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音乐的抒情散文随笔:森林之夜
学习啦:《森林之夜》是班得瑞创作的一首曲子,本文写了作者在聆听这首曲子时的所思所感,欢迎阅读!
这几日,天大雪。
不能出门,只好宅在家里,委实憋屈。此时窗外,雪还在细细碎碎地飞着,更加重了我不宁的心绪,芜杂烦乱。正在无奈,忽然,一曲轻柔舒缓的音乐,从邻家飞出,飘进窗来。
静听着那音乐。
那是班得瑞的《森林之夜》。几年前,在蒙地打工时,用mp3带着耳机,曾反复听过。曲子一开始,便是小提琴独奏,栩栩如生地模拟出日落黄昏时,旷野微风,轻抚森林的声音。紧接着,便有众鸟和鸣。瞬间,小提琴的大弦高亢激越,随即小弦轻柔舒缓,紧迎上来。两弦掩映,相辅相成,圆柔缠绕,给人一种缠绵悱恻之感。缠绵得让你芜杂的心绪,不得舒展,欲脱不能;悱恻得让你高兴之际,立刻沉静;或忧伤的你,逐渐快慰。稍许,大弦高亢之声渐失,小弦依旧不紧不慢,随意流淌,偶有顿挫,便有鸟语。听的人,稍不在意,大弦遂蓦然一现,让你心生波澜。然后,依旧是小弦,伴着其它的器乐,舒舒缓缓中,如慕似怨。那跳动的音符,不知不觉中,在你的心头,笼上一层淡淡的忧伤,带你远离红尘,到一个没有浮躁喧嚣,静谧旷渺,纯净幽远的森林之中,让心灵淡然曼妙……
很喜欢,这样的音乐。
回顾在蒙地打工。那时候,我外债高筑。两个孩子,尽在蒙地读书,嗷嗷待哺。经济困难,以致于亲朋远离,音书全无,达到了流水不淌,借贷不动的地步。每当更深屋静,夜风扣门之时,想一想这些心酸与无奈,颇感红尘异常凉薄,我的内心便会油然而生一股难以抑制的悲伤和凄凉。躺在床上,情郁于中,困意全无。于是,在泪水中,我带上耳机,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细听这支《森林之夜》,以忧伤抚慰忧伤,心境便渐渐安宁明净,重新进入梦乡。
蒙地的南华门两侧多花,以红叶梨花居多。春二三月,花事最盛。暖阳初照,香味随风。那时节,走在冗长繁密的花树之下,心情愉悦,欢笑不知何时就蹦跳在脸上。这时候,想干什么呢?听音乐吧。于是,一曲《森林之夜》,又重临于心头。在淡淡忧伤的音乐声中,梨花如雨,纷纷飘谢。花雨中,我想起了黛玉葬花,她手持花锄,两眼含泪,口中呜咽:“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那声音,凄凉,哀惋,幽怨,常让人情不自禁,悄然悲怆,潸然泪下。于是,在婆娑的泪光中,遐思飞扬,我又想起了家,还有家中的妻子。当年,妻子未嫁之时,矜持内敛,貌美如花,喜读红楼,常以黛玉自喻。那年春天,花事繁盛之时,嫁到我家。本以为良辰春暖,燕剪桃花,从此后便可以吟诗结社,听雨煮茶,携手看斜阳,读书感物华。然而,那年月,我手执教鞭,收入菲薄,薪资拖欠数年,以至于岁月清寒。那时的她,心情沉郁。后来,家有变故,更是负债累累,我们都内心焦灼,时常能见她,卧榻之侧,辗转反侧,哀叹久绝。那凄恻哀惋之状,恰如黛玉,让人见之不忍,耿耿而多年不能释怀。
《森林之夜》,旋律舒缓,最能撩拨情感深处的那根心弦。节假日,从蒙地返家,看着沿途路边的白杨,不停地后退,风景不断变换,有时也会想起了我上海外滩落难,独自流浪的情景。然听着这首轻音乐,那舒缓的旋律,氤氲着淡淡的忧伤,让我似乎看到了蓝天白云在飘,清溪碧水在流,绿野紫陌,鸟雀欢歌,顿时心荡神怡,也就忘怀得失了。
自古文人易伤情。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文人。然而,每于饭后小坐,赌书泼茶,陷入伤情不快之际,常爱听《森林之夜》这样的轻音乐。它就像阳光一样,温暖明朗,沉郁的心,在这样温和的抚慰下,就会逐渐轻快起来。身处红尘,也不再清寒。
作者:李辞华
公众号:涡水文苑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