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校园的文章
生活中每分每秒都会发生事情,有令人高兴的事;有令人悲伤的事;有助人为乐的事;有团结奋斗的事。校园里也无时无刻的在发生着感动的故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感动校园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感动校园的文章1
每个人都有被感动过,而我也不例外。有些感动是细小的,有些是伟大的,每一种感动都是真心的,即使是一种小小的关爱与关怀,只要把爱撒给生活周围的人,就能使人从内心里感动。
记得有一次,在校园组织全校大课间的时候,我们全都匆匆忙忙地从教学楼走下来,其中有位同学走的太快而脚扭到受伤了,我们班的班长郑聚荧,立刻跑下来,扶着那位受伤的同学去校医室,并自己陪着他,而不出去玩。直到那位同学的脚好点为止。这令那位同学十分感动。还有一次,在操场上,我们班在跳绳,可有许多同学因不会跳,而垂头丧气,没有积极性。班长主动耐心地教会他们,指点他们。让他们都能一起参加活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才符合我们学校的口号:高我品德,壮我体魄,灵我智慧,燃我激情,强我技能。我们的班长就是这么有集体感。这让我们全班都为之感动。郑聚荧,就是我们班的典范,我们班以她为荣。是她,让我们班一步步走向全校第一的位置。
郑聚荧的帮助是温暖的,帮助是照亮悲伤的灯,是可以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动。班长的为人处事、高尚品德让我们感动。
关于感动校园的文章2
这里有香花甜草、绿树彩园、高矮楼房……
这就是我的校园,我将在这里生活三年的校园,在这巨大的校园里,有着小小的感动。
是谁弯下腰捡起了一片纸?又是谁扶起了倒地的自行车?还有谁主动在为鲜花浇水?在他们自己看来,也许这仅仅只是一种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动作,而在我们的眼里却是值得敬佩的行为。这是感动吗?
在操场上,有一群孩子,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踢足球,有的在打乒乓球,教室里有的学生在画画,有的在哼歌……中国实行应试教育,注重从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学习成绩的好坏是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尺,因此有人放弃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遗忘了自己的特长,为了成绩而学习。但是也有人确立了坚定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为之努力和拼搏,利用课余时间争分夺秒的开展自己的爱好。
有了理想应为之付出努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每个人每天甩手三百下,大家都感到很可笑,第二天每个人都说自己做到了;一周后,极个别人放弃了;几个月后,半数以上的人放弃了;一年之后,只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个人就是柏拉图,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我们要树立理想,制订计划,并脚踏实地的去做,坚持下来,永远不要忘记属于自己的梦想。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就试图改变自己,这不算感动吗?
学生的成功往往不是个人的努力,而是许多人背后的支持,这些人里就有老师。
每天来的最早的是老师,每天走的最晚的也是老师。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指导者,人生路上的引路人。老师默默无闻的、辛勤的工作却不求回报,老师把一切都给予我们,无私的奉献里有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我们这些小萝卜头未来的期望。在办公室里总能看到他们备课或批改作业的身影----笔尖在纸上快速的动着,仿佛一慢下来就跟不上主人的节奏。这难道不是感动吗?
在巨大的校园里有着琐碎的事情,在琐碎的事情里包含着小小的感动。
关于感动校园的文章3:带着葱花味走进老师办公室
赵恩彪来自河南濮阳农村,家中开个小店维持生计。2002年,他考入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后不久,家庭遭遇一系列变故:小店的生意因一场意外一落千丈;母亲患脑瘤要做开颅手术;父亲拉了一车子麦子去卖,在过桥时不慎翻车;辛苦劳作的爷爷病逝……“再难,也要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不给家里人添忧。”小赵咬咬牙。
以后每个假期,当别的同学享受放假的闲适时,小赵便开始了艰辛的打工生活。
大一暑假,他在学校附近找到一份早点摊的活儿。他住在五、六平方米的简易棚里,每天清晨4点多起床,和面、烙油饼、卖稀饭,8点多收摊。同时,他还兼着一份学校值班门卫的工作。
打工间歇,小赵就来到老师办公室,帮着老师和高年级同学做建筑模型,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当他在早点摊收摊后赶到学校时,有同学会打趣地问:“阿彪,你身上怎么一股葱花味?”
和工友们一起憧憬未来生活
打工生活,有着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大二暑假,赵恩彪经人介绍,来到郑州一家饲料厂打工,那里的收入比较高些。最累的是扛大包,70公斤重的原料包扛在65公斤重的身躯上,摇摇晃晃,步履艰难。第二天起床,发现手指都不能弯曲了。那次,他干了一个半月,挣了750元。
大三暑假,赵恩彪出现在建筑工地上,和泥、铺砖、砌下水道;住在挤着二、三十人的工地大帐篷里,睡在木板、砖头搭的床铺上。大学生来做农民工,工友们都觉得新鲜。没几天,小赵就和他们“打成一片”,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聊聊家里的情况,憧憬未来生活。不少工友还拿小赵做榜样,教育自家的孩子。
尽管生活中有那么多艰辛,但赵恩彪从不抱怨,仍然对生活充满期待,并尽力帮助身边的人。大学期间,因为名额不够,身为班长的他把享受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的机会让给了同学;寒假里,他找到一份刷车的零活儿,挣了45元,后来送给了同村的一个穷苦老汉;初中同学母亲病重,他寄去200元……在学校里,他刻苦学习,经常获奖学金。
贫困是人生的一所好学校
赵恩彪与上海“结缘”也有故事。他在河南大学读的专业是五年制,最后一年大家都要找实习单位了。小赵向往上海,希望到上海实习,同时准备报考上海交大研究生。
他在网上找到上海的一家建筑设计院,很想去那里实习,于是,他给这家设计院的负责人写了长长的一封信,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志向。这位负责人答应了小赵实习的要求,还热心地帮他解决了在上海的居住问题。小赵一年实习挣的钱基本都用于交还本科学费。
今年9月,到上海交大报到那天,赵恩彪身上只剩100元。学校为贫困生设立的“绿色通道”使他顺利入学,并申办了国家助学贷款。
曾被生活逼至死角,但赵恩彪坚强得挺直了腰杆。他很乐观:“贫困是人生的一所好学校。吃了许多苦,得到许多历练,也更懂得珍惜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