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工作的励志文章
想要员工积极投身于工作,公司的激励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用分享励志文章的方式来鼓励员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下面学校啦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公司工作的励志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公司工作的励志文章:没有自制力,有什么资格谈努力?
文/安乔
「01」
在周鱼的微博上看到他的一段话“你可以追剧追一晚,只要你可以按时交上论文。你可以有丰富的夜生活,只要第二天你还能精神饱满的做好本职工作。放纵究竟是不是错,取决于你能不能为你的放纵负责。还是那句话,没有自制力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简直一语戳中,微博底下留言的人,无一不在哀嚎:膝盖中箭。
自制力并不是什么新鲜词,说白了就是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动和情绪,集中注意力去达成自己原本的目标,而不受其他事情的干扰。
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是太难了。
对大多数人来说,论文通常都是在deadline来临时,才匆匆忙忙拼凑完成的,而在这之前,是逍遥地看剧打游戏,约会逛街;工作也是,今天做不完那就明天再做咯,反正工作永远也做不完,但聊天八卦要跟上、剁手购物不能错过秒杀,就连无效的朋友聚餐打着“社交”的旗号也不能不去……
每天冲击我们的信息太多,要做的事情也太多,我们的时间也被分割成碎片,然后被鸡零狗碎所侵占,自制力一点一点丧失。
我们每天好像做了很多事,但为什么最后又好像什么都没做?每天好像忙得团团转,焦头烂额,但为什么最后还是顾此失彼?我们立下一堆目标和计划,最后一个也没完成,我们急吼吼地说要多么努力,我们甚至还曾以为自己很努力,原来不过就是看上去很努力而已,最后的结果是,想要做的事,和本应该完成的事,都没有完成。
丧失自制力的后果是让我们对自己愤怒和质疑:我们有什么资格谈努力?
「02」
我一个朋友,她的出版资格考试报了三回,可一次也没去,是的,她连考场都没进。
最后她生生从考初级熬到了可以考中级资格(毕业五年可以直接考中级),她无所谓地说:“哎呀,大不了我直接考中级不就得了。”
其实在我看来,她这话无异于自欺欺人,没有个三五年,她中级一样考不下来。
还记得我们一起报名考初级的情景。
她特别豪言壮语地立下学习目标,用多长时间复习《着作权法》,用多长时间学习出版实操知识点……时间规划得特别详细,如实按照这个计划来,备考的时间完全充足,甚至还可以在一轮复习完了后,再进行重点知识二轮复习。
但我们相约一起复习的第一个周末她就缺席了。原因是,她们公司不久后要组织去某着名山庄泡温泉,开季度总结会,她想买一套新的泳衣,顺便去商场逛街,趁着打折买买换季的新衣服。
她打电话邀我作陪,“乔乔,这个礼拜你陪我逛街,下个礼拜我们再开始学习好不好?”
我回她一个微信:“你这个行为就像口口声声喊着要减肥,却大吃大喝一顿,还美其名曰‘没有吃饱怎么有力气减肥呢’?”
让我意外,其实也意料之中的是,第二个周末,第三个周末,她总是有事,最后我只好独自一个人把最初定下的学习计划执行下去。
起初,她还有些负罪感,但次数多了也就轻易地,自我放纵了。
时间好像还有很多,所以眼前的诱惑,相比很久以后的考试来说,总是更有吸引力一些,也更重要一些。甚至,还会偶尔劝诫自己“人生苦短,不如快活”。
到最后,临到考前一个月,她才开始急了,临时抱佛脚各种狂背,可是那些法律条款和实操的内容,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背下来的。压力太大,她一焦虑,效率低下,就又没有学习的动力了。最后索性连考场也没去。
是的,自制力差的人,永远都有最后一道护身符:大不了重头再来咯。
第二年,她一个人报考,考前依旧信誓旦旦:“去年没完成的计划,今年誓死也要完成。”
然而,第二年依旧,乃至第三年。
没有自制力的人,往往容易拖延症爆发,总是觉得时间还有,偶尔开个小差做点别的并不影响大局,直到deadline逼近时才乱了阵脚,才意识到自己过高地估计了自己hold住场面的能力。
其实我们没有完成的那些事,并不如我们放弃的那么轻松,它们在我们看来其实很重要,没写完的论文,没做完的工作,没有看完的书,没有认真听的报告,没有背的单词,而我们在开小差的时候,也并不是心无旁骛地快乐,心好像被悬着,我们真的有负罪感,没法好好地玩耍。
「03」
真正地有自制力,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学生时期,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学霸,他好像从来不用做作业,上课也不是埋头苦做笔记,下了课更不会呆在座位上,他们可以跟学渣一起聊热门的电视剧,讨论流行的八卦,他们……好像真的没有认真地学习,但我们永远不知道的是:他们在家专注地写作业和复习,一个小时的学习效率顶别人两三个小时。自制力强,所以效率高;自制力强,所以学得快,玩儿得也嗨。
毕业后,职场上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同事,他们好像上班也跟你一起聊天八卦,也偶尔偷偷淘宝刷微博,做PPT的时候也一样抱怨,赶不出方案时也一样抓狂,可是,和你不同的是,在最后他们好像总是被上天眷顾了一样,ppt做得比你好看,方案创意比你厉害,销售单子拿的比你多……你气不过,暗自嘟囔“他凭什么?”
是啊,你刷微博是在看娱乐八卦和搞笑图片,别人是在找创意灵感;你抱怨这不行那不行的时候是在发脾气,别人却是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你跟别人闲聊是真的在撩骚,而别人是通过聊天找到对方的销售需求……
自制力强的人,永远分得清楚主次,拎得清什么是本职,什么是玩乐。Deadline在没有自制力的人那里,是压力;在有自制力的人那里,是动力。这就是本质的区别。
「04」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
家里书架上都摆满了你想看的书,可是一两个月前,你兴冲冲翻开的那本,现在还是停留在最初的几页;
你下载了背英语单词的App扇贝,你原本是踌躇满志地制订了背考研单词的计划,一天背100个单词,几十天就搞定,可是单词你背了又忘,忘了又背,中间断了N天。
你办了健身卡说是要去学游泳,可是别人的健身卡都要续费了,你的健身卡套餐却是在不用就要过期了……
为什么开始的开始,我们本来是兴冲冲要去做的事,到后来总是不了了之地烂尾?
或许,我们缺乏自制力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实你内心深处,就是不在意,不那么想做,所以才会动力缺缺,一直拖延,一旦有什么别的事情干扰,你的专注力就无法维持。
而什么是努力?吃喝玩乐睡,用不着努力,这些事是本能,是消遣。
称得上努力的事,都是反本能反人性的:为了完成一个课题,你会起早贪黑;为了做那份你最想做的工作,上下班路上四五个小时你也无所谓;为了看完你想看的书,你会放弃参加无效的社交聚会……
亦舒曾说过,爱得不够,才借口多多。简直真理,套用过来,你不想做一件事,才会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理由。
所以,当我们在谈努力的时候,请扪心自问一下,你到底有多想做那件事?到底有多想成功?为了做成那件事,你到底能做到怎样的付出和拼命?
因为没有自制力的人是没有资格谈努力的。
—THE END—
公司工作的励志文章:就算打千万次退堂鼓,也要勇敢往前走
文/汤小小
最近收到最多的问题,是这样的:
我想去考会计,可是心里很害怕,害怕自己考不好。想了很久了,始终也下不了决心,怎么办啊?
我要去面试了,可是心里好担心好害怕,都恨不得世界末日算了,我是不是很懦弱很没用?我这样的人是不是什么都做不好?
我想做很多事情,可我总是害怕,总不敢迈出脚步,很多事情想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又不了了之。我是不是很没出息?
……
看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是感同身受的,因为我也有过无数个这样的时刻。
记得第一次做培训,是应一位朋友的邀请。在这之前,我没有做过任何培训,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培训,但因为对方是一个相交多年值得信任的朋友,我自己当时也想涉足这一块,于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然后一边准备一边各种担心,我怕自己讲不好会冷场,我怕会应付不了学员的提问,我怕会有各种突发状况。
退堂鼓在心里打得很响:算了吧,还是好好写稿,别出去丢人现眼了,我本来就不擅长这种事情;算了吧,这事儿好牵扯精力,而且也拿不到多少钱;算了吧,万一我讲不好,让人笑话也让朋友难做,简直是毁了一世英名;算了吧……
想归想,但是我知道,这件事非常有必要去做,所以就算很怕,就算很担心,最后,我还是在约定的时间坐到了电脑前。
其实那是一种很简单的培训,整个过程都是用文字来互动的。但是在打下第一行字的时候,我的手指是僵硬的,我的心跳是加速的,我的双腿是颤抖的。但这个过程也不过持续了几分钟,很快,我便渐入佳境。那天的培训做得很成功,我不但完整地把课讲了下来,在问答部分,也没有让学员失望。
很自然地,后来我接到越来越多的讲课邀请。我在很多群里讲过课,培训过特别多的学员,从最初的紧张不安害怕到后来的完全放松,把培训当成了一种享受,觉得就是在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天儿,没有任何压力,没有任何负担,聊得特别开心。
很多人对我说,我特别喜欢你的课,很实用很接地气,你是我的榜样。可是她们不知道,她们的榜样,第一次做培训的时候怂到什么程度。她们不知道,只差一点点,我就与她们擦肩而过。
我第一次做语音分享的时候,其实也很紧张。我声音不好听,普通话也不标准,我习惯了在文字里快意江湖,让我用语音,我真的好排斥。所以第一次接到线上分享的邀请时,我很紧张,退堂鼓的鼓点密密麻麻,在心里打了千万遍,最后还是打出一行字给对方:可以的。
虽然害怕虽然紧张,但是我知道,我不能够退缩,我不能够把自己的阵地越缩越小,我需要去尝试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普通话不标准没关系,我好好练;声音不好听没关系,大不了就是不能给形象加分嘛,我努力讲得好一点,说不定还能弥补一点。
于是,接下了那个邀约之后,我就开始练普通话,练发音,让好朋友给我提意见,向学播音的朋友请教。
就在这个过程中,我心里还是在不停地打退堂鼓:算了吧,我声音这么难听,万一见光死怎么办?算了吧,现在分享的人那么多,我干嘛去凑这个热闹?算了吧,万一我在问答部分磕磕绊绊,多难为情啊。算了吧……
但是都答应了,就算打退堂鼓,也不能真的退。于是我在约定的时间里,再次坐到了电脑前,拿起了手机,打开了语音。虽然换了一种形式,发现也没什么大不了,一切还是都能应付自如。
什么事情有了第一次,后面就会变得很顺利很平坦。现在无论我做分享还是在群里讲课,都习惯了用语音,虽然声音依然不好听,普通话依然不怎么标准,但至少大家听得懂,至少讲的东西是有用的。
如果第一次打退堂鼓的时候我就真的退了下来,那么现在我的简介里不会有培训讲师这一项,我会错过很多精彩,错过很多成长的机会。
包括第一次到北京参加笔会,第一次参加聚会,我都会在心里打无数次退堂鼓。害怕一个人出门不安全,害怕自己应付不了人多的场面,害怕自己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我甚至给这种害怕和担忧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认为自己有社交恐惧症。
但是我知道,有些东西我迟早要去面对,我不可能真的一辈子宅在家里。于是,虽然很害怕虽然很担忧虽然打无数次退堂鼓,最后我还是果断地买票,收拾行李,独自上路。甚至,为了不给自己反悔的机会,我会第一时间把自己的行程告诉主办方。
真的走出去以后,会发现,其实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害怕。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自己心中的各种担忧给吓住了。
上次有位读者给我留言,说她要去面试,特别害怕,特别担心,特别紧张,特别不想去。我给了她一些鼓励,她说,其实我知道,我必须去,只不过想倾诉一下,这样心里会好受一些。
几天后她再次给我留言,说面试已经通过了,她居然击败了那些研究生,成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职位。她说以后会更加自信,再也不害怕了。
我觉得这个读者好励志。我们都是普通人,遇到事情时,会害怕会担心会紧张,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是要记住,无论打多少次退堂鼓,都不要真的退下来。
如果你确定了那件事情是对你有益的,你确定那件事情是你想做的,那么,就带着担心,带着害怕,勇敢地往前走吧。我们必须趟过那条习惯自我否定的河,才能到达彼岸,才能成长,才会有收获,才会变得更成熟更优秀。
公司工作的励志文章:没有一个真正的高手,是突然NB起来的
1
由于互联网的深度传播,我们不仅知道了历史上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原来是真的如此NB,也发现了即便是在当代人中间,也有不少人牛到了令我们仰望都看不到的高度。
突然发现,牛人越来越多。而且不断冒出来一些NB的人,都让我们感觉到从精神到智力上的被碾压!
当然,也有一些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牛人,在微博微信和各类社会化媒体上被我们发现真想:这些人原来不过如此。之前我们认为声名赫赫的人,当真正了解后可能感觉不过尔尔;甚至之前被包装很好的人现在却被揭露的体无完肤,让人生出“哦,原来是个渣!”的感叹!
互联网让骗子被发现的几率极大提高,也让真正NB的人被了解、认可的渠道增加很多。
2
这次不说那些骗子,说说真正NB的人。
相信在屠呦呦获若贝尔奖之前,真正知道屠并了解她的贡献的人寥寥无几。这可以归于科学或者她研究的领域与大家较远。文学应该算大众的艺术,但莫言在获若贝尔文学奖之前,也是大部分人不知道、不了解甚而没听说过!
除了这样的牛人,在各个领域都有类似的人物。由于某个机缘,这些人被人熟知,普通人的感觉是这个人怎么“突然”就横空出世,一出来就很牛B的样子。
真正突然横空出世的牛B人物,八成是骗子。你看看那些机场的经济学家和培训大师们,他们大都是横空出世的,但这些人的背景和经历大都语焉不详。
而如果你深入了解一下,那些真正称得上牛的人物,真正在一个领域有所成就的专家和大师们,没有一个是突然开始NB起来的!
只不过他们被普通人认识之前的事情,你不晓得而已。
3
看过《西游记》的小孩基本上都想成为孙悟空,尤其是大闹天宫的时候,上天入地好不痛快,让各路神仙都一筹莫展。但孙悟空怎么这么厉害呢?只有一集里面提到了师傅上课时翘头三下,聪明的孙悟空半夜去找老师就教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这当然是艺术的表达。
你要是看《西游记》原文就发现,孙悟空其实也有一段不短的学艺过程。“猴王参访仙道,无缘得遇。在南瞻部洲,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余。”,从东胜神州的花果山水帘洞,到南瞻部洲,花了八九年的时间,又漂流了西洋大海才到了西牛贺洲,遇见贵人樵夫,经樵夫指路,才拜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须菩提祖师为师。在师须菩提祖师哪里,刚开始他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学徒,跟着师兄弟们参禅打坐外加上课下课,这个过程有七八年。只到有一天因在课堂不遵守纪律,被老师问到想学什么,才说出自己的志向,被秘密教授筋斗云和七十二般变化,到他最后被赶出师门,又是三年,合计起来大约十一二年的时间。
从现在观点来看,孙悟空的天赋远超常人,即便这样好的基础,也得从学徒工干起,历经超过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4
在任何领域,如果想要有所成就,都需要超越极限的学习,都需要孜孜矻矻的探索,都需要殚精竭虑的思考,都需要无数次失败和成功的实践,没有人可以超越学习、实践和思考成为一个真正的高手。只不过我们只看到了高手的结果,而这个过程不被人所见而已。
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人们需要学习的范围是确定的,内容有教科书和参考资料,也有明确的教师,教育机构也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但学校是培养不出专家的,无论任何层级的教育都是仅仅提供了入门的、基础的知识和训练,所以你不能说博士就是专家,最多是他们离专家更近一些。
从学校出来后,学习范围没有人告诉你、内容也没有人替你明确、教师没有,当然更没有培养的目标。这个时候去确定这些内容的职责落到你自己的头上,可悲的是有的人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该干什么、如何去干。
幸运的人们,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或者使命后,全神贯注的去储备自己的能力、通过实践锻炼自己的技能和思维,经过多年的积累终于在自己的领域内占到了高峰。这个能量储备的过程,类似于传统时代的学徒工:任何一个牛B的人,都有一个学徒工的阶段。你追求的目标越高,这个阶段的苦难越大过程越长,但没有人能摆脱这样的阶段。
那些没有经历这个阶段而“突然”牛B的人(更多的是炒作或者包装)就是骗子,那些有了这个阶段而又被大众熟知的人就是我们看到的各个领域的大师和专家。
5
在学徒阶段,需要大量的学习,也需要更多的实践。但我们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都太低太低了!
六神磊磊考证的鲁迅“平均每月要用25块八角钱买书,至少相当于我们现在人民币2500元。而他一个月的收入里八分之一都用来买书了。”而这些书都是什么样的书呢?
“有《全唐诗话》八册,《水经注汇校》十六册,《寒山诗集》一册,《樊南文集补编》四册,《功顺堂丛书》二十四册,另外还有贯休画十六应真象石刻十六枚。
他还从兄弟那里搞书。这个月,他搞到了《卢那画传》一册,《有形美术要义》,《茶店闲话》,还有日语的《小供画册》等等。
这还不包括他只看不买的书。比如正月18号,他还跑到琉璃厂去蹭书看,看到一套从清朝学部偷出来的书,每卷要五十金,觉得太贵了,鲁迅爷爷很鸡贼,“看毕还之”。”
看到鲁迅读书的节奏,让有才的六神都产出了幻灭感“1913年他32岁,和我今年一样。32岁时候,我的学问固然远远不如他,但更可怕的是,翻翻他的书账,我就知道自己越往后学问会越不如他。本已很渺小的自己将越来越渺小。”
6
再看看王小波!
有人认为王小波去世后就突然红了,在知乎上甚至有一个帖子是在讨论王小波的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的。但王小波是突然红的吗?之前王的兴趣很广,但当他的兴趣聚焦到文学上时,他也并非依赖天赋上来就写出锦绣文章,也并非突然某天就牛B起来的。
王小波写过一篇文章叫《我的师承》,里面写到“现在我明白,后一位先生准是东北人,他的译诗带有二人转的调子,和查先生的译诗相比,高下立判。那一年我十五岁,就懂得了什么样的文字才能叫做好。”
“到了将近四十岁时,我读到了王道乾先生译的《情人》,又知道了小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文字境界。道乾先生曾是诗人,后来做了翻译家,文字功夫炉火纯青。他一生坎坷,晚年的译笔沉痛之极。请听听《情人》开头的一段”
可悲的是,我也将近四十岁,也看过《情人》,但却没看出“文字功夫炉火纯青”,我们连什么是好什么事坏都分不出来!
还有好事者总结了王小波提到的他阅读过的外国文学的书籍,卡尔维诺《未来千年备忘录》、《我们的祖先》、《看不见的城市》、缪塞《提香的儿子》、君特·格拉斯《铁皮鼓》等等数百本,而且不是为装B的人那样仅仅“读过书名”,而是每一本他都边看边思考,既看表达上的巧妙,也研究构思上的得失,有借鉴也有批判。
7
写出《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兄弟》等作品的知名作者余华原来是一名牙医,20世纪80年代的牙医没有现在的牙医这么多金,他就想找一份舒服的工作,于是就到文化馆去写小说。
“一开始时,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根本不知道如何写,所以就先从短篇小说学习,那个过程很艰难。”
这样基础的余华能成为知名作家,当然离不开他那个时代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年代,许多文学杂志的版面填不满,所以他有机会发表自己的小说。但也离不开他的努力:
“坐在书桌前,我脑子里什么内容都没有,但一直逼着自己往下写。我发现写作会让一个人变得自信,我第一部作品写得很差,但有几句话写得很好。第二部好像开始有故事了,然后再写第三部,就发表了。”
他认为要成为作家“要让你的屁股和椅子建立起深刻的友谊来,要坚持坐下来。”这句话其实类似于今天大家常说的:妓女不能等有了性欲才接客,作家不能等有了灵感才写作。
用对话推动情节,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等都是一名小说作家的基本功,但余华却发现自己不会这些基本的技能,怎么办?为了练习这些技能,他也是很拼的:
看了威廉·福克纳一篇小说,故事是一个穷人把富人杀了,作家用了近一页纸去描写他刚杀完人后,他的女儿如何看他。作家用杀人者的眼睛去看,把杀人者的心态表现得非常到位。
我后来又翻出了《罪与罚》,重读了小说中的人物拉斯科尔尼科夫把老太太杀死后那种惊恐的状态。文中没有一句心理描写,全是他惊恐不安的动作。刚躺下突然跳起来,感觉袖口有血迹。没有,又躺下,又跳起来……
8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卡尼格尔(R.Kanigel)1991年写过一本《知无涯者:拉马努金传》,记录的是被誉为“印度之子”的数学天才拉马努金(SrinivasaRamanujan)。这位出生于1887年的数学天才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全靠自学成才,家乡是穷乡僻壤,而且他出身的家庭穷的叮当响。
这位从未接受过正规数学训练的人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数学天才,具有惊人的数学直觉,在他短短的一生中(32岁)却独立发现了几千个数学公式和命题。近些年还有专家认为,他临终前发现的一个函数可以被用来解释宇宙黑洞的部分奥秘。但令人吃惊的是,当他首次提出这种函数时,人们还不知道黑洞是什么。
在印度,他和圣雄甘地(M.Gandhi)、诗人泰戈尔(R.Tagore)等人一道,称作“印度之子”。在1962年拉马努金诞辰75周年之际,印度发行了一套纪念他的邮票。1975年印度成立了“拉马努金学会”,1986年开始出版会刊。到1987年即拉马努金诞辰100周年之际,印度已拍摄了3部有关他生平的电影。2000年,《时代》周刊选出了100位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其中就有拉马努金,并称赞他是一千年来印度最伟大的数学家。
但这样的天才是不是就生下来就这么牛B?有一天一个老朋友遇到他,就对他说:“人们称赞你有数学的天才!”拉马努金听了笑道:“天才?你看看我的臂肘吧!”他的臂肘的皮肤显得又黑又厚。他解释他日夜在石板上计算,用破布来擦掉石板上的字太花时间了,他每几分钟就用肘直接擦石板的字。朋友问他既然要作这么多计算为什么不用纸来写。拉马努金说他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钱去买纸来算题呢!
被誉为数学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要求获奖者必须是40岁以下的青年才俊,但研究者发现一个趋势:近些年大部分获奖者都快40岁了。
为啥?
原因无他,即便是数学领域的天才们,要想真正的做出创新性的成果,面对数学这种很长历史积淀的学科,前人积累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即便是天才,要达到他的细分领域的前沿的话,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吸收都需要很长时间,他们也要一个较长的积蓄能量的过程。
9
无论多高的学历,当你从学校走到实践中的时候,都有一个重新开始的过程。学校更多是单纯的获取知识,而实践则是将知识与现实的需求和问题结合起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原来学的知识其实不包括场景的知识,即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知识的知识,你也会发现你还欠缺许多领域的在实践中需要的知识内容。换句话说,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学徒期,要有一个积蓄能量的过程。这个时间长短不一,但谁都无法超越,譬如孙悟空就花费了十一二年的时间。
没有人能超越这个过程,你需要静下心来去基于需求、实践和问题进行大量的学习和练习,从理论的知识到实践的知识是再一次的飞跃,你需要经过数年时间(一万小时理论说是十年,实践中可能要远远长于这个时间)的实践、积累、观察、思考,这个过程中亦需要真正的高手指点,还有就是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的机会历练,才能真正将一个领域做到得心应手!
但我们许多人太着急了,可能刚刚入门就认为自己已然是高手的感觉。这也符合心理学里面说的,高级新手最容易自满,因为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前面有多长的路要走,而后面却已经走了很多。
十
大部分人都希望有所成就,而且希望有大的成就,都羡慕那些牛B的人,希望自己在某一天能够突然牛N起来。但这个世界上哪有突然牛B的事情啊?
只想要结果而不愿意承受过程:希望在看美剧、见同学、泡咖啡馆和吹牛的同时,就能积蓄大量的能量,这基本上不可能。同样是星期六,你可以读书,也可以聚会扯淡,到周一的时候也没有人能开出这两者的区别,你的老板也不会为你读的哪些书给你涨工资。甚至没有人知道你读过哪些书,但长期来看,你的付出和努力的回报惊人。
在“如何成为专家”的讲座中我分享了一个“遍历”的图片,就是建议将你领域的内容全部看一遍,这个遍历包括了时间维度上该领域的过去和将来发生的事情,还包括本领域内的基础理论、案例、各种代表性专家及他们的观点,也包括了相关领域的情况。要真正能做到遍历,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夫,根本是不可能的。
有因才有果,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回报前一定有付出。在你积蓄能量的时候,在你的学徒期内,静下心来,将一个点一个点的事情搞清楚,将需要的技能练到不需思考游刃有余。这个根系越发达,你将来的高度越高。
在外人眼里,某一天你也会“突然”牛B起来!
看了“公司工作的励志文章”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