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文章:听风吹,听心声
【作者简介:微凉,一名在读研究生,没事儿写写随笔。文章来源,公众号:漫谈paradise(id:MTan-33),已获作者授权转载。】
年初,会聚暴暴姐,从平顶山下车,还需再转一趟车,买票,坐车,犹记阳光甚好,走的时候,家中下着小学,呵出来的气在眼前凝成白色可见的气体,然在相距几百里的平顶山,是艳阳,坐在车上,透过车窗,照的人心里生出诸多暖意。
简单的大巴车,平原的空阔,车程启动,欣赏着窗外风景的自己不禁被前排一个小姑娘吸引,手捧一本纸质书,沉浸在书的世界中,仿佛旁边一切淡若红尘,只缘身在此书中。书是七堇年的《平生欢》,“这么多年,有些事像一只插销,死死地别在心门上。锈了之后,里面的打不开,外面的进不去。”的语言,人是异乡的偶遇,留恋的是浮华中的宁静。
在新兴科技占领着我们的生活,电子产品可以取代所有“闲情雅致”的时候,仿佛闲情雅致只是一个称号,只是四个字,毫无其他。科技发展的速度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却在科技中渐渐迷失。
许知远在《十三邀》第一期选择对话罗振宇,北大的文艺青年怀疑以及疑惑这个快销时代的意义,人们在“快知识”,“浓缩知识药囊”中得到的到底是什么。 科技的迅速发展将我们所有人卷进一个快销时代,仿佛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浓缩成“快速便捷”的模式,供我们使用。
打开浏览器,我们能够搜索到一切我们想要的东西,关注某个公众号,我们可以评阅名人古迹,四大名著,有人将它们打包好输入我们的大脑中,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打开手机,浏览,吸收,吸收,浏览,如此反复。
在这种模式中,我们如此忙碌,每天都在接收“新知识”,“性能量”“充实”自己,一天过得如此之快,一个星期飞速逝去,一年的时光,“嗖”的一下就不见了。然而,假设问每个这样生活的人一个问题——这一天,一个星期具体干了什么——答不上来。在这样“忙碌”的日子里,什么都没有得到是常态。因为习惯快销,习惯包装好的“知识药囊”,从不追究其本质,从不看其内涵,只是觉得这样可以提高自己,有自己需要的东西,早已忘却,阅读的真正意义所在何处。
小时候,老人家带小孩子有个“不好”的习惯,喜欢把饭菜在自己嘴里咀嚼后嘴对嘴的喂食,觉得这样有利于孩童消化。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使孩子产生惰性,失去锻炼肠胃的最佳年龄。“快销知识”犹如那个嚼烂了的饭菜,我们被动的成为心甘情愿的孩童。卢梭说,爱弥儿需要什么,我就教他什么,不是以我的方便与需求来教育他,而是以他自己真正的需求来教育。我们已经忘了纸质书,忘了自己真正的需求,一味满足社会他人这个教师的需求,以他人之需求教养个人之“精神”。
罗振宇说,以前知识都是为未来积攒食粮,读这本书(《哲学的故事》)的时候,他第一次发现知识的魅力,是用来喂养自己的。给我们包装知识的人尚熟悉这一道理,我们却还在“津津有味”的品尝“他”包装的“知识药囊”,且乐此不疲。
电子书的盛行,手机的普及,知识“遍地都是”,你的需求又是什么?
(图为2017.1.1—2017.8.20电子书需求图谱)
——图片来自百度
(图为2017.1.1—2017.8.20手机需求图谱)
——图片来自百度
能在车上,在闲暇时间手捧一本书,静下心来欣赏,感受心灵的声音的人太少,高尔基将书比作精神面包,这话不假,然而书并不是嚼碎了的书,是需要我们自己品味的书,千千万万的你我,会有千千万万个观点与看法,你读了,你看了,你想了,这样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
时光会改变一些东西,但瞬息万变,不离其宗,何不放下手机,为自己泡一壶清茶,在午后阳光,在清晨细雨时刻,拿起一本书,感受自己心灵的宁静,听风吹,听心声,感受自己的需求,感受精神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