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记忆随笔:书本情缘
小时候,我眼里的书,就是妈妈口中的故事。
每晚,妈妈总坐在身边,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讲故事给我听。她总挂在嘴边的那些故事,在我心里原是个糊涂的小点,渐渐又开始变得清晰可辨,有了轮廓,有了分明的线条,有了五官和四肢,一点点在脑中放大起来。我从开始的囫囵吞枣到那后来的记忆,甚至能全然复述出来。妈妈只多读几次,便能让我记住,甚至烙印在脑海里了。
长大一点,我上学了,学了拼音,便会自己读书了。妈妈从不催我,只是耐心地陪在身边。我读得慢,她便一个字一个字的指着。都是带拼音的书,我本只注意上头的拼音,她一指,我便明白了,上下一起看着,也学了不少的字。一本小书总是很快看完,无书可看时,妈妈便找一本难些的,我仗着记忆中那隐约的文字,竟也读了出来。
不知是不是那时,我无意间爱上了书。
时光飞逝,只一晃,我已从一年级懵懂无知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成熟懂事的六年级大姐姐了,昔日需妈妈陪伴左右的我已长大。看得书多了,知识也多了。我高兴地发现,看书也会带来所有人的夸奖,如大家聚会,当大人们问起一本书时,如能平淡如水地答上一声看过,再淡淡说起些书中内容,而并非沉默不语或无知地呆望,自然是非常好的。
长大了,还有个好处,便是再也不用妈妈催了,我自己便会找个安静的角落,独自一个人静静看书,细细品读回味。若记起来,也可给妈妈粗略讲讲那故事的内容,或品评一下自己所爱憎人物。这回,是我讲给妈妈听,我催妈妈多看书了。
有时,书也被带到学校去,在一个没有作业的中午,细细地看。我大多会陷入书中,竟连老师是否来过,可否讲些什么都不知道。别人来借东西,我却听不见,只顾看了。对方有的见得不到回应,只好悻悻离开。有的则气呼呼地叫开了,好似来“讨钱”的债主,我倒成了“欠债人”,被硬生生从书中叫醒。更多的则只是耐心地等,就像小时候,妈妈经常做的那样,只待我读得尽兴,自行放下书本,再还以她们一个云淡风轻的微笑:“哦,你在这儿呀!”
听书也是我极大的爱好,最爱是历史,单是一本《明朝那些事儿》,我就津津有味地足足听了六遍,却也不觉得腻烦,反倒更有兴致起来。那故事第一遍听或许只为了好玩,可只等稍大一些,听了第二遍时,便不自觉间听进了许多,别人聊起,也敢小心的插上一两句,但多数是不言语的。几遍听下,我终是能抢着和别人聊了,尤其是几个“偶像”,我最喜欢的是王阳明,两肩正气,一代伟人。他便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集多家于一身的王守仁也,他文武双全,即使身兼多职,却也能得心应手,且又自成心学一派,我自是又有许多可说的了。。。
当我嚷嚷着要攻克十遍,妈妈这时善意地插足了,她替我在喜马拉雅等APP上搜了一箩筐的好听故事,我兴奋了许久,也兴致勃勃地一集集听下去,懂的也与听的一样,逐渐多了起来,慢慢深了起来。
我这才发现,历史不止有明朝的,就像生活不止有书一样。
(文章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