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校园的文章精选
学校里有许许多多让人感动的人,有许许多多让我们感动的事,它们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真实的发生在这个世界上。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感动校园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感动校园的文章1
每个人都有被感动过,而我也不例外。有些感动是细小的,有些是伟大的,每一种感动都是真心的,即使是一种小小的关爱与关怀,只要把爱撒给生活周围的人,就能使人从内心里感动。
记得有一次,在校园组织全校大课间的时候,我们全都匆匆忙忙地从教学楼走下来,其中有位同学走的太快而脚扭到受伤了,我们班的班长郑聚荧,立刻跑下来,扶着那位受伤的同学去校医室,并自己陪着他,而不出去玩。直到那位同学的脚好点为止。这令那位同学十分感动。还有一次,在操场上,我们班在跳绳,可有许多同学因不会跳,而垂头丧气,没有积极性。班长主动耐心地教会他们,指点他们。让他们都能一起参加活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才符合我们学校的口号:高我品德,壮我体魄,灵我智慧,燃我激情,强我技能。我们的班长就是这么有集体感。这让我们全班都为之感动。郑聚荧,就是我们班的典范,我们班以她为荣。是她,让我们班一步步走向全校第一的位置。
郑聚荧的帮助是温暖的,帮助是照亮悲伤的灯,是可以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动。班长的为人处事、高尚品德让我们感动。
关于感动校园的文章2:感动校园中的美!!!
昨夜微雨。
清晨,看到车身上的斑斑污迹,楼前楼后赫然簇拥着一团团的花儿,淡淡的粉色,均匀的花瓣,毫无瑕疵,鲜活的生命竟然有这般奇妙的力量。
上完第一节课,走出三号教学楼外,竟然发现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没有带雨具的我,和同样没有带雨具的一位学生,一边走着一边聊着。我和这位学生刚分手,正准备接着去一号教学楼上课,旁边传过来一个纤细的声音——
——“老师,这有雨伞。”
——“哦,谢谢!”我看着这个女孩子,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她是我哪届的学生了。“你是学什么专业的?”
——“细胞微生物。我正准备去北校上课。”
——“哦,本科生还是研究生?”
——“研一”
就这样,一路聊着,在一把小花伞下......
真的很美啊!一个陌生的学生,一个陌生的老师,我真的有点感谢这场雨,让我发现,校园中如此的美!
那天晚上上完课,一个戴眼镜的小女孩急匆匆地跑到我面前,很认真的对我说:“老师,我想和您说一句谢谢。谢谢您今天给我们讲这些知识,真的谢谢您!”我竟然一时语塞,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身为一名教师,做了自己分内的事情,却得到如此的“谢谢”,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身为教师近两年,感动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然而,在这个初春的校园,仍然因为一些美丽而感动着我。
关于感动校园的文章3:带着葱花味走进老师办公室
赵恩彪来自河南濮阳农村,家中开个小店维持生计。2002年,他考入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后不久,家庭遭遇一系列变故:小店的生意因一场意外一落千丈;母亲患脑瘤要做开颅手术;父亲拉了一车子麦子去卖,在过桥时不慎翻车;辛苦劳作的爷爷病逝……“再难,也要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不给家里人添忧。”小赵咬咬牙。
以后每个假期,当别的同学享受放假的闲适时,小赵便开始了艰辛的打工生活。
大一暑假,他在学校附近找到一份早点摊的活儿。他住在五、六平方米的简易棚里,每天清晨4点多起床,和面、烙油饼、卖稀饭,8点多收摊。同时,他还兼着一份学校值班门卫的工作。
打工间歇,小赵就来到老师办公室,帮着老师和高年级同学做建筑模型,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当他在早点摊收摊后赶到学校时,有同学会打趣地问:“阿彪,你身上怎么一股葱花味?”
和工友们一起憧憬未来生活
打工生活,有着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大二暑假,赵恩彪经人介绍,来到郑州一家饲料厂打工,那里的收入比较高些。最累的是扛大包,70公斤重的原料包扛在65公斤重的身躯上,摇摇晃晃,步履艰难。第二天起床,发现手指都不能弯曲了。那次,他干了一个半月,挣了750元。
大三暑假,赵恩彪出现在建筑工地上,和泥、铺砖、砌下水道;住在挤着二、三十人的工地大帐篷里,睡在木板、砖头搭的床铺上。大学生来做农民工,工友们都觉得新鲜。没几天,小赵就和他们“打成一片”,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聊聊家里的情况,憧憬未来生活。不少工友还拿小赵做榜样,教育自家的孩子。
尽管生活中有那么多艰辛,但赵恩彪从不抱怨,仍然对生活充满期待,并尽力帮助身边的人。大学期间,因为名额不够,身为班长的他把享受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的机会让给了同学;寒假里,他找到一份刷车的零活儿,挣了45元,后来送给了同村的一个穷苦老汉;初中同学母亲病重,他寄去200元……在学校里,他刻苦学习,经常获奖学金。
贫困是人生的一所好学校
赵恩彪与上海“结缘”也有故事。他在河南大学读的专业是五年制,最后一年大家都要找实习单位了。小赵向往上海,希望到上海实习,同时准备报考上海交大研究生。
他在网上找到上海的一家建筑设计院,很想去那里实习,于是,他给这家设计院的负责人写了长长的一封信,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志向。这位负责人答应了小赵实习的要求,还热心地帮他解决了在上海的居住问题。小赵一年实习挣的钱基本都用于交还本科学费。
今年9月,到上海交大报到那天,赵恩彪身上只剩100元。学校为贫困生设立的“绿色通道”使他顺利入学,并申办了国家助学贷款。
曾被生活逼至死角,但赵恩彪坚强得挺直了腰杆。他很乐观:“贫困是人生的一所好学校。吃了许多苦,得到许多历练,也更懂得珍惜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