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心灵留个空间随笔
有时候,给别人留一点空间,也是一种小小的善举。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给心灵留个空间随笔,希望您喜欢!
给心灵留个空间随笔篇一
我们都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拥挤、嘈杂,以至于让我们有窒息的感觉。但有些人的世界却清新、宽阔无比,为何?因为他们懂得留给自己一点空间,看清人世的美妙。那我们呢?当然,也要留一点空间,这样,会更爱生活。
留一点空间,可能会看到另一朵绚烂的云彩。的确,现在人们的生活很忙碌,每天两点一线,在外拼命工作,回家倒头就睡,久而久之,都会很厌烦。但何尝不为自己或是家人留点空间呢?在排满的时间表中挤出一点,给自己早已干涸的心灵之土中加点养料,可能就此对生活的态度完全转变。
有时候,给别人留一点空间,也是一种小小的善举。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在我们生活中,时不时地会遇上一点小矛盾,因为凡是人都是自私的,总是想为自己添点好处,到最后,都不愿让对方,往往结局也是令人不悦的。前几日在街上就看到了这一幕,一位出租车司机因有事拒载一外地男青年,青年人不依不饶,破口大骂,并对他拳打脚踢。青年人的行为真是令人发指,他应该为司机多考虑一些,给他一点空间,才不会酿成此悲剧。给别人一点空间,也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宽容。培根说过:有良好美德的人,比任何伟人更伟大。那我们,难道不想成为这样的人吗?
有人说,忙碌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并有意义,的确是这样,但这样的生活过久了,会快乐吗?很少有人会吧,所以,要学会给自己生活加点料,留一点空间。在工作的间隙里读上一首小诗,喝着浓郁的咖啡,清新的小诗配着香浓的咖啡,碰撞出的美妙感觉应该是溢于言表的吧。我们的生活并未定型,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自己的妙手,一样可以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只要你愿意,空间并不是什么奢侈品,只要你愿意,你一样可以过着诗般的生活,只要你愿意,这世界何处不是你的天堂。
这个世界本来很小,但当我们能为自己或别人留出一点空间,世界将因我们而从此不同。
给心灵留个空间随笔篇二
留出一点空间,它空无一物,却包罗万象,它什么都没有,却又什么都有。
留出空间,就是留下一个未知,留下一个美好而丰富的联想。
还记得去年的流行语句吗?此处略去╳╳字,我们不禁为文字的伟大力量而折服,留下的这片空白,胜过千言万语。文章需要留出一片空间,是留给读者自我耕耘的,聪明的作家懂得有所保留,造成合理误读,才会诞生出不同角度的人物解读,在文章中留一点空间,将主动权交给了阅读之人,把一个未知的,充满无穷美好想像的空间留出,这才成就一部伟大作品。
留出空间,就是隔一段距离,留一个差距,留一份属于自己的思考。
时代的风向标时时变换,社会风气也在不断改变,这时候,给自己留一点空间极为重要,亦步亦趋,跟在别人的身后,就只能去拷贝,模仿。我们需要为自己留出空间,留给自己思考的空间,才能做到不盲从,不迷信。如果小沈龙只是简单模仿小沈阳,那么他的成功我们只能理解为他借了小沈阳的一阵风罢了,但他没有,他苦练技能,做到样样精、专,于是他成功了。同样的,在学习英语中,如果仅仅在表面去学些皮毛,而不留空间研究西方文化,我们至多只能是流沙河先生口中的“舌人”罢了,做学问时,留出思考与整理的空间,留出对比、归纳总结的空间,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现代学习之人所必须具有的品质之一。
留出一点空间,更应是一种不争的态度,是心灵的空灵。
那些腐蚀在金钱中的人,那些沦为金钱奴隶的人,他们全身都散发铜臭味,他们没有给自己的心灵留下一点空白,六尺巷的故事由来已久,宰相的一封家书与侍郎的退让,六尺,成为他们心灵的高地,心灵上的满足远胜过他们在物质上的索取,这又令我们想起了余秋雨笔下的瘦老头,高尚的垂钓者是在和大海谈判,他有作为一名垂钓者的觉悟与坚持,他在心中放下了对丰富收获的心,所以他伟大。在心中留下一点空间,那是自己的淡然与坚持。
留一点空间,给自己一些美好想像,给自己更多整理,在心中开辟一点空间,种下不争与超脱,那么,人生别样精彩。
给心灵留个空间随笔篇三
在历史的花名册上,有两种人往往会于烦乱嘈杂中留下光辉灿烂的印迹——即开先河者与集大成者。他们的思想如同野兽在古老的森林中纵横奔突,为人类探索前进的道路;而灵魂中的不安与躁动,又激励并鼓舞着他们为人类点亮未来的征途。这正是伟大智慧之升华,自由心灵之涅槃。
“天才的第一才能是破坏。”说这话的人是谁呢?我想不起来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那些闪耀着光芒的人们,其内心往往是被一种难以抑制的渴望所支配的。他们渴望证明,证明自己存在的独特价值,证明自己是绝对不能被忽视、不能被混淆,与其他人截然不同的个体。这赋予了他热烈的激情,甚至是暴躁与咆哮、愤怒与嘶吼,使这种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叛逆由骨缝中渗出,在空气中扩散。这份叛逆,正是来源于对自由的无尽渴求。伟人们不满当下的现实,思考、表达、抗争、战斗,创造了非凡的可能性,成为了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谈及自由,总也忘不了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的碑文中的那句话,“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何等地执着!其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正是陈寅恪坚持的学术风格,所谓“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他认为,学术研究应该与政治划清界限,以保有一片独立的天地。在陈寅恪的研究中,对自由的追求已成为了看待学术的一种态度,简言之,即温故而知新。比如他说,在历史研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对该史实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的表现。”还有做论文“要有新的资料或者新的见解,如果资料和见解都没有什么可取,则做论文也没有什么益处。”其实归根结底,他的学术精神本身,就是他追求自由的价值所在。这恰是陈寅恪之所以是“教授的教授”,他的课堂之所以人满为患的原因。我想,追求自由的过程,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
其实每个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我们都知道,大浪淘沙,能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人少之又少,其原因何在?可能是大多数人没有,或者不愿意认识到自己的独特。鹤立鸡群,是要担负更大的责任的,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特立独行,是要忍受更多的孤独的,所谓“高处不胜寒”。但人往往生性懒惰,惧怕孤独。所以,那些伟大的人,那些保有着自由心灵的人,我们不可不称之为“勇士”。你看吧,睿智如尼采,却难以逃离发疯的命运;敏感如梵高,也摆脱不了自杀的结果。自由的心灵是脆弱而易碎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体味着他们的无尽的恩泽的人,还要对他们的心灵进行残酷的逼仄呢?
对待自由的心灵,每个时代都各有不同。当社会不给予自由的心灵以空间时,连天空都笼罩着乌云。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制度的统治渗透到了每个角落,教会灌输罪恶感,使人们终日忏悔,个人主义在劫难逃,自由的心灵无处躲避。而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也吝于给予思想以自由,政治的阴暗与腐败,更是让自由的心灵难见天日。最终的结局是,那些乌云密布的时代,被人类所毁灭,被历史所淹没。因此,让我们一起反思:当自由的灵魂选择缄默不言时,是否是我们时代的不幸?
我停笔,起身。阳光在窗外尽情挥洒,被每片叶子分割,折射出如万花筒般绚丽的光彩。我打开窗,任凭凉风肆意地穿过衣襟。我能感受到,我的身体被自由填满,因而充盈了迸发向上的力量。知道吗,自由的心灵可以忍受孤独,却不能接受平庸。那些鸟儿不属于牢笼,只属于天空。年轻的心再也不能平复寂静,无尽的话语穿越时空纵横宇宙,抚摩着我指引着我。我要全人类都来聆听,聆听只属于自由的呐喊:给我施展的空间,看我创造出个什么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