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教学

明敏分享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教学,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教学(一)

  一、科普说明文教学内容的设计

  1.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科普文凭借着生动活泼的文字给小学生讲述了一个个科学故事,让他们了解科普知识,增长见识,感受到科学的无处不在。

  2.了解说明方法,品析语言文字,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课堂上,若能引领孩子进行细细品味,了解科普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就会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提高阅读这一类文章的能力。

  3.揣摩表达顺序,理清文章脉络,习得表情达意的逻辑性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每个句子的内部甚至句与句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

  4.进行有效拓展,加深理解文本,实现科普读物的课内外结合

  由于篇幅的限制,科普说明文所介绍的知识往往是有限的,为了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适度的拓展是需要的。这样的适度拓展,既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培养了课外阅读的习惯。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教学(二)

  科普说明文教学方法的选择

  1.重视读

  在教学中着力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再通过朗读传递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读的问题:(1)读懂科学与知识;(2)读出准确与生动;(3)读出趣味与感悟

  2.巧妙写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巧妙地把“写”挤进课堂,使学生进行个性化创造,学生既可以掌握知识,又能在充满语文味的写、说课堂中轻松穿行,自然是兴趣高涨、兴致盎然。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3.诱导说

  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进行阅读是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需要,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探究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们的探究激情才能被激发。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教学(三)

  1.重视读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都有一种坚信不疑的信念,那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老曾经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见“读”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读是传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语言、打好语言功底的最好方法之一。尽管科普说明文的语言和文体不如文学性的作品那样有感染力,但作为一篇文章,哪怕叙述再客观,文字再严谨科学,也会包括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着力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再通过朗读传递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读的问题。

  (1)读懂科学与知识

  科普文章中往往会有许多术语,读起来会很拗口,内容也难以理解。阅读教学时更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例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课文的第一小节,围绕“孪生兄弟”展开。正因为四个“同样”,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这是全文的核心问题。在教学时,就应该抓住这四个“同样”,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师生读、齐读等各种各样的读书方式,走进文本,读通读顺课文,读懂科学与知识,为品读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读出准确与生动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课文第一节引出了本文所要介绍的中心问题“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的推测。余下的课文则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在第二节中,作者通过“干涸的河床”、“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证实了火星有水的推断。它在告诉学生,无论是推测还是推断都要靠科学事实来证明,仅靠推断是远远不够的,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敏锐地抓住“推测”与“推断”,让学生把“推测”和“推断”调换一下,读一读,再说一说觉得怎样,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不难发现:火星和地球上有没有水和生命,是人们根据火星和地球的相似点进行的一种想象、估计;而用推断,是因为在做钻孔分析之前,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了火星河床,所以,科学家们的判断就更加肯定。抓住这些关键句和关键词进行朗读训练,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3)读出趣味与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学习说明文时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方法。在团队教研时,组内成员也一致认为要关注这一点。但仔细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了“说明方法”,但只是“了解”,并不是“理解”!这个词语非常关键!显然了解的要求比较低,理解的要求比较高。我们总习惯地以为,教一篇说明就得讲透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不符合课标精神。这样一来,本来就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和思维发散点的说明文,就被大家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框框。这样的课堂,学习缺乏兴趣,文字缺乏魅力,科学缺乏生命……

    3639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