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阅读答案>

智能机器会超越人类吗? 说明文阅读答案

惠敏分享

  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一起学习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编辑的阅读答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丝路“糖史”阅读附答案

  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 且滋 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 661 年, 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 10 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 “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nī)”,意为“中国的” 。“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造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22.选文主体部分以 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 。(2 分)

  23.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蔗饧”与“西极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B.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C.“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

  D.石蜜、糖霜、“煞割令”是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西极石蜜”“西洋糖”是外国生产的蔗糖品种。

  24.第④段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有何作用?(2 分)

  25.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 分)

  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26.请简要分析第段画波浪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3 分)

  答案:

  22. 时间 中国蔗糖因丝绸之路而不断发展的历史(历程)。

  23.D

  24.生动形象说明了糖霜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特点;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25.不能去掉。因为“主要”表明中国在国际蔗糖市场上以输出为主,输入为辅;去掉后则变成只输出,不输入。这与实际情况不符,表达不准确。

  26. 结构上,呼应开关,总结全文。内容上,总结出了(中国古人在蔗糖制作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并指出其 (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智能机器会超越人类吗?阅读附答案

  智能机器会超越人类吗?

  ①智能机器真的有可能超越人类吗? 2016年3月15曰,围棋“人机大战”第五场,“阿尔法围棋”以四比一的比分击败世界顶尖 围棋高手九段李世石,这更激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

  ②的确,如果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预算,人脑的确赶不上人工智能。无论是国际象棋还是围棋,都是可以完全程序化的一种运动。如果我们问“阿尔法”一个简单的问题:“你贏了比寨开心吗? ”它就不能像人一样笑着回答,因为它并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也不具备人脑的灵活性,不能解答任何程序设计范围之外的问题。

  ③现有机器和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人有智能,而现有机器并不具备真正的智能。严格的讲,智能机器只能执行特定的指令,而人则是处理所有感受到的信息。显然,执行指令与处理信息有着本质的不同。

  ④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研究智能机器的专家也要懂得神经科学,以便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构造来達造仿生智能机器。 当然,要達造这样一台仿生机器人的困难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人脑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复杂,最神奇的“自动化机器”。人脑拥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而每一个神经细胞都有数千个突触和其他神经细胞相连,神经细胞通过这些突触相互交流,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大约有1000万亿个突触,到了成年大概稳定在100万亿个。

  ⑤也就是说,仿生机器人需要拥有1000万亿个可以独立运算的处理器,并具有100万亿个信息中转器。无论是制造原件还是整合这些元件,都是一个似乎难以完成的任务。更为可怕的是这些处理器及信息中转机_要制成不同的类型。要完成仿生机器人的制造,需要最先进的纳米技术,才能把每个处理器做的像神经细胞那么小,它还需要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才能完成对仿生机器人各个器件排列顺序的编程。

  ⑥因为世界上并不缺人,缺的是比人类某些性能更先进的机器。因此,科学家认为,未来的仿生机器人并非是要完全模仿人类的所有功能,而是模仿某项功能,这样仅仅需要模仿某个脑区就可以了,这就大大降低了制造难度,并可以强化某些功能, 制造一些具有“特异功能”的电脑。

  (选文有改动)

  16.阅读全文,说说智能机器人与人有哪些区别。(3分)

  17.文章第四段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8.文章第五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9. 在关注了“人机大战”李世石输给“阿尔法围棋”的新闻后,同学们很是担忧:人类智慧会被人工智能彻底打败吗?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劝勉同学们要对智能机器的发展保持乐观的态度。

  答案:

  16. ①智能机器并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也不具备人脑的灵活性。

  ② 智能机器并不具备真正的智能,它只能执行特定的指令。(或答:智能机器人只能执行特定的指令,而人则是处理所有感受到的信息。)

  ③ 智能机器只是模仿人类的某项功能。

  17. 不能删去,因为“最”表示程度,起限制作用,突出强调了人脑复杂、神奇的程度之深,进而说明建造这样一台仿生机器人的困难之大。删去后,就不能表达出这层意思,两个“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8. 列数字。通过列举制造一个仿生机器人所需的处理器、信息中转器的具体数字,准

  确、具体地说明了制造仿生机器人的难度之大。

  19. 示例:同学们,人工智能是人赋予的,所以不必恐慌和害怕。同时科学家也会意识到安全性的问题,给它装上类似“阀门”的东西,控制它去造福于人类,而不是危害人类。所以我们应该为人工智能的进步高兴,它并不是洪水猛兽。

    450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