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人生感悟文章>

关于心灵领悟的人生感悟文章

析娜分享

  岁月总会让我们失去一些东西,也教会我们很多东西。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关于心灵领悟的人生感悟文章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1.心灵对话录

  一

  一富者对一贫者说:“如果让你选择金钱与妻子的话,你选择哪个?”

  贫者说:“我选择妻子,因为有了妻子,我们便可以同心协力创造金钱。”

  “如果让你选择呢?你选择哪个?”贫者接着反问。

  “我当然选择金钱,因为有了金钱,便会有妻子,便会有更多的女人。”富者如是说。

  二

  乐观者和悲观者坐在一起,乐观者向悲观者炫耀道:“飞机是我们乐观者发明的!”

  悲观者问:“如果飞机出了事怎么办?”

  “那只好跳伞了。”

  悲观者回敬道:“你要知道跳伞可是我们悲观者发明的!”

  三

  上帝来到人间,看到人间繁华的商店,人民富裕的生活,不禁产生了留居之意,便与一凡者提出交换,期限为一年。

  一年后,上帝与凡者会面,他们谈了彼此的感受。

  凡者说:“上面没有人的七情六欲,没有人间的爱情亲情,对于一个凡人来说,这未免太苛苦了……”

  上帝不等凡者说完,便感慨到:“尘世间人们居心叵测,勾心斗角。如此是非之地,又岂是我无欲者呆的地方。”

  四

  有人问一长者:“世上是好人多,还是坏人多?”

  长者回答道:“世上既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坏人。”

  “那为什么呢?”那人追问。

  长者解释道:“再好的人在坏人眼里也可能是坏人;再坏的人在他同类的眼里也可能是好人。评论一个人是见仁见智的。所以,世上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坏人。”

  五

  智者与愚者同行,愚者问智者:“您的智慧那么高,却为什么总保持沉默?”

  智者回答道:“我之所以沉默,是因为我的智慧。”

  愚者回去后,便效仿而行,却遭人取笑。一日,愚者又与智者邂逅,愚者问智者:“为什么我终日沉默,却被人取笑呢?”

  2.别指望别人那只手

  大学毕业,参加公务员考试,我以优异的成绩过了笔试关,但却在面试时落选了。一时间,我意志消沉、精神委靡。我埋怨父母没有提前去走走“关系”,要不然,为啥能力和口才都不如我的人却能入选呢?

  一天中午,我去帮母亲卖水果。我痛苦地问母亲:“为什么命运对我那么不公?为什么没有人伸手拉我一把?”

  母亲正往盆里倒水,准备将那些较脏的水果洗一下。这时,忽然两条虫子掉进了水盆里,母亲指着这两条虫子说:“你看见它们了吗?”

  我顺着母亲的手指望去,见两条小虫子在水里苦苦地挣扎。母亲拿起一根草伸向一条虫子,那条虫子就顺着那根草爬了上来。

  母亲拿着那根爬有小虫的草说:“对于这条虫子来说,我这根草就是它的救命草,它得救是因为我看见了它,也是在我心情不错的时候。”这时,那条得救的虫子已经很精神了,它顺着那根草继续往上爬。当它将爬到母亲的手指上时,母亲又说:“可是,我现在心情发生了变化,我不想救它了。”母亲说完,又将那条虫子放进了水里。

  我静静地倾听着母亲的话,注视着她刚才的举动。这时,我吃惊地发现,盆里另一条虫子已经爬出了水面,也就是说,它靠自己的力量已经脱离了危险。而刚才被母亲救起又放进水里的那只虫子,则在水里奄奄一息。

  我怔怔地伫立良久,目睹着那只爬上盆沿拌动着湿漉漉身子的虫子,茅塞顿开。

  母亲没有正面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却很智慧地告诉我:人必须学会做自己的上帝,依靠别人是不保险的,真正绝处逢生的契机,是要靠自己去创造的。

  陷入苦海时,千万不要指望别人那只手,只有靠自己力挽狂澜的决心和智慧,才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3.甜咸我自知

  年轻时,吃东西讲求“大甜大咸”。喝茶喝咖啡,一只小小的杯子里,却得下足三大汤匙的炼奶;煮红豆汤或绿豆汤,毫不考虑地将一大勺一大勺的白糖往内倾。每啜一口,都好似在将液体的白砂糖倒进喉咙里。吃东西时,不管端到眼前来的是什么,都必须“敬礼”似的在上面倒一圈酱油。有时,嫌不够味,还抓一撮盐拌进酱油里。每咬一口,都好像在咀嚼咸得令人味蕾发颤的盐巴。大甜大咸,充分地发挥了“敢死队”的精神。

  对人,也是一样的:大爱大恨。心里喜欢,便觉得对方十全十美、无懈可击;心里讨厌,便觉得对方缺点多如牛毛,一无是处。在那种年轻得不知天高地厚的日子里,不屑也不愿掩饰那一份“自以为是”的感觉,往往“误伤良民”而不自知。

  渐渐地,人到中年。

  健康意识提高了,饮食口味改变,大量减少对糖分和盐分的摄取,以“微甜”和“微咸”作为烹调食物的准则。过去,对于那些甜咸不分、味儿暧昧的食物,如甜酸肉、芒果鸭、蜜糖鸡等,总是深恶痛绝。可是,现在不但接受了,而且也渐渐喜欢了——甜中有咸或咸中有甜,原本就是人生的写照嘛!

  大爱与大恨,应该仅仅属于舞台的。真实的人生,该有更多的宽容和更多转圜的余地。尽管目前我离“不嗔不怨、不怒不恨”的境界还很远很远,但是至少我已懂得了在“大爱”和“大恨”之间,有个“中庸之道”。

  愿以至诚之心,继续领受岁月的教诲。

    398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