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阅读答案>

《中国科学家研发出“隐身衣”》阅读及答案说明文

惠敏分享

  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一起学习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编辑的阅读答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科学家研发出“隐身衣”》阅读及答案

  中国科学家研发出“隐身衣”

  披上一件隐身斗篷,在视野中瞬间遁形,这是人类长期以来的梦想。日前,一只猫和一条金鱼比人类提前“享用”了一种隐身衣。

  浙江大学国际电磁科学院陈红胜教授团队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团队合作,使用玻璃制造出了能够在水中隐形的六边形柱状隐身器件和能够在空气中隐形的多边形隐身器件。两种隐身器件使金鱼和猫成功隐形。

  “我们在可见光中实验实现了物体的隐身,而且无需使用精密设计的纳米电磁材料,”陈红胜说,“这意味着隐身器件不仅能够隐藏像猫、鱼这样大的物体,生物还能和隐身器件一起活动,隐身效果并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陈红胜介绍,目前应用的隐身技术,如隐形飞机,大部分是通过吸收电磁波,让反射回去的电磁波达到最小。但他认为,这种技术并不是通常理解的“隐身衣”,这种技术就相当于给物体穿了一件不反射光波的黑色的衣服一样,在黑暗的背景中不会被发现,但是在明亮的背景中反而更易被发现。

  人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上后,被物体阻挡并反射到人的眼睛。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约翰·彭德里在2006年提出了利用坐标变换的方法设计隐身衣,使电磁波能够绕过被隐身的区域,按照原来的方向传播,从而可以使物体完全隐形,奠定了隐身衣研究的理论体系。但通过这种方法设计出的隐形器件理论上只能够在某一个电磁频率上实现完美的隐身效果,很难在较宽的频段实现。

  陈红胜说:“进入隐身衣的光线要绕过物体,所以走过的路径长;没有进入隐身衣的光线是一条直线,走过的路径短。完美的隐身衣要求所有的光线保持相同相位,因此进入隐身衣的光线必须跑得比外部光线快,这就要求隐身衣的材料对不同光线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也只能在很窄的频段实现隐身。”

  陈红胜团队对这个理论进行了简化,提出了一种可见光波段多边形隐身衣的设计方法。由于人眼对光线的相位和略微延时并不敏感,陈红胜团队剔除理论中“光线保持相同相位”的条件,令隐身器件能够使用玻璃这种透明均匀的易得的材料,也不需纳米级工艺雕琢,降低了隐身衣的设计和实现难度。

  通过对隐形器件的特殊设计,改变材料的折射率,令光线绕过位于隐身器件中心的物体,陈红胜团队率先将这一付诸实践,展示了一个在可见光波段隐形的途径。这一研究成果于2013年10月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截至目前,这一可见光频段的隐身器件还只能在特定的角度上取得理想的隐身效果,如六边形隐身器在正对六条棱角的角度具有较好效果,而多边隐身器仅有两个角度能够实现隐身。

  陈红胜表示,这一隐身器件将有望在安全、娱乐和监控应用领域发挥作用。团队在下一步将着力提升隐身的性能,如增加隐身角度,减轻装置的重量等。

  陈红胜课题组和合作团队的这项研究可以工作在整个可见光频段和任意极化的光波,并选用了在工业上可以大规模制备的玻璃来实现,将这类隐身器件的设计及实现的难度大大降低,预计未来“哈里·波特”式的隐身衣有望加速走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选自《联合早报》,有改动)

  7.下列关于文中“隐身衣”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给物体穿了一件不反射光波的黑色的衣服一样的高科技技术,让物体在任何情况下不会被发现。

  B.让电磁波能够绕过被隐身物体的区域,按照原来的方向传播,从而可以使物体完全隐形的一种高科技技术。

  C.通过改变材料的折射率,令光线绕过位于隐身器件中心的物体,从而让物体隐形的一种经过特殊设计的隐形器件。

  D.利用“光线保持相同相位”的原理,使用玻璃材料而造出的能让物体隐身的器件。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可见光中实验了的隐身器件意味着不仅能够隐藏像猫、鱼这样大的物体,生物还能和隐身器件一起活动,隐身效果也不会受到影响。

  B.目前隐形飞机应用的隐形技术,大部分是通过吸收电磁波,让反射回去的电磁波达到最小。

  C.陈红胜团队令隐身器件能够使用玻璃这种透明均匀的易得的材料,也不需纳米级工艺雕琢,降低了隐身衣的设计和实现难度。

  D.陈红胜团队制造的可见光频段的隐身器件要求隐身衣的材料对不同光线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也只能在很窄的频段实现隐身。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约翰·彭德里奠定了隐身衣研究的理论体系,陈红胜团队就是继承了他的理论和设计方法创造发明了“隐身衣”。

  B.陈红胜团队发明的隐身器件将在安全、娱乐和监控应用领域发挥作用,也会大大提升我国国防和军事实力。

  C.目前可见光频隐身器件还只能在特定的角度上取得理想的隐身效果,要真正广泛应用还有待科学家们深入研究和创造。

  D.陈红胜团队将隐身器件的设计及实现的难度大大降低,“哈里·波特”式的隐身衣会很快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参考答案:

  7、C A项“让物体在任何情况下不会被发现”错;B项是约翰·彭德里的理论,非文中“隐身衣”的表述;D项“利用光线保持相同相位的原理”错,文中为剔除剔除理论中“光线保持相同相位”的条件

  8、D “也只能在很窄的频段实现隐身”错,这是利用彭德里的方法设计出的隐形器件存在的问题,而陈红胜团队的隐形器件可“在整个可见光频段和任意极化的光波”。

  9、C A“而且还让生物和隐身器件一起活动”错,原文只是“意味着”;B项“完全遵循他的理论”错,原文是“对这个理论进行了简化”;D“会很快进入”错,原文是“有望加速”

  《“义”的真谛》阅读及答案

  “义”的真谛

  王乾荣

  义,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思想或行为。这回汶川地震,让我领会了什么是真正的“义”。

  比如,我们向灾区捐款,是“义捐”,去做志愿者,叫“义工”。这里所谓义,是说我们做这些事,不但是心甘情愿为他人的,更是不求一己之私利的。

  这使我想到冯友兰先生在名著《新原人》里讲的一个关于道德和非道德的故事。他说例如有两个军人,都去冲锋陷阵。一个人如此做,为的是得到上面的奖赏,或同伴的称誉;另一人则以为,这是尽军人的天职,此外别无所求。此二人之行为,表面上一样,但内里有很大不同。道德归于“义”,是不求回报的(哪怕仅仅是精神上的);而沽名钓誉,自然属于不道德范畴。

  大灾面前,一般老百姓的义举,跟军人的尽天职,并没有什么不同。天职?对了,是天职,即在人内心来说,是尽也得尽,不尽也得尽的义务。好像有一股强力推动着你,如果你不尽这个义务,就会觉得心亏。那位说,捐款不是自愿吗?当然没有人强迫你,但是良心会令你觉得,“不自愿”,是十分尴尬和别扭的,觉得自己不怎么道德。那位又说,也不能人人去当志愿者啊。是的,但是如果有幸争取当了志愿者,就应该是一个彻底的无我主义者。你会认为自己的义举,不是强者对于弱者的恩施,不是居高临下地拯救别人,而纯然是尽义务。你怀了任何个人目的,都会觉得脸红和不安。即是说,良心是人的天职,这乃是道德的境界。

  处于道德境界之人,不但求别人的利,而且对于别人,有一种痛痒相关的感情,即以别人的痛痒为痛痒。捐款和做志愿者,就是为这个目的。这时候,举其事者就显得慈悲而有耐心,有毅力,干什么都毫无怨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像鲁迅说的,“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这是发自内心的、绝不张扬的、不求别人夸赞的快乐。有时候,这样的人连那快乐,也来不及享受——他完全忘我了。为什么有的人捐了那么多善款,做了那么多善事,连姓名也不愿留下?因为“善欲人知,非真善也”。他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没必要留。如此不计毁誉,不顾罚赏,才是真正的以道德为圭臬。

  但是很遗憾,也有的人,做了些事,客观上帮了别人,应该肯定,但是太过张扬,比如捐款,一定要在镜头前面长时间地亮相,把写着款项数目的牌子,晃了又晃,唯恐别人看不清楚,留不下印象,则难免叫人疑惑他们这样做,是不是为了获得“自己预期的利”,至少叫人家称赞一番,奖赏一番。在别人的生死关头和巨大悲剧面前,借机收获自己的荣誉,至少氛围不谐调吧!所以通过“利他”以“利己”的行为,仍然难脱功利境界。有的在镜头前面许诺的“义举”,作秀完毕,居然可以不认账,不兑现,就更叫人觉得距离道德境界甚远——远到亵渎道德的地步。

  道德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单向”的——它是一个人认为“理应如此”的选择,所谓义无反顾是也。功利原则,是双向的,也是等价交换的,所谓不做赔本的买卖是也。所以,道德原则,是温情脉脉的;功利原则,是斤斤计较的。义举,“犹水之就下”,是那么自然、酣畅;利举,则难免在某些环节,显出涩滞。

  当然,对一个人来说,义举原则重在正己,而非责人。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我写了上面的话,不是对别人说三道四,只为约束自己。

  (节选自《民主》2008年第9期,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认为,向灾区捐款捐物,去灾区做志愿者,这些行为,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义”。

  B.作者认为,真正“义”者,做了善事是不需要别人知道,也不在乎别人评判的,他们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

  C.作者认为,在电视镜头前面长时间亮相的捐款人,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叫别人称赞一番,奖赏一番。

  D.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义举感到脸红和不安,就表明他不是一个彻底的无我主义者,而是有自己的这样或那样的个人目的。

  E.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明白“义”的真谛,并以此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而不是责备别人。?

  13.下列行为符合作者所谓的“道德原则”的一项是(3分)( )

  A.某人看别人都在帮助某一贫困学生,他才不情愿地向这个贫困学生捐款一千元。

  B.某企业在一次慈善活动中捐款一百万元,电视台给予广泛宣传。对此,这个企业又给这个电视台捐了十万元表示感谢。

  C.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小王看到了前面有一个躺在地上起不来的老人,考虑再三,小王最终走上前去把老人搀扶了起来。

  D.马鞍山市一位拥有“熊猫血”的市民叶东华无偿捐出造血干细胞救活了一个浙江人。

  14.文章第三段引用了《新原人》里的一个故事,结合上下文,简析这个故事中的“道德”和“非道德”。(4分)

  15.处于“道德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在对待“义”的问题上有什么区别?请概括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2. A、C (A不是“一定”,应该是“并不一定”;C从文中“至少”两字可以看出,在电视镜头前面长时间亮相的捐款人,其目的并不都是,或者不仅仅是为了叫别人称赞一番,奖赏一番。)

  13. D (参见倒数第二段。A项的行为不是主动的;B项的行为有“等价交换“之嫌;C项的行为“考虑再三”不是义无反顾的“犹水之就下”。

  14.一个军人为尽军人天职冲锋陷阵(1分),这种不求一己之私(或“不求回报”)的思想和行为,是道德的(1分);另一个军人为了得到上面的奖赏、同伴的称誉冲锋陷阵(1分),这种沽名钓誉(或“为了收获自己的荣誉”)的思想和行为,是非道德的(1分)。

  15.前者求别人的利(或“利他”,1分),以别人的痛痒为痛痒(或“对于别人有一种痛痒相关的感情”,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或“不计毁誉,不顾罚赏”,1分);后者通过“利他”来“利己”(2分)如写“为了获得自己预期的利”或“利己”也可。)

    4509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