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精彩文章
很多哲理就藏在我们身边,我们往往因为某些问题而忽视了它们,擦掉那掩盖着的尘,探索出哲理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哲理精彩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哲理精彩文章1
从前有位国王,他有四位妻子。
国王最爱他的第四位妻子,给她穿最好的衣服,给她吃最美味的佳肴。
国王也很爱他的第三个妻子,常带着她去邻国访问。
国王同样爱着他的第二位妻子。她是国王的知心人。国王凡是遇到什么麻烦事,总要去找她商量并在她的帮助下渡过难关。
国王的第一位妻子对他忠心耿耿,为帮助国王守住财富和王位付出了很多。然而国王却并不珍惜这位妻子。尽管她深爱着国王,国王却无动于衷。
终于,国王病重,时日无多。他暗想:“我有四个妻子,死的时候却只能一个人去吗?”
于是他问第四个妻子:“我最爱你,你能陪我一起进坟墓吗?”“想都别想!”这位妻子丢下一句话,头也不回地走了。
伤心的国王于是问第三个妻子:“我一辈子都爱你,你准备好同我一起去了吗?”“不!”这位妻子答道,“你死了,我就改嫁。”
接着他问他的第二位妻子:“你总能帮我。现在,你能同我一起去吗?”对方答道“这次我可帮不了你,我能做的至多是给你下葬。”
这时,一个声音传来:“我陪你去,你去哪儿我都陪着你。”国王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原来是他的第一位妻子。望着这位因营养不良而骨瘦如柴的妻子,国王热泪盈眶地说:“我早该对你好一点。”
实际上,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有四位“妻子”。
第四位“妻子”是我们的身体。无论在世时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去保养,一旦离开人世,身体也就离我们而去。
第三位“妻子”是财富、权力和地位。哪天我们死了,这些东西都将落到别人的手里。
第二位“妻子”是我们的家人和朋友。无论他们愿意给予我们多大的帮助,至多也只能陪我们走到墓穴的门口。
我们的第一位“妻子”是心灵。人生在世,人们总在不断追逐财富、权利和欢娱,反而忽视了心灵。然而,只有心灵才会陪伴我们走到天涯海角。
这个世界加快了时间的脚步,大家总在忙忙碌碌,经常疏忽自己的心灵!
关于哲理精彩文章2:痛并快乐着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闲暇之余,读了白岩松的自传《痛并快乐着》这本书,颇有感触,喜欢他能用心体会人生,喜欢他的执着,喜欢他对自己事业无怨无悔地付出,觉得他的话总能给我一种恍然大悟的触动和全然释放压力的感觉。
《痛并快乐着》一书,是白岩松写于2000年,于2010年修订。这本书记录了央视名嘴白岩松1990年大学毕业后到2000年,21世纪来临这10年间的工作、成长历程。新版的《痛并快乐着》真实地还原了“三十而立”的白岩松所思所想,让读者看到他进入社会最初十年的深入思考与勤奋实践,以及从他身上折射出来的日渐成熟的人格魅力与时代的变迁。
他在书中写到:“我不想去谴责写信的人,其实我们中间没有任何个人交往中的恩怨,甚至彼此间的距离还很远,但特殊时期里强大的生存压力,有这样的举动也算是一种挣扎,而我不过成了他挣扎中的一个目标而已。事情过去很久了,我依然衷心地希望,那只是他一次青春的失误,因为生命的路太长了,而只有青春时的错误才有机会弥补。” 这样的话我想只有有着成熟思想的、经历了世间百态的人才能说出来。
《痛并快乐着》不只是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也受到各年龄段新闻从业人员的认可。白岩松是一个明星主持人,但最根本的是一个新闻人,这也是他对自己的定位。作为一个新闻人,见证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见证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方向,见证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有辛酸,也有成功。有失败的痛苦,也有快乐的回首。我在你的文字中,体会到病痛的煎熬,做新闻人的辛酸,经历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98抗洪、美伊战争、非典、汶川地震、08年奥运会、10年亚运会等重大事件的直播报道,经历了各种大大小小的采访节目。他还为“东方之子”专栏采访了启功、季羡林、杨振宁等一大批科学、文艺、体育界的精英人物。在恐惧中体会快乐,在骄傲与彷徨中体会人生的真谛。
对于痛苦与快乐,白岩松引用了这样一句话来表达他的思想,“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5%,最痛苦的事情5%,剩下的90%就是平淡。但是这5%的幸福又使人们忍受了5%的痛苦接受了90%的平淡”。作者的这段精彩点评,告诉我们:我们的眼光不能总停在眼前,暂时的低潮也许正是辉煌的开始,关键是你能否在低潮时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逆境,我们或许会走出泥沼,或许会深陷泥泞,但奋斗是必须追求的过程,希望将是生存下去的唯一动力。
《痛并快乐着》一书追忆往事长达十年之久,正是作者人生最辉煌岁月烙下的印记。它在凝重与深思中蔓延,在回顾与展望中铺陈,在痛苦与快乐中流淌。正如作者最后的结束语,“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生命这样可好,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或许我们都只有一个选择: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并相信自己的努力。
从谈自己的人生到谈社会谈国家,白岩松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经历给我们阐明了许多道理。人生确实就是这样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国家也是。最后,想以书中的一句话结尾并勉励自己:
“太阳在明天会照常升起,而今天并不是世界末日”。
关于哲理精彩文章3:别选择性失忆
对于爱和恨的取向,我们一向泾渭分明。爱就爱它个天荒地老,恨就恨它个永世不得翻身。恐怕正因为有这样的认知定势后,很多变异了的历史和扭曲了的人物就再也难得匡正与修复。如此,我们也就自觉或不自觉欠下了很多古人的一笔情债。
秦始皇是暴君。这是一种主流的认知定势。这可能没错,但我们要是严肃地剖析和追问历史,就又发现秦始皇多少有些憋屈。他第一次整合了中国、统一了度量衡及货币,这些旷世之功,我们姑且不论,就说几件“染暴”之事,那也未必就是他一个人的罪错。先说“焚书坑儒”。
下圣旨的是他嬴政,可怂恿的却是李斯。李斯是大文化人,仅凭一纸《谏逐客书》,便坐上了丞相宝座,这就证明他嬴政还是倚重文人的。问题是文人李斯缺德,自己借“文化”捞到了大位,却又害怕有人借他的成功经验鹊占鸠巢,拿走了已属于他东西。如此,才酿成了一场文化灾难。不过,稍微值得庆幸的是,他嬴政还是一个明白人,烧了儒家的书,却留下了其他学派的书,包括医药、农林之类的经典。由此看来,“焚书坑儒”是暴行不错,而制造暴行的始作俑者当属文人李斯。遗憾的是,两千多年了,他嬴政一直承受着罪魁祸首的骂名。再说修筑长城。
白骨堆积,天怒民怨是真。“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通过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传唱了两千多年,其实也是控诉了他嬴政两千多年,可是不修长城能挡得住外敌的铁蹄入侵吗?不修长城能够为后人留下一种民族的骄傲吗?遥想那年月,他嬴政的强征暴敛客观上确实罪莫大焉,但他主观之意愿未必就罪不可恕或罪当必诛!
秦始皇活着时是站着挨箭,死后是躺着中枪,这是他的不幸。但幸运者也大有人在。譬如楚霸王项羽。他一生中最大的幸运不是活着时风光无限,而是死后被司马迁把他写进了专录帝王的《本纪》里。这原本不该属于他那块田地,但司马迁却热情洋溢地给了他。如此,他就成了后人心目中前无古人的英雄,备受一代代人的顶礼膜拜。不错,他项羽冲着嬴政大吼一声“彼可以取而代也”之后,披甲持戟,纵横南北,只用短短的三年时间,就让貌似坚不可摧的大秦帝国分崩离析了。只是英雄不只是威武,还在于仁德,两者兼备,英雄之态才算完美,才能不辜负众人的推崇与跪拜。
项羽有威武之尊,却难得有仁义之德。纵观他的一生,他充当的不过是一台杀人机器。他杀了多少不该杀的人,可能是无法统计出的一个数字。譬如他和叔父项梁举义之初,居然杀了先收留他、后又邀他一同反秦的会稽郡守殷通,这还不算痛快淋漓,接着又杀了一百多名无辜的官吏。
他大开杀戒,不过就是想镇邪立威,可是,如此这般,即使立了威,也不过是淫威。又譬如,他攻克襄城之后,因迁怒守将不肯投降,就令部队屠城,是军是民,一律不分,全部活埋。哀号之声,不绝于耳。
再譬如,秦将章邯与楚国签订和约之后,他疑虑二十万秦兵心怀不满,竟将他们一个不留地坑杀在新安城南。二十万具尸骸,堆起来就是一座大山,他项羽竟没有动一点恻隐之心!假如如此杀戮还不能佐证他项羽的“英勇无畏”,那就再看看他进入咸阳城的表演。杀死了秦降王子婴,掳走了宫廷里的女人,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刀屠了满城平民。
咸阳城本是刘邦攻克后拱手让给他项羽的。刘邦没有好名声,可刘邦却没有动那里的一草一木。他项羽在咸阳城如此“威风”一番后,大概觉得还不过瘾,竟又令人火烧阿房宫。大火连绵三月,不但宫廷化为乌有,那些当年没有被秦始皇“焚书”焚掉的各类经典书目也从此灰飞烟灭!
据说有一个胆大的人对他项羽提出了异议,他就干脆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扔进锅里煮了!问题是,既然是杀人机器,当然不会停止轰鸣,他项羽荡平大秦、摆平各路诸侯之后,就把刀刃对准了楚怀王。当年他项羽起事,为凝聚民心,就拥立老楚王之孙为天下共主,称之怀王,天下平定后,怀王自然变成了他项羽称王的一个障碍。是障碍就得铲平,一声必杀令之后,他的部属们就把楚怀王截杀于大江之中了。呜呼!当年秦始皇一心想赶尽杀绝楚王后人,没有做到,不料死后不久,项羽帮他做到了!如果秦始皇地下有知,是不是该呼一声项羽伟哉!
遗憾的是,如此项羽,竟被后人当做英雄传颂了两千多年,而嬴政却被后人当做暴君也唾骂了两千多年!
世上难得有绝对公正,但一定有一把基本的价值衡量标尺。如果我们出现选择性记忆,或者出现选择性失忆,这把标尺就会迷失。因为选择性记忆会让崇拜乱象化,而选择性失忆,则会让污损极端化。
一个血性的民族,一定是崇尚英雄的民族,但当崇尚中出现了乱象,那就会集体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