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随笔>

我们仨读书随笔(2)

乐平分享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林,像冬日礼拜天阳台上晒到的阳光,那样柔和而问心,即使如““”” 那段年岁,在她笔下,也因家人团聚而平缓。“我们仨”不止一次用平凡打动我,仿佛我也成了他们家空气中的尘埃,跟随他们在流转的年岁中浮动。

  谁都看得出,这是一部用心写就的书。平实,自然,以感情带动文字,温婉平实的文字中,蕴涵着深邃和厚重,所写的虽然都是日常的枝节,却处处显出浓郁的人情味,以及真正的知识分子所特有的那股朗朗清气。

  谁都看得出,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正是这个家庭的幸福让我感动并且在感动之余引发我的思索。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庭在中国最混乱的几十年间的风雨历程,一家人怎样的相濡以沫,怎样的相亲相爱。她不仅告诉了我们幸福在那里,还告诉了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因为正是杨绛,让我深深的领悟到,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幸福是一种不太确定的东西,因为它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只有你自己才能感觉体验的东西。别人说你是幸福的,那是别人的看法,幸不幸福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而最关键的一点是,你有能力感知幸福吗?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现代人正在逐步缺失的。看看杨绛钱钟书的风风雨雨吧,但是不论在怎样的逆境中、不论在遭受着怎样的苦难,这永远都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为“我们仨在一起”,这就是幸福的能力,它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这个家庭具备在任何环境下感知幸福的能力,所以,她们永远都是幸福的。

  石康说“这个家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文化,一种生活趣味,一种追求”。我认同这一点,这是杨绛女士用她一生的行动告诉我们的,但愿我们能够真正领悟到这一点,让自己真正拥有这种能力,从而获得自己真正的幸福。

  读杨绛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到今天为止,我读了三遍,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真的要忘了钱老和他女儿圆圆离开我们已很久了。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让我衷情,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入了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杨绛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从容而谈,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绛先生最好的回忆。从照片上看,杨绛不算漂亮;老年后,发现他们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简单地从杨绛散文中知道,他们家也曾处世交,于是结成亲家,不管当时是否以爱情为基础,这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爱情是个什么东西,终将被习惯于依靠代替,为他们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经历了多少的苦。

  钱老是名人,而在杨绛先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角色,有幸相携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真的要感谢杨绛先生!

  祝愿杨绛清静地度过晚年,更祝他们仨再相聚没有生离也没有死别。《我们仨》我还会再读下去,陪伴我一生。

  我们仨读书随笔篇3

  这三四天临睡前躺在床上看杨绛写的《我们仨》,昨晚看到十二点,也就把整本书看完了。看完这本书也就能大体了解钱钟书从结婚后直至去世的一个生活轨迹。钱钟书一家三口是那样的相亲相爱,真的令人非常感动。钱钟书夫妻喜欢互背诗词,喜欢相邀“探险”,从中收获了生活的许多乐趣。当妻子不在身边,钱钟书总是把自己的生活记录下来给妻子读。他们把这种记录下来的生活中琐琐碎碎的事比作滞留海滩上的石子,相聚时就搬出来观赏玩弄。他们彼此尊重自己的人生见解与选择,从不勉强,足见他们做为大师的睿智。杨绛写了这么一句话“我想,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有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他反抗父母。我记起我们夫妇早先制定的约,决计保留自己的见解,不勉强他。”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们能如此之融洽地生活了一身一世。

  从书中可以知道钱钟书和他的妻子杨绛最喜爱的事情就是读书,他们不追名逐利,不喜欢交际应酬,最以读书为乐。还可以知道钱钟书和他的女儿记忆力都非常好,似乎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读完此书似乎心上也压上了一种似有似无若轻若重的伤感、惆怅、忧伤。是因为他们的女儿比他们更早地离开人世,当钱瑷走了,钱钟书又走了之后,杨绛在书中写到“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读来是多么的酸楚而又令人伤感。是因为大师的凋零和后继乏人吗?钱钟书只有一个女儿钱瑷,但钱瑷却比他们更早离开人世,钱瑷也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可是她的婚恋生活缺乏该有的幸福美满。但他们的不平凡学问与成就,更不平凡的甘饴寂寞、澹泊自守的精神大约就是留给后人最好的纪念。

我们仨读书随笔相关文章:

1.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

2.我们仨读书笔记

3.读书笔记+我们仨

4.我们仨读后感

5.杨绛我们三读书笔记

201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