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随笔:饮冰十年血未凉
前天深夜在家伏案加班,一阵灼热的感觉伴随着反酸从胃部顶到胸口,我知道这是内热的老毛病又犯了。急忙跑到厨房拉开冰箱门拿出一罐冰镇的凉茶来,咕咚咕咚一饮而尽,烧灼感稍微缓解,再强打起精神继续敲击键盘,把剩下的这点活儿忙完。于是突然想起近年来许多领导干部讲话中常引用的一句话:“朝受命、夕饮冰”,不禁讪然一笑:他们饮不饮冰我不知道,我这几年的确经常在饮冰!
“朝受命、夕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说的是春秋时期,叶公子高被楚王派去出使齐国,因担心完不成使命,早上接受了命令,晚上就要焦虑到喝冰水解热的地步。后人就常引用这句话来形容受命从政、为国忧心的使命感。例如南朝鲍照的《谢永安令解禁止启》有“饮冰肃事,怀火毕命”,唐朝宋之问的《送姚侍御出使江东》诗有“饮冰朝受命,衣锦昼还乡”,宋朝王安石的《游栖霞庵约平甫至因寄》诗有“官事真伤锦,君恩更饮冰”。可见,“饮冰”已经成为一个代词,一个文化符号,用以形容受命之后那种诚惶诚恐、焦急燥热的精神状态。
屈指数来,我参加工作已经十三年了,这十三年中既换过单位也换过岗位,可唯一不变的是一直从事机关文字工作,俗称“写材料的”,拽句文的话,一个“刀笔小吏”而已。写材料,这是一项劳神又伤身、出力又不讨好的工作,其中艰辛唯有局中人方能体会。东汉刘祯两句诗“驰翰未暇食,日昃不知晏;沉迷簿领间,回回自纷乱”就是最真实的写照。特别是遇有一些紧急的材料任务时,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就成了家常便饭。我曾在一次深夜加班之后,戏作过一首打油诗来描写这种工作状态:“伏案深耕报党情,月光灯影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爬格纸上行。”
长期从事这种工作,对身体造成的最明显影响就是容易“内热”。特别是当一项重要的材料任务布置下来以后,就像一块石头压在心上,必须立马埋头去干,直到划上最后一个句号才如释重负,这种性格在我们当地方言里叫做“躁活”,这也是造成我容易内热的主要原因。就像前天晚上,突然有两个紧急的材料任务安排下来,第二天一早就要交差,这时只恨分身乏术,因此胃部的灼热感也就异常明显。解决内热最快最见效的方法就是效仿古人的“饮冰”,喝冰镇饮料,尽管我也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并非治本之策,但为了能让身体舒服一点,顺利把活干完,也只好如此了。
近两年我常常在工作之余写点自己的小文章,每读一本书就写一篇读书笔记,每去一个地方就写一篇游记,每有一点感悟就写一篇随笔或者打油一首小诗,写完就贴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敝帚自赏。有人问我:你的工作就是写材料,工作之余竟然还写文章,难道不嫌厌倦吗?我苦笑答曰:这十余年来写过的材料如果全部打印出来摞在那儿,恐怕早已超过我的身高,可是回头想想,它有一篇属于我自己吗?没有!它们属于单位,属于组织,属于领导,唯独不属于我。就像那句著名的唐诗说得一样:“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就是机关文字工作的特性之一。于是乎我开始写属于自己的文章,不为发表,更不为赚稿费,就是为了有个途径能一吐胸中块垒。
“饮冰”一词,后人又引伸出“生活清苦、为人清白”之意。白居易曾有诗写道:“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而机关文字工作,恰恰又当得上这“清苦”二字。自古文章寂寞成,这种工作不需要也不喜欢迎来送往的浮华喧嚣,而是需要关起门来求安静,烟熏茶灌启文思,需要你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经得各种住各种正确和不正确的批评。这样来看这十余年的工作经历,不正是“饮冰食檗”吗?尽管如此,我却并无怨尤之心,曹丕说“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韩愈说“文以载道”,历史上那些出身贫寒的先贤们,哪一个不是靠文章立身呢?
近代维新领袖、文化巨子梁启超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饮冰室”,自号“饮冰室主人”,即取意“朝受命、夕饮冰”的古语。大才如梁任公者尚且饮冰,而况我辈乎?机关文字工作成如容易却艰辛,十多年过来,感觉自己胆子越来越小,同时也越来越读懂了“文无第一”四个字的内涵,每一篇材料动笔之前战战兢兢,动笔写时搜肠刮肚,交稿之后诚惶诚恐。曾有友人好意劝我:这种工作不宜久做,有机会还是换换岗位吧。我苦笑答曰:谈何容易!因为读了几年书,所以经常自诩为知识分子,又常以古人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以自期,“立德、立功”目标太高,不切实际,可若是连文章都写不了,则“立言”又从何谈起?
古人云“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以惶恐敬畏之心来对待工作,这也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梁启超在其所著的《饮冰室全集》中进一步阐释道:“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我想,这句话正好可以借来回答友人的疑问,之所以我饮冰十余年而终不言悔,乃是责任使然、良心使然、热血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