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初二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明敏分享

  写教案是每一个老师在上课前备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下册语文复习教案,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二下册语文复习教案(一)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 2课时 总第20课时

  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师寄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内在含义以及普遍的现实意义。

  2、学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论点的的方法。

  3、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学习重点】理解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论点的方法。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及文章写作背景

  丁肇中,美国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qr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2、根据注音写汉字或成语填空,并下列词语抄写在横线上。

  p ng hung( )( ) ( )手旁观 不知所( ) 一( )风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自读感知:

  1、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全文,说一说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二、研读揣摩:

  朗读11-13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怎样改变?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3、体会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4、作者在文中运用了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5、作者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在求学过程中如何发扬这种怀疑求真的精神。

  三、拓展迁移: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在学校的艺术节上,同学们别出心裁,自编自演了许多新颖、有趣的节目。

  B、春天的植物园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栩栩如生。

  C、青少年要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D、旷日持久的战争使阿富汗这个昔日美丽的中亚山国,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2、写出三句(三则)有关“求知”或“治学”的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实验的过程仅仅是消积的观察。

  B、 解放军总部授与我一枚荣誉奖章。

  C、这件事让我不知所措。

  D、我很容幸被邀请去清华大学演讲。

  初二下册语文复习教案(二)

  第1课时 《南京大屠杀》 总第 24 课时

  课题《南京大屠杀》

  教师寄语:学习贵有疑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2、初步了解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3、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培养爱国情感,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嘴脸。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自读感知:

  1、了解历史事实和写作背景: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功陷南京。在以后长达六个星期的时间内,日军对我无辜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者达30多万人。

  “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历史不容抹杀。但是,日本右翼势力长期以来一直企图抹杀这段铁一般的事实,他们声称:经“研究”发现日军在“南京事件”中并没有对当地平民实施有组织的屠杀行为,中国方面应该就 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提出证据;并说如果真有那种“破天荒”的事情,当时的外国随军记者为何没有报道?

  难道真是这样吗?

  2、自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抄写:

  蹂躏 ( ) 褴褛 ( ) 鼓噪 ( ) 蛊惑 ( ) 举世闻名 步履蹒跚( ) 毛骨悚然( ) 令人发指 凶神恶煞( )

  惨绝人寰 ( ) 罄竹难书( )

  抄写

  3、课文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细读课文,概括一下课文着重记叙了哪几起大屠杀惨案。

  二、研读揣摩:

  1、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和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史料,在文中标画出来,然后说说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上,引用这些资料起了怎样的作用?

  2、本文在记叙中穿插了精当的议论和抒情,把他们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三、诊断评价:

  阅读“半个世纪过去了……怎么走。”

  1、找出议论性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2、可先辈们痛苦的哀号将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荡,请同学们体会一下“永远”一词的表达作用。

  3、文中说“我又感到欣慰”,“我又感到自豪”,用自己 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到“欣慰”、“自豪”?

  4、课文最后说“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那么,今后我们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5、“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语,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作者把南京大屠杀和四大发明并列,其用意是什么?

  四、拓展迁移: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天不顾亚洲邻国的强烈反对而再度参拜靖国神社,中国驻日使馆新闻发言人黄星原告诉记者,王毅大使针对此事指出,小泉必须承担破坏中日关系的历史责任。

  王毅大使表示,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小泉首相在任何时间、以任何形式再次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今天是“神舟”六号飞船胜利返回之日,世界各国与中国人民正在 共同庆贺。小泉此举也是对全体中国人民的严重挑衅。王毅大使强调,小泉必须承担破坏中日关系的历史责任。

  结合所学习的知识,请同学们探究一下日本右翼势力企图篡改历史真相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五、课后反思:

  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寻找时传祥》

  课题《寻找时传祥》

  教师寄语:不稳是基础不牢,不明是学问不到。

  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理解"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3、理解"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初二下册语文复习教案(三)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教师寄语:学习贵有疑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丽 朝(zho)服衣冠(gun) 窥(ku)镜

  期(j)年 朝(cho)于齐 间(ji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疏通文意(在括号内解释画线词义;在横线上翻译句子)

  邹忌修( )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 )。朝( )服衣冠( ),窥( )镜,谓其妻曰:“我孰与( )城北徐公美?”其妻

  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 )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忌不自信( ),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 ),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 )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 )视之,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 )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

  者,私( )我也;妾之美我者,畏( )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 )威王,曰:“臣诚( )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

  ( )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

  ( )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

  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 )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 )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

  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 )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

  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 )进;期年

  ( )之后,虽( )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2课时

  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教师寄语:学习贵有疑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 的语言艺术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学习重点】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3607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