感觉来自上面的气味儿,于是很多没有安排试点的地区也已经行动。
因此,2017年,这一政策,必定会成为对医药行业影响最大的政策,不是之一。所谓“两票制”是指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尽管在《通知》里考虑到具体情况,规定的不是这么硬,但一定会对药品流通企业和医疗机构造成很大的影响。
2、零差率。
零差率”并不是什么新鲜名词,在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已经实行了好多年,尽管距离其最初设计的“破除以药养医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目标差距太远,而且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现象也没有因为实行了集中招标采购和零差率而减少,但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中这一政策还是被顽强的坚持了下来。然而,由于城市公立医院体量大,实行零差率对医院的冲击必然不可小觑,从湘雅、齐鲁开始,很多城市大医院已经在喊“受不了了”。怎么办?相信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好多年的医院比政府更有应对这一变化的能力。
3、不得限制处方外流。
这个,不是新提法,多年以前就讲过,但并没有很彻底的执行。至于为什么,也许大家都知道。在不是零差率的时候,不但医生不愿意,医院更是不会放弃这15%的加成收入。而如今,在零差率政策的刺激下,也许医院就没有了“限制”的理由。所以,这时候提出,“医疗机构应按照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并主动向患者提供,不得限制处方外流”也许就不会有阻力了。但是否就能够实现“切断医院和医务人员与药品、耗材间的利益链。”恐怕只有天知道。
4、医药电商。
《通知》在“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一节中,明确提出,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管理与技术,规范医药电商发展,健全中药材现代流通网络与追溯体系,促进行业结构调整,提升行业透明度和效率。而且前几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第三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的决定》再取消了39项,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第28项:取消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企业(第三方平台除外)审批。这一举动被业界解读为“医药电商敞开了”。
5、流通企业兼并重组。
《通知》不但明确要推动医药电商发展,而且在药品流通方面主张将积极推动药品流通企业兼并重组,推广医药现代物流。《通知》指出,要加大药品、耗材流通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供应能力均衡配置,加快构建药品流通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破除地方保护,形成现代流通新体系。推动药品流通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药品经营企业仓储资源和运输资源,加快发展药品现代物流,鼓励区域药品配送城乡一体化。推动流通企业向智慧型医药服务商转型,建设和完善供应链集成系统,支持流通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开展服务。应用流通大数据,拓展增值服务深度和广度,引导产业发展。鼓励绿色医药物流发展,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支持药品、耗材零售企业开展多元化、差异化经营。
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药品出厂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形成1家年销售额超过5000亿元的超大型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批发市场总额的90%以上。尽管关于“企业兼并重组”并不是新话题,但在“两票制”的强力干预下,也许会对兼并重组加大大的一把力。尽管《通知》只是说出来一种趋势,但种种迹象表明这一趋势已经山雨欲来,不可逆转。
6、平台自主采购。
也许是对原有采购模式的深刻反思,这次关于药品采购更多地给予了医疗机构的自主权。《通知》指出,要完善以省(区、市)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机制(注意:这里再没有“招标”二字),落实公立医院药品分类采购,坚持集中带量采购原则,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可采取以市为单位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自行采购,鼓励跨区域联合采购和专科医院联合采购。做好基层和公立医院药品采购衔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
7、治贿。
年末,央视集中轰炸药品、卫材流通使用环节的腐败,并不是心血来潮,图一时之快,不说蓄谋已久,也是深谋远虑。之后的中央深改组决定以及国务院、国务院医改办、多部门联合以及国家卫计委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也印证了这一点。其中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治理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无疑是所有政策之中一个关键点。年初,国家卫计工作会议、医改会也传达出这一点。而这一点,除了助推两票制等药品政策的推行外,对建立合理的医务人员薪酬体系也可以加力。让灰色收入减少以至杜绝,让阳光收入涨上去。
8、医保支付价。
在《通知》里,还有一个关键词是“医保支付价”。《通知》指出,进一步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强化价格、医保、采购等政策的衔接,逐步建立符合我国药品市场特点的药价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医保药品支付标准,结合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逐步按通用名制定药品支付标准。也许“医保药品支付价”才是国家放开药品价格后,替代药品集中招标确定价格的有效办法。
9、按病种付费。
尽管按病种付费并不直接与“药品流通”相关联,但大家都知道,这一招才是推进药品市场发生重大改变的原动力。要弄清楚其中的道理,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按病种付费”。我国目前医疗服务收费是“按项目收费”,所以国家医疗服务价格调整都是按照“项目”来调整,这种收费好处是干多少活拿多少钱,但问题是应该干多少活?监管部门、医保支付机构不懂,所以任由医院、医生决定,这就必然导致过度医疗出现,费用无法控制。所以就必须对付费模式进行改革,“按病种付费”就是针对这一困局而设计的,也就是给诊断明确,治疗方法固定,路径清晰少变异的疾病一个费用总额,不管过程只管结果,把控费交给医院,并制定一个有激励有约束的办法,从而节约医疗费用。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卫计委、人社部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按病种收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都要选取一定数量的病种实施按病种收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2017年底前实行按病种收费的病种不少于100个。
10、医院薪酬再造。
在前面9个核心政策共同作用下,医院必须积极应对,一个最根本的就是充分做好医院薪酬再造,因为零差率后,如果财政补偿跟不上,价格调整滞后,医院收入就会出现政策性亏损;不得限制处方外流,医院总收入就会减少,一些小型医院挂靠处方收取门诊诊查费的就可能流失;商业贿赂治理力度加大,医生的灰色收入必然大幅度缩水,医保支付价与按病种付费必然有效撬动医院管理创新,而创新的核心就是薪酬再造,所以如果院长不重视这个,医院可能会出现严重问题。
中国医药市场十大变化
1、医药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向品牌企业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2016年以来,随着国家营改增、二票制甚至一票制等政策的强制执行,处方药的销售遇到了很大的销售瓶颈,处方药企业利润空间也随之受到了较大的挤压。为了确保市场份额不减反增,医药企业纷纷向OTC市场转型。
2016年以来,中国医药企业之间的并购风起云涌。权威机构的数据表明,2016年中国医药企业并购案例高达2046例,平均每天超过1例。我们可以推测到2017年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医药企业被收购、兼并。
2017年,处方药、OTC市场的竞争日益残酷。随着医药市场并购重组情况的大量发生,处方药市场、OTC市场的集中度将越来越高,医药工业将向前100强品牌企业集中,医药商业将向国家前15强医药商业集团集中、省级市场将向前3强商业公司集中。品牌企业的品牌优势和品质优势大大凸显,大企业、大品牌集群作战的时代已经到来。
2、医药企业纷纷进军院外市场,院外市场开始变得火热。
处方药市场受国家政策影响越来越大,随着国家医药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医药市场竞争将越来越白热化。相反,很多做院外销售的品牌厂家,却没有在国家新医改的潮流中倒下,反而愈挫愈勇。究其原因,是它们避开了国家行业政策的壁垒,在营销模式上来了个乾坤大挪移,纷纷将销售阵地转到院外销售。
国家要求二甲以上医疗机构2017年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不能超过30%, 越来越多的医院药品将从医院的门诊药房和住院药房向院外渠道销售。三明市医改办作为中国新医改的急先锋和风向标,已经在2016年10月份明确提出在2017年底要将三明市所有医疗机构的药品耗材占比降到国家规定的30%以下。从这个角度来说,院外渠道必将成为医药企业2017年你争我夺的重要阵地。院外渠道在国外是主流的医药销售模式之一,也必将成为中国的主流医药销售模式之一。前几天有圈内资深朋友指名道姓地告诉我,中国已经有了院外年销售高达30个亿RMB的医药企业,让我感到非常诧异。
3、医药企业的合规经营导致CSO(销售外包)的兴起
2016年,对在中国开展医药营销的外资药企是一个终生难以忘怀的年份。因为违规经营,有外资药企被中国政府监管部门处以巨额罚款。在欲进不能、欲退不忍的大市场背景下,一些外企率先开始了将产品CSO(销售外包)给中国有实力的医药企业。
目前,全国制药企业的营销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销售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制药企业大多采取纯招商的模式;销售规模高于10亿元的制药企业普遍采取自主经营模式;而大量的销售规模介于5000万元到10亿元的制药企业则是自主经营加CSO。
在市场份额不断被侵夺、药品利润不断被压缩、准入壁垒不断被抬高、监管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制药企业同时还面临着生产成本、经营成本和管理成本日益高昂等现实问题,若不控制企业运营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其生存空间必然会日益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把自身营销体系外包出去,专心致志做好药品生产,让外脑来打开和巩固产品销售渠道的CSO模式会日益受到制药企业的青睐。
对于CSO企业而言,CSO企业可围绕委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其量身打造运营方案,提供包括产品系统策划、产品系统培训、产品系统推广、品牌系统提升等众多服务项目,同时迅速将大量销售人员投入市场,迅速扩大产品覆盖面,协助委托制药企业迅速打开尘封的市场。
2016年10月,全球知名医药企业礼来将两个成熟医院品种CSO(销售外包)给了中国的一家知名医药企业,拉开了2017年医药企业CSO(销售外包)的序幕,相信CSO(销售外包)这一模式将会逐步受到中国中小型医药企业乃至大型医药企业的青睐,医药行业的分工将越来越精细化和专业化,医药市场也将越来越得到规范。
4、部分OTC控销团队开始向经营医药大健康产品转型,医药大健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控销模式的深入推进,部分OTC控销团队遇到了各方面的发展瓶颈,如销售瓶颈、市场瓶颈、团队瓶颈、终端瓶颈,让这些控销团队负责人很头痛。中国的大健康市场日益火爆,很多OTC控销企业看准了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契机,开始向医药大健康产品转型。像OTC终端控销企业代表江西仁和中方药业有限公司2015年底价销售近40个亿,各方面的发展遇到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当年底他们即成立了专门的大健康事业部操作行业领先的大健康食品系列,大健康事业部各省在2015年底即实现了良性的回款。
对于品牌控销团队进军大健康产业,我们认为需要警惕以下几点:
1)调研先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前期市场调研必不可少,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道理。据说,北京华素制药上市华素牙膏之前就借助专业的咨询公司对市场进行了半年以上的调研;广药集团更是大手笔,不惜重金与国际顶级咨询公司合作,进行深度市场调研;云南白药牙膏能够有今天的成就,与他们的精英营销团队重视市场调研工作密不可分。
2)产品储备:产品不要多,最好专注于某一个领域的一到两个产品,前期最好聚焦一个产品进行重点突破;产品拟进入的大健康细分市场竞争并不充分,也就是暂时还没有领导品牌;另外一个就是产品本身的市场潜力。
3)资金储备:OTC控销企业进入医药大健康产业,除了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更需要资金储备。在企业资金储备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盲目进入这个吞钱的老虎口。
4)团队储备:对于OTC控销药企而言,大健康战略的成功离不开强大的营销团队储备,拥有一支强大的营销团队是战略转型成功企业的共性,仁和中方是从原事业部各省区调集了一批省公司省副总组建大健康事业部,他们认同企业,一般跟随企业发展多年,所以他们进入新的事业部后能够快速进入状态。我们原则上不建议医药控销企业通过招聘建设大健康控销团队,这样做失败的概率比较大。
5)市场试点: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医药控销企业尝试进入新的领域,前期市场试点必不可少。许多医药企业具备上述条件后就急不可耐地希望全国市场遍地开花,结果因为准备不足败下阵来,这样的案例在大健康领域屡见不鲜。这是需要注意的。
>>>下一页更多精彩“医药两票制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