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材>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明敏分享

  文言文一直是我们语文的一个重要考点,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

  一、《伤仲永》

  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 思想 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宦新义》残卷、《老子》若干条。

  4.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5.字词句:

  A.字音:环谒[ye] 泯[min]然 称[chen] 夫[fu]

  B. 词义:

  ⑴.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⑵.古今异义:

  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

  ①.自:a.自己,eg:并自为其名;b.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eg:余闻之也久;b.名声,eg: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eg: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eg: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eg: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eg: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eg: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eg: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eg: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eg: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eg: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eg: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eg: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eg: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eg:与厅事之东北角。

  ⑩.为:a.动词,作为,eg: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动词,成为,eg:卒之为众人。

  ⑩.夫:a.指示代词,那些,eg:今夫不受之天;b.名词,丈夫,eg:夫起大呼。

  ⑷.词语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着,动词作状语。)

  ②.父异焉(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父利其然(利,作动词。)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作状语;环谒,四处拜访。)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世隶耕(隶,属于。) ②.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③.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④.通悟:通达聪慧。

  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⑥.彼其:他。 ⑦.泯然:完全。

  ⑧.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全局表判断。)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

  ②.省略句:a.不使学。(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

  不让方仲永学习。

  b.令作诗。(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

  我叫方仲永作诗。

  c.还自扬州。(省略主语“我”)

  (我)从扬州回乡。

  d.受之天。(“之”后省略“于”)

  先天得到的。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⑥.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⑧.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叫他做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跟以前听说的相当了。⑨.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人就完了吗?备注:文章属于一篇随笔,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写法。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二)

  《孙权劝学》 1.出处:选自《资治通鉴》

  2.作者: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3.文学影响:司马迁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 编年体通史 ,共294卷,记述了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至公元959年(五代时期)共1362年的史实。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讲经济、文化,长于描写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这里“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整个书名的意思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强政治。 4.字词句: A.词义: ⑴.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当涉猎;今为转折连词。

  ②.治,古义为研究,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治理。

  ③.博士,古义为官职,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学位。 ⑵.一词多义:

  ①.以:a.用,eg:以军中多务;b.与“为”译为“认为”,eg: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当:a.掌管,eg:当除掌事;b.应当,eg:但当涉猎。

  ③.见:a.知道,eg: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b.认清,识别,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看见,见渔人,乃大惊。

  ④.若:a.动词,比得上,eg:孰若孤;b.介词,好象,eg:仿佛若有光。 ⑤.之:a.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助词,的,eg:于厅事之东北角。 ⑶.重点词语翻译:

  ①.当涂:当道,当权。 ②.辞:推托。 ③.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 ④.才略: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⑤.涉猎:粗略地阅读。

  ⑥.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⑥.更:更新。 ⑶.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见事”应“见事何”,疑问句宾语前置。) 老兄你为什么看事情的变化这么晚呢?

  ②.省略句: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是想让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博士吗?

  ④.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不过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懂得过去的教训罢了。 D.备注:本文以对话为主,语言形象,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是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详略得当。 四、《口技》

  1.出处:节选自《虞初新志 秋声诗自序》 2.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人。

  3.代表作:《铁崖文集》《秋声诗》《虞初新志》

  4.文学影响:《虞初新志》是清张潮编选的 笔记小说集 ,共二十卷,多数作品文字优美,有些也对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有所反映。 5.字词句:

  A.字音:少顷[qing] 呓[yi]语 齁[hou] 曳[ye]屋 许许[hu]声 B.词义:

  ⑴.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即宾客;全场静悄悄的。 ⑵.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今表转折连词。 ②.闻:古义为听,eg:微闻有鼠作作索索;今义用鼻子嗅。 ③.股:古义为大腿,eg:两股战战;今为屁股。 ④.走: 古义为跑, eg: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今为步行。

  ⑤.虽:古义为即使,表假设连词。eg:虽人有百手;今义虽然,标转折连词。 ⑶.一词多义:

  ①.乳:a.动词,喂奶,eg:妇抚儿乳;b.名词,乳头,eg:儿含乳啼。

  ②.绝:a.副词,极,eg:以为妙绝;b.动词,尽、消失,eg:群响毕(全,都)绝。 ③.妙:a.名词,妙处,eg:众妙毕备;b.形容词,美妙,奇妙,eg:以为妙绝。 ④.指:a.名词,指头,eg:手有百指;b.动词,指出,指明,eg:不能指其一端。 ⑤.作:a.拟声词,eg:有鼠作作索索;b.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eg:…百千其作。 ⑥.间: a.动词,夹杂,中eg:间有里拉崩倒之声;b.动词,间断,eg:遂与外人见隔。

  ⑦.是:介a.词,这,eg:当是时;b.判断动词,eg:问今是何世。 ⑷.词语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艺术的人。) ②.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③.会宾客大宴(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会,适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少顷:一会儿。 ②.既而:不久,紧接着。 ③.是时:…的时候。 ④.未几:不久。 ⑤.一时:同时。 ⑥.呓语:说梦话。 ⑦.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⑧.中间[jian]:其中夹杂着。 ⑨.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⑩.稍稍:渐渐。 ⑩.倾侧:翻倒倾斜。 ⑩.齁:打鼾。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会宾客大宴。(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 正碰上由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②.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文中形容声音之杂。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三)

  短文两篇

  陋室铭

  (一)课文字词详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①名。水不在深,有龙则②灵。③斯④是⑤陋室,⑥惟吾⑦德馨。

  ①名:出名,有名。②灵:灵验。③斯:这。④是:判断动词。⑤陋室:简陋的屋舍。⑥惟:只。⑦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①上阶绿,草色②入帘③青。谈笑有④鸿儒,往来无⑤白丁。可以⑥调⑦素琴,阅⑧金经。

  ①上:长上。②入:映入。③青:青色。④鸿儒:博学的人。鸿,大。⑤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⑥调:调弄。⑦素:不加装饰的。⑧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无①丝竹②之③乱耳,无④案牍之⑤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⑥之有?

  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②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乱:使……乱,扰乱。④案牍:指官府文书。⑤劳形:使……劳神伤身。形,形体、躯体。⑥之: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7.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课文分析

  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

  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类比的写作手法。__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4.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特征:雅。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反面虚写。__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__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

  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9.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爱莲说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晋陶渊明⑤独爱菊。⑥自李唐来,

  ①草木:草本。②可爱:值得喜欢。③者:……的花。④蕃:多。⑤独:只。⑥自:从。

  世人①甚爱牡丹。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涟而不⑧妖,

  ①甚:特别,十分。②予:我。③独:只。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染:沾染(污秽)。⑥濯:洗。⑦清涟:清波。⑧妖:过分艳丽。

  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

  ①通:贯通,通透。②直:挺立。③蔓:生藤蔓。④枝:生枝茎。⑤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⑥益:更加。⑦亭亭:耸立的样子。⑧植:竖立。⑨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

  ①谓:认为。②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①噫!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

  ①噫:叹词,表示感慨。②鲜:少。③闻:传闻。④同:和……一样。⑤宜:应当。⑥众:很多。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三)课文分析

  1.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

  2.莲之爱(君子形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3.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名远播的君子。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3645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