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语文驳论文主题学习教学设计:触及灵魂的舞蹈

莉莎分享

  学习啦: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的质量、课程的落实。以下是有关驳论文主题学习的教学设计,可供参考!

  【课题类型】《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驳论文整合探究案

  【学习目标】

  1.明确驳论文的一般思路:摆出对方观点——驳倒对方观点——确立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讨论学习驳论的论证方法。

  2.领会文章所用的论证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3.学习严谨、准确、生动的论说语言,从学习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逻辑美。

  【学习重点、难点】

  分析驳论文的论证方法、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

  【课前准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作背景:

  1934年,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而作为有良知、不自欺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鲁迅先生针对上述情况,颇有感触,奋笔写下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先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的谬论,说理全面、深刻、有力。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课内探究】

  一、整体把握,寻找论点。

  1.《不求甚解》,作者在第一段中摆出的靶子是什么?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明了什么样的主张?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摆出的敌方论点是什么,支撑敌方论点论据是什么,作者另立的一个与对方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什么,支撑作者论点的论据又是什么?

  二、理清方法,明确思路。

  1.《不求甚解》一文中,作者是都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具体阐释。

  2.试着说一说《中国人失掉自信里了吗》的论证思路。

  三、再读课文,欣赏语言。

  1.《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两篇课文虽同为驳论文,但语言风格完全不同,能否试着做一下归纳。

  2.《中国人失掉自信里了吗》中的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3.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1.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2.最后一句最初发表时被删去了,你认为是删去好,还是不删好?

  3.文中加“△”的“这”指代什么?

  二、请阅读《语文主题学习》第四期P194《“友邦惊诧”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1.本段文字指出的敌论点是什么?

  2.这段文字引用国民党政府电文的作用是什么?

  3.选文为什么在摆出敌论之前,先交代关于学生请愿的情况?

  4.对文中加线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束手无策”、“哀求”等词语形象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昏庸无能的本质和媚外的丑态。

  B“不道”是说不出的意思,表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诡计多端,出人意料。

  C“加上”是强加上去的意思,表明了作者对国民党政府给学生捏造和强加罪名这种行径的鄙弃。

  D“国将不国”中第一个“国”是名词,第二个“国”是动词。

  5.对文中画横线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安心读书”的说法而发的。

  B这句话表明学生长期请愿,身心疲惫,连书包都背不动了。

  C“可怜之至”一词表明了作者对学生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D这句话是对国民党卖国投降行径的强烈谴责。

  6.加横线一句意在说明的是:( )

  A日本兵残暴 B国土沦丧 C学生无法读书 D政府无能

  7.上面文字可分为两层,应在“ ”一词前面划开,两层之间是 关系。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4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