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金融改革信息
报告中,金融改革的任务被明确表述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金融改革政策,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2017金融改革政策
纠正金融改革与实体改革的节奏错配
近期一行三会的金融强监管似乎并未改善“金融空转”与“脱实入虚”,反而加剧了实体企业的融资难度与融资成本。导致“金融空转”与“脱实入虚”的根源,是近年来实体改革的步伐显著滞后于金融改革的步伐,形成了改革节奏的错配,造成流动性充裕与实体投资回报率下降并存的局面。2015年811汇改之后,中国政府已经显著放缓了金融改革的节奏并显著加强了金融监管的力度。我们相信,前后,在进入国内结构性改革的时间窗口之后,中国政府将会显著加快实体改革的步伐。地方国企混改、风险可控的土地流转、服务业对民间资本的开放等有望成为下一轮实体改革的焦点,雄安新区、一带一路与这些改革之间更多是互补的关系、而非替代的关系。
国内经济:经济增速平稳回落,全年目标实现无忧
201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强劲、超出市场预期。从需求端来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强劲、房地产投资处于高位、制造业投资温和反弹、出口增速显著复苏;从生产端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的工业品价格上升助推了企业的补库存周期。2017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三重掣肘因素:一是随着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加剧以及金融强监管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与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有望显著回落;二是随着PPI同比增速的下行,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的下降将会导致本轮企业补库存周期的终结;三是金融强监管政策导致的短长端利率上升将会影响实体企业融资的可得性与融资成本。我们预计,2017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的GDP同比增速分别为6.7%、6.5%、6.4%,全年GDP增速约为6.6%。2017年全年的CPI与PPI增速分别为1.6%与4.8%,这意味着下半年CPI同比增速有望温和上升,而PPI同比增速将会显著回落。
国内政策:货币政策边际放松,财政政策融资掣肘
2017年上半年货币政策实质上是中性偏紧。三会的强监管加上央行温和偏紧的货币政策,不仅造成资产价格的集体下跌,而且给中小存款类机构与实体企业造成了较大压力。2017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将会由中性偏紧转为真正中性,这意味着央行可能加大短中期流动性调控工具的使用力度,以对冲三会强监管政策造成的流动性紧缩。我们不排除央行在下半年降准一次的可能性。据此,我们认为,当前3.7%左右的水平,已经是年内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阶段性高点,下半年国债利率有望温和回落,目前已经是增配利率债的时间窗口。2017年下半年的财政政策将会继续保持积极姿态,然而,考虑到房地产市场的降温与金融监管的持续,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的融资约束显著加强,这会削弱整体的财政宽松程度。2017年5月底央行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机制中加入逆周期因子,这将会在短期内抑制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压力,节约外汇储备消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尽管下半年贬值压力可能加大,但今年破7概率已经显著下降。预计年底在6.9-7.0区间内波动。
全球经济:发达经济集体复苏,大宗商品价格盘整
2017年上半年全球经济表现亮丽,特别是欧元区、日本与东盟、俄罗斯、巴西等经济体的表现可谓超出预期。如果这一势头保持下去,全球经济有望摆脱长期性停滞的怪圈,旺盛的外需也将推动中国出口的持续强劲增长。然而,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依然面临如下因素的掣肘:日益强化的地缘政治风险、百日谈判期之后中美贸易摩擦可能重新加剧、意大利选举风险以及欧洲银行业、南欧国家债务问题的演化、美联储加息过猛可能造成全球资产价格大幅调整等。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在经历了2012至2015年的持续下跌与2016年的显著反弹后,2017年的走势可能转为区间盘整。我们认为下半年全球油价仍将维持在每桶40-60美元左右,而黄金价格仍有上升空间。
结论:几个核心判断
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我们做出以下几个核心判断:第一,缺乏实体改革支撑的金融强监管难以持续保持高压态势,2017年下半年有望放缓。我们继续维持今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已经触顶(3.7%)的判断;第二,在中国政府出台新一轮实体改革措施,并收到一定效果之前,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步伐将会依然审慎,加强监管的大方向不会改变;第三,中国股市能否迎来新一轮牛市、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能否重启升值周期,关键取决于中国政府能否顺利推进下一轮结构性改革;第四,就投资策略而言,短期内应该持有流动性较强、风险较低的金融资产(例如大中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与货币市场基金),二三季度之交应该考虑逐步增持利率债,前后应该考虑增持与未来结构性改革方向相符的股权类产品。
风险提示
国内金融监管强度超预期,国内改革推进弱于预期,地缘政治冲突强化,贸易摩擦加剧。
金融改革重大信号
央行行长周小川:金融不稳定会出大乱子保护反而易产生危机
周小川指出,金融如果不稳定往往会出大乱子。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表明,要防范金融危机首先要保证金融机构的健康性,对高杠杆、低资本、不良贷款等现象均不得宽容,而不开放、不竞争往往纵容了低标准。
周小川表示,金融作为核心和命脉行业需要开放。各国经验和我国自身经验都表明,保护易导致懒惰、财务软约束、寻租等问题,反而使竞争力更弱,导致市场和机构不健康、不稳定。
周小川称,90年代初期,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对资源配置的作用非常突出。当时的金融机构还承担着少量的政策性金融业务,未充分市场化。如今,国内的金融机构现在都已经有很多都走出去,适应了国际竞争,他们在风险管理、定价、反洗钱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据周小川介绍,国内的金融机构已有很多都走出去,适应了国际竞争。中国已有五大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已成为资本充足、经营稳健的市场化经营主体。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健康化已经受到股票指数的关注。这些均说明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服务业,受益于对外开放。
在周小川看来,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是开放之路,其中涉及大量的新兴金融合作,会带来进一步开放的需求,也为我国金融开放和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不能因为金融乱象就动摇改革和创新决心
“我国的金融改革不是过快,而是相对滞后。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王兆星在发言时强调。
在王兆星看来,金融的安全稳定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他表示,必须把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稳定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稳中求进。当前中国金融仍然是稳定的,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很强,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在13%以上,流动性也处于稳定状况。不过也应该看到金融业有很强的顺周期性,必须高度警惕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此外,王兆星认为,必须把强监管、减杠杆、防风险和深化供给侧改革很好地结合起来。加强金融监管、治理金融乱象与深化金融改革、推进金融创新并不矛盾。
王兆星表示,中国目前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不仅要有全球视野,更要有经济视野。实现“金融稳、金融活”必须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通过建立完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激发金融新的动力和活力,更好地为经济服务。此外,改革创新必须形成利率调控、拨备调控等具有逆周期调节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对经济的重创。
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市场还存在一些缺陷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姜洋在演讲中称,当前国内资本市场稳定运行的内在基础还不牢靠,股市、债市、期市等风险的关联度明显上升。因此,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决防止大起大落,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为此,中国证监会坚定推进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一是大幅简化并购重组行政审批,鼓励基于产业整合的并购重组,严格重组上市要求,加强并购重组监管;二是调整完善再融资政策,在满足政策融资需求的同时,规范资金募集使用的行为,优化融资品种结构;三是出台规范上市公司股东行为的规定,促进上市公司稳健经营;四是推进新三板的改革,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
姜洋表示,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越往后难度越大,希望社会各界理解证监会的工作。另外,证监会要保持监管定力,继续引导上市公司证券期货机构回归本源,严防资金脱实向虚,加强市场法治建设,加强监管信息共享和政策沟通协调,把握好力度。
保监会副主席黄洪:保险业的问题源于改革没到位
“过去40年里保险业每一个阶段都遇到了挑战,都是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当前保险业也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我认为恰恰是改革没有到位所造成的。”黄洪在演讲时表示。
黄洪称,未来要推动保险业发展方式、管理机制、保险监管等多方面的深化改革,真正解决发展遇到的风险和问题。保险对国家改革发展具有独特作用,中国的金融改革需要强大的保险业。
黄洪分析,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失衡,约90%的金融资产集中在银行,保险仅6%左右,成为短板。从竞争能力看,全球500强中有118家金融机构,其中银行54家,保险公司56家。而我国上榜的银行有10家,保险公司仅为5家。
黄洪透露,2017年1至5月,保险行业保费超过2万亿元,同比增长26%;整个保险业现金流充足,偿付能力稳健。
他还强调,保险业要发挥长期资金的优势,助力投资、消费和出口。促进保险稳健经营,商业性业务要注重资产负债匹配,才能做到持续经营,打造百年老年。政策性业务要收支平衡、保本微利。此外,要严查保险公司虚假注资和增资。统筹全系统力量,推动监管力量向稽查倾斜。把防控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2017金融改革政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