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随笔>

关于《红楼梦》的原创随笔:《红楼梦》里的宗教

凤婷分享

  学习啦:《红楼梦》这部巨著中有很多宗教的痕迹,无需细看你就能感知到那些宗教代言人的一举一动。

  标题:《红楼梦》里的宗教是一锅粥 ——儒释道和情教的对比

  好像每一部作品,尤其是伟大的作品,文字的表面或背面都有一种宗教含义。

  《红楼梦》作为最无与伦比的文学作品,书里也有很多宗教的痕迹。无需细看你就能感知到那些宗教代言人的一举一动。

  但达芬奇说《红楼梦》里的宗教是一锅粥,对于儒释道没有绝对的坚持,只有实用和不断的认识。

  一、大观园众生的命运

  曹公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却写着富家公子经历温柔乡后抛弃一切变成苦行僧的故事。他为什么这么做?为了找个圆满的立足点,他采用了儒家的因果报应。

  开篇就讲了个很美的神话故事:三生石旁,草胎木质的绛珠草受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因此内心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由于神瑛侍者要下凡历劫,所以绛珠草紧随其后变为黛玉以泪还恩。所以她泪尽之日就是故事完结之时。为了这两个人完成历劫,又配了许多人出现。

  第二个神话故事应该是那块被女娲补天剩下的废柴石头,它被癞头和尚变成美玉带到太虚幻境,又随着神瑛侍者出现在贾家。

  从神话进入现实,环境设定是儒家的“三纲五常”。女子三从四德,男子学则优而仕。人人都在这样的伦常中生活,偶尔拜拜自己心里的神。但被幻境仙子定为“古今第一淫人”的宝玉却衔玉而生,可谓横空出世。

  贾母眼里的宝贝,王夫人眼里的混世魔王,宝钗眼里的无事忙,黛玉眼里的伴,用他对女孩的爱演绎了一出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折子戏。

  那大观园本是一块花圃,每个女子都是一种独自开的花。但世人非要把世俗中的东西放进去,所以就有了花田错的故事。

  花田里犯了错,后果很严重。黛玉因为痴情不能像宝玉了悟,所以吐血身亡。宝钗因为守着功利所以最后听不懂宝玉所讲的的“赤子之心”,她最后寡居到老。

  惜春因为逃避女子嫁人的命运、担忧未来的日子、又要面子,所以用死相逼在自家的道观里代发出家。莫忘了她的判词是:惜春的判词是: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可怜秀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妙玉本是大家闺秀,却被迫带发修行,没有一个心甘情愿哪能真正入空门?

  二、《红楼梦》里长者的信仰

  那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贾正,看到孩子们制的谜语心中伤感,预示了“四春”的不幸结局。

  他的门客众多,个个都是之乎者也、说着圣贤之道,但实际上都是贾府的寄生虫,毫无用处。他们既不被宝玉学习又不被宝玉喜欢,因为他们都是贾雨村口里不能成为“大善大恶”的中间人。书中推崇儒家经典的男子多是庸庸碌碌之辈。不能以功流传千古也不能以恶名远扬千里,都比不上一个衔玉而生的公子哥,一番对于“女子和男子看法论”就让他被许多人惦念着。

  好像佛教在上流社会的女性间比较盛行。马道婆和那个张道士都和贾府里的贾母走得很近。黛玉唯一一次外出游玩,去道观里打谯看戏出场的就是张道士。他拿着宝玉的玉给远来的僧人看,顺便替那些人送上了对宝玉的见面礼。其中的麒麟就惹出很多事,黛玉第一次怀疑宝玉心里有鬼就是很大的一件事。

  马道婆让贾母点天灯是因为宝玉脸烫伤了,顺带说出了其他诰命夫人点天灯的事,贾母思量后同意每日五斤油。

  从这里可以看出,佛教更像是上流社会妇女们的一种社交工具,像赵姨娘和马道婆害宝玉和凤姐的事只是其中的一种用途。

  而道家的思想在书里最具代表的人物是贾敬,他追求形式上的得道成仙,想依靠丹药升仙最后枉送了自己的性命。

  除此之外还有跛足道人出现,但是整本书好像以癞头和尚为重要转折点。他就像一个幕后操盘手,一共出现三次,被提及三次。在甄士隐的回忆里他曾要抱走小英莲,但是甄士隐不许。在黛玉的叙述中,他曾来化黛玉出家。在宝钗的丫鬟莺儿的口里道出,曾有一个癞头和尚为宝钗治病,并赠送金锁一枚。

  而跛足道人的出场就有限了,只在贾瑞快要一命呜呼时送来了风月宝鉴,最后在贾瑞死后风月宝鉴还被人用火烧,他用神力将宝物取回。

  书中出现神的次数有,出现鬼的次数也有。尤三姐死后和柳湘莲话别,讲到了前世今生、宿命缘由。秦可卿曾出现两次,一次是她刚刚消香玉损时提醒凤姐理家之法,一次是凤姐路过空荡荡的大观园,她前来提醒凤姐。贾珍在中秋之夜带众人宴饮,突然传来一声叹息,他赶忙请人来驱鬼。

  鬼神之说在佛家和道家中都有,只是各家标注不同、要求不同。道教是本土宗教,应该是在本土文化和外来宗教相结合的情况下所形成的,所以道家身上有儒家的因果循环也有佛家的向善之心。

  三、悟禅是佛和儒家文化的结合

  甄士隐、柳湘莲和贾宝玉,三个人都遁入了空门,但只是消极避世属于禅宗佛教。佛教有大乘和小乘之说,但佛教原本是一种哲学思辨,讲的是积极入世,感化更多人向上。但是禅宗讲究的悟性,如果你能看透看开一切,可立地成佛。

  宝玉一共有三次顿悟,第一次是看《南华经》有感,写出“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但是很快就被黛玉的“无立足境,方是干净。”和“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给截断了。

  36回宝玉看到龄官划蔷,才明白天下的女子并非只属意于他一人。真是“人生情缘,各有分定。”

  真正悟道是赖头和尚最后一次拿着玉来还给宝玉,宝玉问他“你从何处来?”他笑着说:“你都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还来问我。”宝玉让他把玉带走,他真正下定了出家的决心,但他是消极的避世而已。

  顿悟本是心境的一种提升,如果放下就可以走入下一个旅程,但是在佛家看来就是看透一切,放下一切。佛家有三宝是:佛、法、僧,但六祖慧能却说是:觉、正、净。

  宝玉悟道是书里的一条主线,这和他对于情的理解是分不开的。他最开始就像是一张白纸,但在成长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因为美好所以喜爱有了感情,但是因为有了感情就体验了喜怒哀乐的滋味,当天了无到这一切都是虚无,会化为无形时就是真正的空。

  四、曹雪芹笔下的情教

  《红楼梦》的作者受到冯梦龙至情思想影响很大,对于情这个概念,《红楼梦》的作者在写书时将冯梦龙的思想贯穿其中: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石头记录的,其实是一个“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过程。

  佛家认为,“色”、“空”是两个性质,万事万物表面是色,实质都是空的。众生迷惑于“色”失去本性不能悟“空”。主张一切所见的事物都是虚无的,了悟可得人生解脱。

  《红楼梦》的作者虽有“色”“空”描述,而实际写的是“情”,将“情”放在比 “色”“空”“礼教”更高的位置,充分表现了至情的理念。红楼梦是群像小说,这些群像都是情演化出来的人物,最后都要归结到情上去。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开辟鸿蒙说的是天地初开万物之始,问谁是情种,显然蕴含着情生一切的概念。问句后面自做了回答,一切都是为风月情浓。情遇到了“奈何天”“ 伤怀日”“ 寂寥时”就要排遣演化。引子总领着整个红楼梦,情贯穿始终。接下来裙钗的判曲就是“演化”,所有的判曲都蕴含着“情”,最后归结红楼梦: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岂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五、红楼情榜

  至末回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

  情榜并不是红楼梦作者的原创,情榜正是冯梦龙所创。冯梦龙在情史上罗列了情的分类,每个分类里都有若干个有情的故事。冯梦龙把故事分类为情贞、情缘、情私、情侠、情豪、情爱、情痴、情感、情幻、情灵、情化、情媒、情仇、情芽、情报、情秽、情累、情疑、情鬼、情妖、情外、情通、情迹二十四种。红楼梦的作者显然借鉴了冯梦龙情史的分类方法写了红楼梦的情榜,这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情榜考语中可初见端倪。贾宝玉的情榜考语“情不情”、林黛玉的情榜考语“情情”都有着精到的表述。

  “情不情”,前面的情为动词,即将感情也会赋予没有感情的人或物或事上,总结贾宝玉的多情性格。也可以断句,“情,不情”,指的是宝玉或者说石头作为记录者,是来人世记录“情”和“不情”的。作者用这个考语概括了贾宝玉角色,合于主旨。

  “情情”,解释为将情感投入到有寄托有感情的人和事上。这个考语告诉我们,林黛玉是个专一的人,她所暧昧的只有贾宝玉一人,往往没有顾及周遭人的感受。情情,是对“情”的强调,是对情的至真。比如黛玉在打趣宝玉的时候,不经意就伤及偷东西的丫鬟,这样的描写都是符合情情考语。

  “冷情”是众多红学家对于薛宝钗情榜考语的揣测。脂砚斋没有透露其他人的考语,所以几乎不得而知。但是我认为红楼梦其他裙钗的考语,应当与冯梦龙所列的二十四种考语类似。唯独宝玉、宝钗、黛玉三人的考语具有比较深的意义,总领其他裙钗的考语。

  六、情教思想的源头

  讲到至情思想的出现要从宋朝开始。宋朝的理学家把儒家的伦理学说哲学化、宗教化,提出“天理”与“人欲”对立的命题。主张扼杀人的正常情感和欲望,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于是“情”的宣传被认为是异端学说。到了明末,特别是到了汤显祖生活的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明王朝行将就木,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使得理学家束手无策。统治机构开始涣散,封建法制废弛,思想界出现了缝隙,一股清新的思想潮流从缝隙中流出,这就是至情的思想源头。

  明末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风尚急剧变化,封建道德的传统信念已没有吸引力。在金钱万能的城市社会里,纲常权威低落了。汤显祖的言情理论和实践在戏曲界掀起轩然大波,一时间风起云涌,做“有情痴”是一种时髦。冯梦龙为代表的一些文人更甚,如袁于令论及戏曲的时候,讲剧场认为是情的世界。演剧乃是统合剧作者、演员和观众的一片真情的创造活动。

  他说:剧场即一世界。世界即一情。人以剧场假而情真,不知当场者有情人也,顾曲者尤属有情人也,即从旁之堵墙而观听者——若童子、弱瞽叟、若村媪……无非有情人也。倘演者不真,则观者之精神不动;然作者不真,则演者之精神亦不灵。——《焚香记》序言

  在此其基础上,汤显祖还提出了“情真”的原则,主张作文要说“真实语”。要说“真实语”,则必先做“真人”,有“真情”。做真人的最高境界是保持未被污染的“童心”。“童心”说为罗汝芳、李贽等人所认同。红楼梦作者受到至情至真的思想影响相当大。

  《红楼梦》里的开篇便提了很多次情:太虚幻境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对联,“孽海情天”上牌坊横批中有情,有“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的对联,始终强调情。

  红楼梦从一个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神话故事、石头的下凡引出红楼梦中一干风流冤家的群像,从一到繁,从繁到一。红楼梦是一部用情写成的书,是演义情的著作。是作者用一生的情写成的长篇巨著。

  作者:亦良

  公众号:亦良词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4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