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课外必读书目>

治愈心灵的味蕾书单

晓红分享

  治愈心灵的味蕾书单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治愈心灵的味蕾书单,希望您喜欢!

  治愈心灵的味蕾书单

  《时蔬小话》

  “每一次季节的更迭,都会有被抹去的记忆,而我所做的只有用我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些春天树的礼物:废墟中默默生长的葵,架下叶丛中的葫芦,故事里的马铃薯,雨后舌尖的滋味与瓦路上炖煮的白菜。”《时蔬小话》开头如是说。

  作者阿蒙用浅显易懂、风趣温暖的语句记录下了一个个关于蔬菜的小故事。书中除了介绍蔬菜的基本起源以及分化过程外,还就蔬菜对应的人文典故、烹饪方 法和博物记忆等做了介绍,使得平凡的蔬菜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形象鲜明而清新。这本关于生活里的蔬菜小集子想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三餐离不开的蔬菜,有着好 玩的身世和趣闻,它们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们尝试去做自然的聆听者,用我们认为可以承载的方式去倾听自然的小话,从这纷繁言语中拼建出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甚至是只言片语杂糅着人类与自然情感的小话,我们都可以记录下来,做成谁都可以读懂的自然笔记。”

  一尾一头,或许就是阿蒙想借《时蔬小话》说的所有了。

  《饭醉记录》

  作品《饭醉记录》大多源自和菜头博客的《槽边往事》,忠实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作者孜孜不倦饲养自己的心得体会。

  “做菜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周旋在案板之间,火光明灭,可以什么都不想,什么也都来不及想。我专注于内心完美的红烧茄子形象,在手下一点点靠近,心无旁骛。窗外的世界白云苍狗,而在厨房的方寸之地,我是绝对的君王。”和菜头说。

  和菜头并非名厨,也绝不是所谓的美食家。但这本文集里,对于美食的描写超越了食物本身,更多着墨于食物和人类之间的情感。因此,与其说它是食评,不 如说是一枚吃货袒露心声,赞美食物的私人感悟,书中对于食物真挚的情感和炽热的文笔,已经远远超越了吃这一人类基本生理活动,抵达了生活深处,有一股欲望 之火正在熊熊燃烧。

  “和菜头的十五篇《饭醉记录》,多饭而少醉,多饕而少餐,多淋漓而少扭捏,多情节而少描写。每篇必从饮食出发,至饮食结束,中间往往要兜一个大圈子。但正是这兜的圈子,让人掩卷之后,仍留余香,绕口鼻三日而不绝。” 奥德赛认为这是此书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之处。

  《深夜食堂系列》

  “下班后,总有个地方在等着你,吃饱了,心暖了,明天请继续加油!”这是日本、台湾地区、韩国千万读者口碑相传的最温情、治愈的都市美食故事。

  “最平凡的食物里,永远能品尝到最不平凡的百味人生。”《舌尖上的中国》总编导陈晓卿特意推荐此书。台湾的张大春、马家辉、吴念真、欧阳应霁、蔡康永等作家也赞誉有加。

  有一次,漫画家安倍夜郎听到某张CD里的一首歌,间奏旁白说了一句“深夜零时起营业的炸串店”,这成了《深夜食堂》故事的起点。

  一脸凶相的人有着一颗柔软的心,总也不红的女歌星命运多舛,嘴巴毒辣的海苔控爱女心切,外表冷酷的AV男优也有解不开的心结,立志要瘦的胖妹为何越 减越胖……这些温情动人的市井故事,都在大都市巷弄里一个从深夜开始营业的食堂上演,每个故事都配着简单美味的家常菜,时而温馨时而忧愁,不仅散发料理的 香气,也洋溢着最质朴的人情味,总让人看着热泪盈眶。

  《霍比特人》中甘道夫曾说过:“我相信,能打败黑暗的,不是强大的魔力,而是生活中的小事和微小的爱。”《深夜食堂》带给人们惊喜,或许是因为,从未对来自深夜的快乐有过任何预设的我们却在孤单中感受到了温暖和爱。

  《汪曾祺谈吃》

  号称“中国最后一个真正的文人”汪曾祺,是如何以最干净的文笔,呈现最纯粹的吃货精神?

  汪曾祺爱回忆西南联大的时光,说大学生大都爱吃,食欲很旺,有两个钱都吃掉了,不管是故乡的鸭蛋、烧鸡、烤鸭还是大学时吃的各地菜馆,都无限令人怀念。

  若就吃论吃,一本菜谱又有什么趣味呢?汪曾祺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吃的来历说得头头是道、烘托得恰到好处。用真实细腻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是把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学拉得最近的人。

  真正的吃货文人,在作品中只呈现食物最原始的滋味,但用词精到、简洁,绝无一丝赘肉。汪曾祺的文字之美与淡,是直承了老师沈从文,写起饮食来,也绝没有矜持遮掩,露出吃货本色。

  汪曾祺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无论是谈萝卜、豆腐,还是讲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来、从容闲适;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一经他说,全成了美食,淡远中蕴含宁静,没有宏大的主题,却让人在细微之中深受感动。

  有人建议,最好是夜晚,裹着被子,听着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雨。然后打开这本书,读一篇篇热气腾腾的砂锅豆腐、手把肉,从内到外暖起来,顿时对人间充满了热爱。

  《雅舍谈吃》

  或许好多人熟悉梁秋实先生的《雅舍小品》,“绚烂之极趋于平淡”,但也绝不能错过梁老师的《雅舍谈吃》。

  有人认为,谈吃的极致状态是“馋”,梁实秋却馋得雅静,他说,“馋,则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位…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

  梁先生笔下的吃经过提炼熔铸,是关于吃喝的味觉记忆,从唐鲁孙的《中国吃》引出“馋”,却不似唐的大家气派,酱菜、汤包、烧饼、油条,连麦当劳也能 写一写,有着文人食客的渊博与风雅,将吃之景象请出饭馆、客厅,将奥妙厨艺请出厨房要地,同时,书写由食物引起的文化轶事,常常朔本求源,为原材料到《本 草》之中寻求解释。

  梁先生对平民小吃或山珍海味的评价只凭借“上天生人”的舌头,原来,只需一颗真诚、平常之心对待吃,便是一种雅致了。

  《雅舍谈吃》引人动心之处在于,吃是对逝水流年的追忆,如儿时记忆中妈妈亲手煮的鸡蛋羹的香味。阅读时充满想象,越读越馋,越馋越读,自虐却乐在其中。

  《普罗旺斯的一年》

  “穿袜子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了遥远的回忆。手表躺在抽屉里也很久了,我发觉,凭着庭院中树影的位置,我大致可以估算出时间。但至于今日何 日,我就不大记得了,反正也不重要。我感觉自己快要变成安分守己、无欲无求的院中蔬菜了。”——这是英国人彼得·梅尔抛弃了伦敦的浮华,来到普罗旺斯的真 实感受:悠闲静默甚至忘了时间。

  从诞生之日起,就谨慎地保守着她的秘密,直到彼得·梅尔带着妻子和爱犬的到来,普罗旺斯许久以来独特的生活面纱才渐渐揭开。

  “所有喜欢美好的阳光、食物以及悠闲生活的人都会狂爱的书本”,有人如此评价《普罗旺斯的一年》。

  桃子、芦笋、长笋瓜、茄子、胡椒、蕃茄、蒜泥蛋黄酱、蒸鱼、橄揽沙拉、鹈鱼、鲔鱼、莴苣马铃薯片拌白煮蛋、新鲜羊乳酪....“鸭子端上来了:鸭肉 切成长条形,成扇状排列,浇着油亮的酱汁--这种新式菜肴,是别处见不到的。蘸着浓黑的肉汁,再配上野蘑菇,我们吃了整块胸肉和整条鸭腿。”这些简单得让 人回味的食物,在梅尔平静而简洁的讲述中香气缭绕,使人不禁咽了咽口水。

  不过,普罗旺斯并非一年四季风和日丽,在冰雪封埋的日子里,山谷沉寂落寞,人们的活动只限于到邻居的酒吧喝酒吹牛,那样的无聊孤独一般人能忍受吗?或者,只有懂美食懂生活懂人生的人,才能忍受吧。

  《四季便当》

  《四季便当》一书满满都是作者吉井忍关于美食朴素温馨的记忆,“制作便当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便当于我,不仅是是装在盒子里的一顿饭,也是我和母亲、外婆、丈夫的记忆纽带,构成我人生的细小但重要的一环。”

  带你走过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食材随着季节轮转,让便当充满元气和色彩,从制作便当中感受间层的惊喜,感觉像是站在厨房门口看着吉井边忙碌边微笑着讲小故事。质朴而温暖的文字,在带来感动的同时,让人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与家人的细微关系,引起热爱生活的读者的共鸣。

  书中有个小猪与培根的故事尤为动人。农场主枪杀了一头黑猪,用香料和盐腌过做成自家吃的培根。尽管这些小猪平时由吉井忍投喂,产生了感情,可是把它 们杀掉做成培根并没有使她悲痛。吉井忍认为,好好欣赏培根的味道、吸收它的营养,好好生活,这就是领受农村小猪生命的方法。在这过程中,其实是思考食物与 生命、世界与自我的关系。

  《四季便当》在感性力量的外壳下,蕴含了认知逻辑的强大内核,这是此书的难得之处。

  《中国豆腐》

  曾写过经典的《城南旧事》作家林海音最爱的食物是什么?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做菜配汤,配荤配素,无不适宜;苦辣酸甜,随心所欲。 ” 林海音在首篇《豆腐颂》写道。

  这是一本综合介绍豆腐的书,除了简单的豆腐菜单外,还包括有关豆腐的散文、考据、谚语、诗歌、传说、专访等,不同地方的作家挖空心思写出他们心中的豆腐,使本书不但有菜单的实用,更具文学意义,是一本有思想、有情感的“中国豆腐”。

  书评人遆存磊如此评价,“林海音身处台湾,编选此书,作者的来源多样,却唯独无大陆一人,但我们读之,时时可感到广袤内地的情感与血缘辐射,仅看一 些题目,《鲁东的斤豆腐》《东北乡下人吃豆腐》《西南豆腐》等可略窥一斑。林海音的醉翁之意或在中国旧事,而以豆腐作为切入点,实在合适不过。从追溯自公 元前二世纪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起始的考据文章,及家乡产母亲所烧制的豆腐佳肴之情感文章,到耳提面命事无巨细的豆腐菜谱,真可谓‘豆腐一声天下白’,中国 情怀于其中矣。 ”

  《中国豆腐》一书包含了豆腐的前生后世、红尘颠沛,还包括了豆腐的思想和情感,更重要的是,这也给“中国”做了一张最直接的小影留照。

    3614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