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随笔>

随笔记录生活文章

宇锋分享

随笔怎样才能做到记录生活?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随笔记录生活,欢迎阅读!

随笔记录生活篇一

体魄支撑了拐杖,只看了那一眼,一股心酸便涌上我的心头,当年打铁的熊熊炉火的画面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叮叮当当的清脆的打铁声响彻在我的耳畔……

村子里有名的大胡同里有一个偏房,偏房的房顶长年累月地冒着黑烟,那就是铁匠炉。铁匠炉里传出的叮叮当当的声音打破了村子和胡同的寂静,那是锤敲击铁发出的有节奏的韵律,有弹性、有质感,吸引着儿时伙伴们凑近观看。因我家就住在胡同口附近,儿时的我就爱到铁匠炉旁玩,也算是当年村子里比较热闹的地方,看熊熊的炉火燃烧;听大锤、小锤有节奏的打铁声、时急时缓的风箱声;感受火星四射、趁热打铁的紧张场面;享受铁具成型淬火时的喜悦……日久天长,在铁匠路旁待的时间长了,也就与铁匠师傅们渐渐熟悉起来。

打铁的师徒两人,还有个拉风箱的徒弟,年长的师傅身体粗壮,又显得特别稳健,打铁的时候常常流露出若有所思的样子,后来他在村子里属于聪明人,打铁的时候,他掌控着小铁锤。还有一位抡大锤的,也就是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那位,这人长得身材高大、强壮,炉火映照着他黑红的脸膛,袒露的上身显示着强健的肌肉,他言语不多,可说起话来就如同他打铁时一样,铿锵有力,不卑不亢。再有一个徒弟,个头很矮,其貌不扬,是专门拉风箱的,因我只对两位打铁的师傅印象深,对他也没怎么太在意,只留下模糊的映像,就像小品说的那样给“忽略”了,已忘记他是谁了。

我喜欢站在铁匠炉旁看师傅们打铁,红红火火的铁匠铺里,我看到熊熊的炉火映红了打铁师傅的脸膛,拉风有急有缓的一推一拉,炉火光时大时小的一闪一闪,打铁锤一大一小,弧度一高一低,慢慢地我也悟出了打铁的些许道理。起初,我看到抡大锤的多威风,彪悍有力,一定就是师傅了。后来,我慢慢观察出点门道来,才知拿小锤的是师傅,小锤轻轻指到哪里,大锤就要重重落到哪里,抡大锤的是徒弟。打铁的场面让我历历在目:只见那位年长的师傅左手掐着长长的铁钳,时而翻动着炉火中的铁块,显出胸有成竹、镇定自若的样子,铁块在他不停地翻动下,黑色的铁块变成了红色的铁块,由坚硬的铁块变得很软,似乎要化掉似的。其实。他是在把握着铁块的火候。

突然,老师傅手中的铁钳紧紧夹住红红的铁块,迅速从炉火中掏出放到铁砧上,这时,我也绷紧了神经,我看到抡大锤的徒弟也摆开了架势。只见老师傅迅速抡起小铁锤,这小铁锤就像指挥器,在需要敲打的地方敲打,身强力壮的徒弟接着就抡起了大锤,落点正好在小锤敲打的地方。这时候,年长师傅的小铁锤与徒弟的大铁锤上下飞舞,锤起锤落,一高一低,一轻一重,此起彼伏,火星乱迸,大锤、小锤抡出了优美的曲线,敲打出“叮叮当当”的和谐旋律。眼见着红红的铁块慢慢变黑,击打的节奏慢慢降低。老师傅用铁钳夹起渐成型的铁块放回炉中加火,这时,拉风箱的徒弟加足了劲,风箱的“呼吸”急促起来。几个回合下来,铁块捶打成型了。只见老师傅用铁钳夹着放到墙角的池子里,顿时发出了“滋、滋”的声音,冒出了一股股水泡和浓烟。

后来,铁匠炉搬到了村子磨坊里,因母亲在磨坊里当会计,我还经常光顾那里,我至今还记得铁匠师傅为我敲打的一个叫“钢板”的玩具,我在沙土上将它磨光,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光亮无比,曾令小伙伴们羡慕不已。每每想起那铁匠炉,我自然就会想起铁匠师傅为我精心打造的那个钢板,这是铁匠师傅对一个儿童的关心和爱护,于是,感恩的情愫在涌动。

铁匠师傅凭着自己的一双手,敲打出一件件作品,创造着一件件劳动果实,他们为村子敲打出农业生产用具,创造了财富,为乡村百姓制作了锄镰锨镢,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了乡村生活的富裕。

铁匠炉,是时代的产物。如今,铁匠炉早已消失,铁匠炉的时光早已远去,可铁匠炉的影子始终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朴实、善良的铁匠师傅让我永远难以忘记。因为,这都是源于我与铁匠炉的情意。

 随笔记录生活篇二

2016年的夏天,热、闷热、酷热。

2016年的三伏天长达40天,从7月7日至8月25日。那么,热,长时间的热可以想见。

但我不热,这个夏天让我感觉的却是凉!不是凉快的凉,不是凉爽的凉,不是冰凉的凉,而是凄凉的凉,悲凉的凉,苍凉的凉。

闲来读书,一日去市图书馆借书,看到书架上一本红色封面的书,书名《张爱玲传》,书名旁边一帧头像,黑色像,短发,头低垂,眼微闭,嘴紧抿。民国才女!书名上方,比书名的字号略小一点点,白色的几行字映入我的眼帘,直抵心底。那后两行张爱玲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注册了:“如你,低到尘埃,却开出花来”。

看了张爱玲的小说,以及根据原著改编的电视剧,印象最深的就是《倾城之恋》,今天再看到她的传记,对她的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了。

关键是更加喜欢张爱玲了!

当读到张爱玲:“死生契润,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她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我的知心朋友张爱玲!知心朋友就是你了!

我就是这样的人,我也是这样的人——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原来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这样的情怀,张爱玲啊,你早在1944年就说出了这样的话,这话让我温暖了好久,亲切了好久,激动了好久,沉浸了好久,这话让我念叨了无数遍。我在心里不断地重复:张爱玲啊,我也喜欢。我想,你一定能感知我的这份情怀,一定能听得到我的这份表白。非常感谢现代人发明了穿越这个词,让我穿越到民国,和你面对面品茶,和你面对面品味什么叫悲壮,什么叫苍凉。我能感觉到我们都沉浸其中,不需要言语,不需要诉说,只会心一笑,心,就相通了。

我先后一次去过青海,两次去过新疆,四次去过西藏,五次去过内蒙,多次领略浩瀚的大海风光。对于旅游,我一直有三大梦想:看海、看草原、看沙漠。对于这三大梦想,多数人理解和赞同前两种,但对看沙漠却表现出困惑。沙漠有什么好看的?没有水、没有草、没有树,除了骆驼没有其他动物,满目黄沙,步行困难,人迹罕至,风光不美。而我恰恰向往这些,钟情沙漠。我常常对朋友说我喜欢看沙漠,喜欢看戈壁,身处沙漠、戈壁中感觉浑身细胞都被调动了起来,眼睛睁得老大,眨都不愿眨一下,生怕少看了一眼,生怕没有看清楚。也不愿说话,不想欢呼,只是静静地感受,只是静静地沉浸、沉浸,巴不得沉浸在沙漠和戈壁中,让沙漠和戈壁覆盖着我的身体和它们融为一体,让自己的细胞变为沙漠中的沙粒,变成戈壁滩上的石子,让自己的每一个细胞静静地享受苍凉带来的喜乐。

2014年8月和爱人一起自驾游去西藏,专门赶在318国道整修完毕前,为的是更多地领略沿途的藏区风光,从四川甘孜到西藏林芝地区,因为是第四次去了,说实话除了怒江72道拐给我带来惊奇和刺激外,沿途的崇山峻岭、雪山草地、湖泊冰川没有能让我兴奋多少,沿途的牛羊和格桑花没能让我愉悦多少,就连在西藏的江南林芝地区也没有能让我产生流连忘返的感觉。但是一经过拉萨,一经过那曲大草原,穿越了可可西里,到达格尔木,我的内心泛起了幻想,泛起了涟漪,因为要途经著名的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里最吸引我的不是深埋地下的资源,因为我没有能力去勘探资源,也没有能力去开发资源。柴达木盆地最吸引我的是沙漠!哪怕是从边上经过,我已经很知足。

显然,我肯定还会去看沙漠!

七、八年前去过一趟新疆,目的地是著名的喀纳斯。我对朋友说,去一趟新疆的喀纳斯吧,那里的湖水比九寨沟漂亮,漂亮在它的色彩斑斓,总觉得看不清、看不透。

然而这次旅行最大的收获于我而言不在喀纳斯,不在美誉摄影界的禾木村,而在从禾木村驱车去看五彩滩的路上。

从早上出发至晚上到达一个布尔津小县城,整整一天的车程,给我满满一天的享受。沿途的戈壁气势壮观,气势雄伟,一望无垠,越过一个天际又越过一个天际,满目苍凉,满目荒凉,满目坦坦荡荡。

就喜欢那种苍凉,就喜欢那种气势,就喜欢那种坦荡。

不需要树木,不需要森林,不需要草原,不需要湖泊,在满目戈壁里,只需要大大小小的石头,足以!

我常常回忆那种气势,那种坦荡,那种苍凉,因为这些元素会让人的胸襟会像戈壁一样宽广,像戈壁一样坦荡。

哦,应该是苍凉成就我的性格,成就了我的修养,成就了我的气场。

我爱苍凉!

张爱玲没有去过我去的那些地方,她喜欢的苍凉,我想应该是生活带来的感觉,是生活的艰辛,人生的冷暖,世态的炎凉,而不是我在新疆所感受的苍凉。我在新疆感受的苍凉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地貌特征,是通过地质运动,风雨雷电,太阳月亮带来的感觉。但一路旅行下来我下的定义就是苍凉,多少年过去了,我的定义还是苍凉。让人惊喜的是我终于在这个夏天寻觅到如我一样喜欢苍凉的知音。

谢谢你,张爱玲。

既然那么喜欢苍凉,那我还要告诉你另一处苍凉,那就是西藏的苍凉。当然西藏的苍凉揉合有很厚重的沧桑。

2001年7月女儿小学毕业时,朋友相约两家人带着子女第一次去西藏,第一次去西藏至今留下的记忆是缺氧,头昏头痛,四肢无力,睡不好觉,随旅行团参观常规景点,主要有纳木错、羊卓雍湖、布达拉宫、大昭寺、八角街。湖泊给我的印象是大气、壮观,当然湖水之蓝之净超出我的想象。寺庙给我的感觉是油重、烟重、气味重以及不那么干净和舒服的。布达拉宫给我的感觉是神奇、神秘、神圣、庄重、沉重、厚重,以及它的历史感、文化感、地域感、民族感,应该还有一点沧桑感。

今天慢慢咀嚼那些五味杂陈,越发品出味来。哦,原来,那更多的是一种沧桑感。

我心中的沧桑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布达拉宫的文化内涵太过丰富了。藏民们虔诚匍匐一步一叩头向往的目的地,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爱情故事,六世__喇嘛仓央嘉措从侧门深夜溜出,去八角街一间酒屋和心爱的姑娘幽会,仓央嘉措在那神秘的宫殿里穿着袈裟写下的篇篇优美情诗。这一切的一切离今天又遥远又近在眼前,慢慢在我心里沉淀为一种沧桑。

沉淀在心中的沧桑还有2011年6月的西藏阿里之行。阿里的文化久远而厚重,冈底斯山脉主峰冈仁波齐峰传说是释迦牟尼的道场,许多佛教徒多年如一日去转山,所以它比珠穆朗玛峰还神圣,“高不可攀”。站在它的面前你会刻骨的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信仰如山!一口气登上著名的札达土林之巅----300多米高的古格王朝遗址,极目皆土林,全无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在七世纪的行宫里穿行,古人的智慧,战争的残酷,王朝消失的悲壮,历史的沧桑,触手可及。

这种沧桑可以穿越到历史故事的每一个细节,可以穿越到历史环境的每一个布局。

这种沧桑可以发热、可以发冷、可以发烫。

这种沧桑可以喧闹、可以热烈、可以平静。

这种沧桑可以搁置、可以携带、可以隐藏、可以抒发。

这种沧桑可以是精美的画册,可以是优美的文字,也可以是可口的下酒菜。

沧桑是我心里的涟漪,是我心里的波澜壮阔。

所以,我是一个强烈而执著的喜欢沧桑感的人。

2010年8月我和爱人相约一对夫妻四人一起去了一趟我的梦想之地珠穆朗玛峰大本营。租了一辆越野车,请了一个司机从拉萨出发,那感觉是一路的惊奇,一路的悲壮,一路的苍凉。人文的东西不多,沿途多为山脉,多为蓝天,偶有湖泊和牛羊。特别是从定日县到珠峰大本营的那段路,所谓的搓板路,尘土飞扬,几十道弯。从山底到山顶,我不觉得颠簸,不觉得头晕,只是大睁着眼去看那亿万年前从海底升起来的巨石、峭壁,生怕发现一颗绿芽,但没有发现。

没有发现是最大的快乐,是最大的幸福。

在那里任何一点绿都是多余的,是破坏和谐的,是破坏气场的。正是没有一点绿才是我心中的悲壮和苍凉!

我站在山顶,疑神屏气,呼吸着那种无与伦比的悲壮与苍凉,沉浸其中,感觉不能自拔,仿佛自己已化为一块石头和它们站在一起,成为悲壮和苍凉的一部分。

多年过去了,那几次西藏之行已经在心里打上深深的烙印。我常常回忆,回味,仿佛把那种悲壮和苍凉捧在手心,生怕丢失了。

事实上它是不会跑掉的,因为我和那些巨石峭壁,和那些山脉草原,和那些神山圣湖,和那些广袤土林生生相惜,我和那种悲壮和苍凉心心相印,我和那种沧桑紧密相连。

所以,我是一个强烈而执著的喜欢苍凉感的人。

还好,不只是我一个人那么喜欢苍凉!

 随笔记录生活篇三

中秋节第二天一清早,我就去登息烽团圆山。当我走到山脚时,山上就传来登山人门的一声声的吼嗓音,那声音更加吸引我加快登山的步履。

有人登山,就有人下山,正所谓“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下山人中有老人、有我一样的年轻人,也有小朋友,我们彼此相视点头一笑。石阶路时而笔直时而蜿蜒,你只要不停而登上三五分钟,此时的呼吸也会加快,汗水顺着你的全身而冒出来。或许是山上的绿色分散了你的注意力,或许是山上释放的氧气吸入你的肺,你登山的步伐不感觉沉重而轻盈。此时,你一人登山不会有别的想法,就是想登到山顶吼两嗓子——向大山证明你来了。团圆山上的植物茂盛茂密,茂密得让你不想打扰它们固有的那份幽静。绿油油蕨类植物更是无处不有,晨风吹来,它们向登山的人们友好的示意微笑,你伸手触摸那嫩绿的蕨颠,更是让人遐想无限。汗水滴在石板路上、滴在我的眼镜架上,在镜片弦部滚动,让我感觉新奇,伸手一抹头发全是汗水。在半山腰,我也加入吼嗓的队伍,没有人在意你吼嗓的音高或音低,你只要拥有自己的那份快乐就足够了。

我喜欢唱歌,一开口唱歌就跑调,同事们更是笑话我是黄家音乐学院毕业的,我登山大声歌唱,大山、树木是我的听众,偶尔山上的鸟儿也会回应我几声。登到山顶,晨风一吹,惬意盎然,你俯瞰息烽县城,犹如小家碧玉般温柔恬静;远眺,一张薄纱巾由南向北横披在山间,犹如在仙境中穿行。山顶上,不少人在锻炼,有的在习武、有的在吐纳练功,有的在择野菜……更有趣的是一个老人家肩背收音机——播发着刘德华的流行歌曲。我和老人家攀谈起来,老人对自己的现在生活比较满意、孩子们都在做着各自的事,不让他们操心。太阳露出温晞的光,雾气升起笼罩着县城,此时县城开始变得朦胧一片。告别老人家,我先行下山,来往登山的人依旧络绎不绝,有的人在凉亭小憩一会儿。在上山人群中,有小女孩陪着老人(不知是外婆,还是奶奶)说:“这个路都是直得就好啦!”老人说:“山路有直有弯,有高有底”。我回望着这登山的一老一小,全民健身深入人心。下山的步子总是要快一些,山下的休息广场,一群人跳着新编多彩贵州的舞蹈,虽然不合拍,但大家却相互指导;七八个上了年纪的老年人,独在一边练习扇子太极步伐;广场台阶下的另一空地,一群人跳着节奏较快的健身操;年轻的三五个小伙在场地边上打着羽毛球。一派生机勃勃的情景,一个个和谐的画面,让我感悟到国强民富的新气象。

    174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