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案及反思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初中阶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就是一首现代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带来《在山的那边》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在山的那边》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王家新;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2、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过程与方法:
理解“山”与“海”的含义,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理想,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形象性和蕴涵的艺术形象。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走进新课
当今的一个热词是“中国梦”,各个领域都在热议自己业内的“中国梦”。不仅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梦想,个人的成长更是离不开最初的梦想。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都做过色彩斑斓的梦。不些梦想或者充满新奇的幻想,或者有美妙的希望。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童年最美丽的梦。
现在你的理想是否实现了?如果实现了,你是靠怎样的努力实现的?我们一起走进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看看有哪些收获。
作者简介:《基础训练》中的“作家作品”第86页。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积累生字词。
痴(chī)想 隐(yǐn)秘 铁(tiě)青
凝(níng)成 扎(zhā)下 诱(yòu)惑
喧(xuān)腾 漫(màn)湿 一瞬(shùn)间
2、齐读课文。
3、“在山的那边,是海”,对“山”和“海”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理解的有什么不同?
山 大山
困难、艰难险阻。
海 大海
理想、信念。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隐秘,指的是刚刚种下的梦想种子未曾示人,深藏于心,自己很珍视,又带有一点朦胧。这是属于自己的秘密。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我”爬上山顶,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我”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青色的山,也像铁青着脸冷冰冰地拒绝“我”。 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6、为什么“我”的心灵会“枯干”?
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遭遇到重重困难。每一次遇阻,心灵就会受挫,几乎失去继续前行的勇气。“枯干”心灵,正写出遇挫后的伤痛和无奈。
7、“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在这里,“照亮”是什么意思?
“照亮”写出了这“全新的世界”的光辉灿烂,同时表达了梦想成真后的惊喜心情。
8、作者在寻梦的过程中,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呢?
(1)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会实现。
三、再读课文
1、齐读。
2、指名读,教师点评。
四、教师总结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大海象征着理想的境界,群山象征着实现理想途中的重重困难,用爬山象征艰苦奋斗。全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就融汇在这些形象的描绘与刻画之中,给人以启迪。
五、布置作业
1、诗中“大海”象征理想,“群山”象征重重困难。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被人们赋予了象征意义,你能举出这样的事物,并说出它的象征意义吗?
2、写一首具有象征意义的小诗。
《在山的那边》反思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大学时代的一首诗,这首诗安排在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学生理解起来并无多大障碍。但新课改要求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即在听、说、读、写上做文章,彰显语文课的语文色彩。因此,在这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设计的原则是:以“读”为中心,让学生在读中明理,读中悟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甚至能收获受益终生的人生体验。
课堂程序设置了五个环节:一、范读课文,创设情境;二、初读诗歌,点击字词,提示易错字,读准词句;三、再读诗歌,读懂内容(自主弄清两小节的内容);四、三读诗歌,读出情感(合作品析字词,确定如何通过朗读表现);五、拓展阅读,提炼升华(欣赏一首有关生命的哲理小诗,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后,导入“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要——”领唱、齐唱,把课堂推向高潮,最后用一句祝语“愿同学们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分钟,谱写自己的青春华章”为这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也许是期望太高,也许是性格中的自卑使然吧,课备好后,我总担心自己朗读感情表达不好,唱不出来(拓展里面有两句《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歌词,读出来显然感染力不足),所以总想着要规避这些问题。本来开始是准备不用多媒体的,但到后来我还是把本来安排的自己范读改成了视频范读欣赏,把提炼升华中的自己唱“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要——”改成了音频播放,让我无法释怀的是我苦心修改的这些,教学实施过程中都成了败笔。
在山的那边教案及反思相关文章:
5.早操教学设计
6.早操优秀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