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随笔>

行走随笔:西来寺,拈花一笑结佛缘(一)

晓晴分享

 在金秋银杏的映衬下,西来寺如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

  但凡去过妥乐的人都知道,在那里游杏湖、镜湖,观小桥流水,赏银杏古树,领略妥乐千年的神韵,最后一站非去不可的,那便是西来寺了。不去?来妥乐一趟难免心生遗憾。有寺的地方,既然来了就做一回有缘人,对神灵保持一份敬畏。

  在此之前,我对西来寺并不了解,只听说过它的名字。同行的当地作家杨书光说,西来寺始建于明朝1632年,在保持原样的基础上,于乾隆十六年(1751)、光绪三年(1878)和1983年进行了3次维修和改造,经过数百年沉淀有了自己的底蕴。单从结构上看,西来寺与其他寺庙几乎大同小异,前殿供奉着如来佛主,看到他笑口常开,仿佛自己也被他的亲和力所感染。白居易有诗云:“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对酒》)诗意与禅意似乎不谋而合。后殿是大雄宝殿,释迦牟尼等诸佛威严八面;左右便是禅房和齐堂罢了。年少时听说到寺庙烧香、抽签、求佛,能逢凶化吉,所以最初对佛主的认知是,他是普度众生的神灵,在他面前,自然是顶礼膜拜,肃然起敬。

  让我有着特别印象的是,西来寺殿前的那棵桂花树,据说从建寺就种在那里,可谓风雨同舟,现在看来已是佛前一棵天然的盆景,秀色可餐。香客或游客,都是匆匆的过客,仿佛只有供奉的佛与这棵桂花树相看两不厌。八月丹桂花自香,这个时候到访西来寺,还有一番别样的香味。

  寺庙作为人精神安放的栖所,寺言铮铮,妙语连珠,所以我一直以为,宗教是灵魂耀眼而浩瀚的星空。在名利场上折腾够了、累了,到寺里走一走,拜一拜,内心汹涌的潮就会渐渐退去。行走江湖的人,在最落魄的时候,也总是把庙宇作为最佳去处。记得唐代名僧寒山在《一住寒山》中写道:“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书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我本凡夫俗子,在清静的佛门之地想起这首诗时,内心便有超凡脱俗之境。不可否认,菩提才是最好的心理医生,有时自己悟一悟,静一静,念念禅语,当你顿悟的时候,被迷雾遮住的内心就会烟消云散,柳暗花明。而现在很多年轻人是不信佛的,当内心的业障层层缠住自己,他们只能一次又一次敲开心理医生的大门,或者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大把大把地吃下催眠的药。

  然而在民间,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则喜欢烧香拜佛,把梵音当作知音。人生一世,犹如草木一秋,缘起缘灭,不过是天地间的刹那风景。前世与今生,今生与来世,如隔河相望的此岸与彼岸,仿佛只有佛主能帮自己召唤灵魂,找到渡河的船只。我们相信了佛的意志,冥冥中有一种自然地依靠,甚至是人最后的归宿,也不得不寄托于佛的力量。难怪在当地,逢年过节,群众来此赶庙会已成为一种时尚,仿佛来过了,内心就会变得踏实。

  所以说有寺的地方,人们是幸福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

    3775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