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公开课优秀教案及反思(2)
三、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
2、指导背诵课文。
3、举行山水诗歌朗诵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他的爱幻想的特点深深地影响了我,此时我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段。
二、学习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着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请你闭上眼睛。
四、播放录音,展开想象
1、播放课文完整的录音,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启发学生幻想。
现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一个人。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风雨……请你展开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3、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出示“讨论区”)
三、指导背诵课文。
1、根据课文的思路理清叙述顺序。
2、逐段进行指导背诵,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举行山水赛诗会。
1、四人小组内先背诵,推荐一位在班级里比赛。
2、每组一位代表上台朗诵。
(推荐学生代表四位作为评委。)
3、总结赛诗情况,宣布优秀选手。
五、作业(见“测试区”)
课后小记: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月亮如诗,就要学生在《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声中展开无尽的遐想,进行拓展。同时让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以往学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以及进行有关山水的诗句进行朗读、背诵,增加学生古诗方面的积累。
望月优秀公开课教案
1、教学目标
读准字音,有感情的朗读;明确“干戈、骨肉、雁、蓬、明月”的意味;体会作者的亲情及语言风格。
2、学情分析
学生学诗普遍不深入,读仰脸歌子,揣摩体味不够;想象力不够;缺乏学科间的联系。
3、体会真挚的亲情。 " 明月"的意味。
4教学过程 4.1 一课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简介作者
白居易,绰号”诗魔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明白晓畅,感情真挚,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本节要学的 《望月有感》接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诗风……
活动2【导入】读诗
一、学生初读。
二、教师范读。强调”於“读”yv",二声。
感情基调:伤感,深沉。
活动3【导入】释词
干戈:原意是两种兵器,指代战争。
骨肉:比喻血脉相连的亲人。
雁:借指迁徙别离。
蓬:同上。
明月:喻团圆。
活动4【导入】诗意讨论
一、学生讨论。
二、师生互动。
明确: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活动5【导入】赏析
一、教师提问。
二、学生书面表达。
三、教师总结。
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活动6【导入】课堂训练
一、这首诗是一首()言()诗。其中颔联和颈联分别是( )
( )。这两联都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二、”月亮“在诗人的世界里都有那些意味,请分别举例说明。
望月有感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望月有感
1一课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简介作者
白居易,绰号”诗魔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明白晓畅,感情真挚,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本节要学的 《望月有感》接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诗风……
活动2【导入】读诗
一、学生初读。
二、教师范读。强调”於“读”yv",二声。
感情基调:伤感,深沉。
活动3【导入】释词
干戈:原意是两种兵器,指代战争。
骨肉:比喻血脉相连的亲人。
雁:借指迁徙别离。
蓬:同上。
明月:喻团圆。
活动4【导入】诗意讨论
一、学生讨论。
二、师生互动。
明确: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活动5【导入】赏析
一、教师提问。
二、学生书面表达。
三、教师总结。
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活动6【导入】课堂训练
一、这首诗是一首()言()诗。其中颔联和颈联分别是( )
( )。这两联都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二、”月亮“在诗人的世界里都有那些意味,请分别举例说明。
《望月》反思
《望月》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所写的散文。该文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了舅甥俩望月、聊月、想月,语言隽永,感情真挚,形散而神聚。教学的重点是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是对学生进行自然美、人文美、人性美启蒙教育的上好教材。我设计该课教学时就想到,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这诗意的课堂是自然的,它连着生活的源泉;这诗意的课堂是梦幻的,它让人遐想联翩;这诗意的课堂是智慧的,它给以学生展示的空间。
在教学完成后,我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
一、巧用教材,诗意裁剪
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充分把握文本特点,教学则事半功倍。《望月》是一篇极为优美的散文,许多语句如果分行写,就成了诗。如何把握住这形散而神聚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这诗意的美?我就以“月”为切入点,让学生读后说看到月会联想到什么,产生对月的情感,激发对月的向往,也强调了本文就是围绕月来写,帮助学生遵循作者的思路理出课文的线索:“我” 与小外甥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聊月、想月,使学生在对课文的深入学习中,更容易品读出作者围绕“月”所描写的“眼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二、深层品读,诗意感悟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默读、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读的过程中把内心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不同形式,不同层次,深入情境,发挥想象,活化景物,领悟不同的“月”,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熏陶。
三、揣摩表达,诗意延伸
学习语文,不仅要透过语言文字中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要学会文章的表达方法。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揣摩、学习表达的方法”,这篇课文中两次出现了省略号,体会这省略号的用法,是难得的学习写法的素材,因此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关注。舅甥俩对诗时出现第一个省略号,“我久久凝视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是第二次出现省略号。我让学生对比两个省略号所代表的不同含义,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意犹未尽、言简意赅的内涵。
四、课堂生活,诗意拓展
注重语文素养培养,树立大语文观,巧妙地进行诗意拓展,体现“语文即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在学习舅甥对诗部分,学生个人自读、同桌分角色读、指名表演读、师生对诗、分男女生对诗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出这些都是描写月的诗句。紧接着让学生补充自己的课外积累,领略“诗中月”的美,感悟月给诗人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五、把握生成,诗意评价
我在结尾恰当地引入了著名雕塑家罗丹的话:“美无处不在,关键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称赞学生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定也善于表现美,而学生通过自己融入深情地读表现出月色之美,证明了他们是有这能力的。
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滴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这诗意的语文,这诗意的课堂,诗意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用他们纯真、空白的儿童心灵去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体味人类感情的真善美,促进其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看了望月公开课教案及反思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