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爱情文章(2)
古代女子爱情文章篇2:绛雪入梦君何处
1924年的8月已然有了秋的况味。上海神州女校的回廊上,紫薇花如云如霞。正是上课时间,行人不多,回廊里,一个青年男子,行色匆匆,一阵风过,紫薇花如雨般飘落,他的发上、肩上、衣襟上,缀满粉色的雨点。紫薇是他最喜爱的花。他不知不觉慢了下来,伸手将一枝旁逸的花枝轻轻搭回花架,他深深地吸一口气,似深嗅花香,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在按捺狂跳的心。近乡情怯,就要见到阔别8年的恋人,他的激动难以自抑,面对这片云蒸霞蔚,一时间心中诗意葱茏,望向花枝外宝石般剔透的远天,一声深情喟叹:“默君!”身边经过的女子,听到这一声呼唤,走回几步,迟疑地问:“元冲,是你吗?”
这男子,正是邵元冲,特意从广州来探望朝思暮想的恋人,时任上海神州女校校长的张默君。8年久别,音尘断绝。此刻执手相看,泪眼婆娑,万种悲欢,不知从何说起。良久,邵元冲才将惜日相思,一一倾诉,却时常断续哽咽,说到悲伤处,泪随声下。张默君亦眼眶微莹。同声一哭。两人在菁菁校园里,时坐时走,一谈就是两个多小时,牵着的手,须臾不曾松开。
13年前,民国肇造,也是在上海,邵元冲邂逅了同盟会女杰张默君。张默君少年锋芒,策动苏州起义,组建女子北伐队,被孙中山称为“年轻有为的女青年”。张默君身姿绰约,风采照人,爱慕她的人不少,却没人有勇气走到她身边。那时,邵元冲是国民党上海交通部评议员,对上级兼前辈的张默君,一见倾心。初生牛犊不怕虎,邵元冲年轻气盛,血气方刚,这一腔汹涌的爱,时时灼痛他的心,“有爱就要说出来”,他不管不顾地写起情书。一天一封。邵元冲年少美才,生花妙笔,是当年浙江高等学堂赫赫有名的才子。邵元冲不知,那时的张默君正为情所伤,心爱的人另觅新欢,性格刚烈的她愤然发誓终身不嫁。邵元冲一封封热情洋溢、文采斐然的情书,张默君不以为意。这个小她7岁的部下,那激昂澎湃摧枯拉朽的爱情狂潮,并没能冲破她沉寂的情感樊篱。为打消邵元冲的念想,她提出了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文掌官印、武为将军、留学毕业!
这三个条件对一般男人而言,绝对是不可逾越的鸿沟,难以攀越的峰巅。好在,邵元冲不是普通人。他戏称这是“三座大山”。有目标,就有希望,即便是这样有些刁难意味的“三座大山”。为爱向前冲,他视“三座大山”为人生动力,不畏险阻,只追芳心。1916年,邵元冲离开上海,投笔从戎。临行前的晚上,邵元冲把张默君约到豫园。月色皎洁,四周阒寂,花香似浪,他深情款款地说:“默君!你等我!我一定会达成你的三个条件的。你放心,在完成你的条件前,我不会再给你写信了。”也许是认为邵元冲只是年轻气盛,也许是他的率真执著触动了她心底里某一根神经,张默君脱口道:“只要三者齐备,我一定嫁你!”
邵元冲果然不负所望,到广州后,他参加了讨伐袁世凯的护国运动,不久被委任中华革命军山东戒备司令重职,后又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机要秘书并代行秘书长事。短短三年,邵元冲完成了张默君的两个条件。
邵元冲决定去攀越“第三座大山”——去国外留学。他先后就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后,又奉命赴苏联和德国留学考察,一晃就是8年。留学期间,亲朋好友不断地给他介绍对象,也有热情奔放的异国女子主动走近他,但都被他婉拒了。分别的8年时间里,邵元冲尽管相思成灾,爱意绵绵,但他坚守承诺,只将眷念之情写在日记里,从没有给张默君寄过片言只语。
张默君是骄傲矜持的,她也从没主动给邵元冲写信,他的种种消息不断传入她的耳膜。她虽不动声色,暗地里,心底里那块坚冰,却开始融化。邵元冲去了国外读书,从此,海天哀思两茫茫,断雁零鸿各一方。想起他的时候,她的心,变得甜蜜而酸楚。爱情的幼苗,在绵长的岁月催化下,开枝散叶,她重读他早年写给她的信,在字里行间,感受他款款爱意,灼灼真情,她后悔当初的鲁莽和决绝,如果一切重来……恋爱中的人,总是敏感冲动,患得患失。在一次聚会上,她远远地听到有人议论。说邵元冲在美国和一华侨女子谈恋爱。张默君的脸色霎时变得惨白,痛恨交加中,回家后她将邵元冲早年写给她的千余封书信,付之一炬。她宣称,此生抱定独身主义。
邵元冲终于回国了,孙中山颇为赏识,亲自提名他为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八载明珠凄夜月,石烂海枯盟约在。”邵元冲回国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写信给心上人张默君。突然收到邵元冲的信,看到他飞扬潇洒的字迹,张默君浑身不可自抑地战栗,原以为已静如古井,再唱不出爱的歌声的心湖,又掀起一阵阵狂澜。那夜,在灯下,她思如泉涌,一口气写下六首七绝,代回书。她在序中说:“自丙辰别翼如八载,彼此音尘断绝。昨忽得自美归后一书,腰以近制,极道离怀别苦,感而有作,时甲于秋盂也。其中一首:放眼苍茫万劫余,八年一得故人书。天荒地老伤心语,忍死须臾傥为予。”邵元冲收悉后,大喜过望,当即步其韵,和了六首诗。其中一首他是这样写的:“危涕重携话劫余,梦魂时篆掌中书。披衷朗月精贞见,万里来归傥起予。”从此,两人开始诗歌相答、互诉衷情。
时局动荡,他们虽相隔不远,广州到上海不过十数小时的车程,却没有机会见面。这次邵元冲特意拨冗从广州来沪,并没事先告诉张默君,他要给她一个惊喜。短暂相聚,他们当即决定就在上海举行婚礼。13年的爱情长跑终于撞线。此时,他34岁,张默君已四十又一。
婚后,他们幸福温馨,感情笃挚,堪称“金闺良友”。他们都写得一笔好字,他们也一同去书肆淘书,购买纸笔,诗词唱和,字画互酬,其乐融融。在事业上,他们夫唱妇随,节节高升。邵元冲先后任立法院副院长及代理院长,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主任等要职。张默君也担任立法委员、中央监察委员。夫妇共同任职于立法院期间,张默君于美枞堂外题书“天壤双清”擘窠大字。二人偕居焦山,张默君题诗“红树白云同梦处,双清心迹照江潮”为纪。
“华北事变”后,邵元冲在对日外交上与汪精卫决裂,辞官游历。1936年12月,邵元冲因是“西北通”,被蒋介石电召去西安,以备顾问咨询。西安事变发生时,听到枪声的邵元冲,逾窗向墙奔走,不幸被流弹击中,两天后不治身亡,年仅46岁!
噩耗传来,张默君悲痛万分,此后,她一直失眠,邵元冲的死,带走了她的心、她的欢笑和安眠。两年后,她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湖南湘乡隐居,不再出问政事。她在韶峰买了一栋住宅,取名“蓉庐”,还修了一栋阁楼。题名“听韶”。她在那里潜心做诗、绘画、写字,写下了大量感人肺腑的悼亡诗词,其中有:“我今消瘦胜梅清,起舞吴钩作怒命。傥问华郎何所似,三年泪雨不曾晴。”虽然阴阳永隔,她的心,从未停止过与他的对话。
邵元冲喜欢紫薇花,张默君在“蓉庐”遍植紫薇。每年春深,紫薇花事烂漫,她都触景心伤,长歌当哭:“沐浴乾坤媳姬春,摇天犹记倚寒筠。绛雪如梦君何处,肠断江山半属人。”
古代女子爱情文章篇3:张学良和墨索里尼千金的一段情
1931年,时任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张学良在一次例行的外交会议上认识了20岁的艾达·墨索里尼。艾达是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的长女,丈夫则是当时的意大利驻华大使齐亚诺。沉浸在新婚燕尔的艾达为了能守护在丈夫身边来到中国,可让她绝望的是,刚到不久,丈夫就有了新欢。发现已有身孕的艾达郁郁寡欢。可即便如此,她还要强颜欢笑去参加各种外交宴会。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她遇到了风度翩翩的张学良。
在艾达看来,张学良具备东方男子的气质和西方绅士的幽默,而张学良也被艾达的热情亲切所感染,两人相谈甚欢。当张学良发现艾达灰暗的情绪后,就承诺她常来玩。孰料,一句客套话让艾达认了真,她率真地以为这是一种示好的信号,于是就腾出大把的时间来邀约张学良。因为艾达的特殊身份,张学良只能按照外交礼节一次次赴约。
一天,艾达听说张学良不仅车技惊人还会开飞机时,于是突发奇想,说:“张将军,您能驾飞机带我到北平上空看看风景吗?”这疯狂浪漫的想法让张学良以军中纪律为由拒绝了。可艾达一再恳求,并保证仅此一次,最终张学良妥协了。
那天,日暖风恬,当张学良小心低调地带着5个月身孕的艾达开着飞机遨游在天空时,壮观的北平城让艾达大开眼界,久违的笑容又一次出现在她的脸庞。看着艾达心结纾解,张学良也把这次飞行当成一种特殊的外交活动,只是没想到,隔天,北平的大街小巷开始疯传他“擅调飞机携墨索里尼小姐空中畅游北平城”的消息,随即,各大报纸也开始极力渲染他们的这段“跨国恋情”。新闻传到南京,蒋介石大发雷霆。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张学良开始回避艾达。艾达充分理解张学良当时的处境,便也不再打扰。只是,虽不能见面,但艾达还是每天关注着有关张学良的信息。
几个月后,“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迫于蒋介石的军令,不战而退的他再一次被抛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一时间,他被戏称为“不抵抗将军”。刚刚生下儿子的艾达很为张学良担心,她想见见他,哪怕只看上一眼,问问他是否安好?
1932年春,就在艾达为张学良牵肠挂肚时,“九·一八”国联调查团来华,而各国使节也在受邀之列。又一次,在张学良招待的宴会上,两人见面了。巧合的是,他们被安排在同一桌的正对面。彼此没有言语,但看着张学良消瘦的模样,艾达忧心不已。期间,艾达的目光一直追随着张学良不断应酬的身影,有思念,也有哀怨。偶尔,张学良眼神扫过来,看到艾达一脸的担忧,心里不免有些内疚。宴会接近尾声,张学良悄悄递给艾达一个字条,表明之前拒绝她的歉意,并邀请她次日同游颐和园。看到字条,艾达的眼睛湿润了。
第二天,张学良带着夫人于凤至一起迎接艾达。简单的对话后,隔膜一扫而空。肩并肩走在一起,艾达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幸福感。两人说起中日之间的战争,艾达问:“我能帮你什么?”张学良说出缺少先进的飞机。数日后,牢记心头的艾达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真的帮他在意大利订购了三架飞机。可就在两人关系回温之际,艾达却要离开了。
1932年末,齐亚诺接到调令前往上海,艾达不得不同行。她向张学良辞别,张学良亲自开车送行。车上,两人默默无语,千言万语都哽在喉间。要走了,艾达说:“这次分别,不知何时再见?如果你心里有我,就请记住我两句话:一戒掉嗜好(鸦片),二积极抗日。”张学良点头走后,艾达放声大哭。
“九·一八”事变后,“不抵抗”的骂名让张学良意志消沉,复吸鸦片。艾达去上海不久,被迫下野的张学良也来到上海戒除毒瘾,并准备出国。戒毒的过程痛苦不堪,但张学良始终没看到艾达的身影。殊不知,就在听说张学良来上海戒毒后,艾达就辗转联系到给他戒毒的医生米勒。怕登门打扰他安心戒毒,她每天打电话问米勒张学良的戒毒情况,从未间断。张学良戒毒成功后,艾达推荐他把意大利作为出访的第一站,因为不日也将和丈夫回国,可一起同行。
1933年4月11日,他们启程。此后十几天的海上航行,虽然双方都有配偶在侧,但对于艾达来说,那是她最幸福的回忆。同年底,张学良结束欧洲之行返回国内。此后,两人虽然分割在地球的两端,但依旧保持着书信往来,艾达不时鼓励张学良保家卫国,这给身处国内紧张气氛下的张学良极大的心理安慰。
1936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后,便被蒋介石囚禁了起来。次年,全面抗战开始时,张学良得知升任意大利外交部长的齐亚诺宣布承认日本军国主义阴谋策立的伪满洲国。他大为恼火,当即给艾达写了一封义正言辞的绝交信,并把她之前的所有信件统统寄回。从此,这份曾经患难与共的友情随着战火灰飞烟灭。
1945年,随着二战局势变化,齐亚诺由于不满墨索里尼的疯狂统治,被逮捕后处死。意大利战败后,墨索里尼也曝尸街头。接连失去丈夫和父亲,艾达几近崩溃,最终完全消失。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张学良和艾达的这份情谊,纠结来去,让人欷歔。无疑,艾达是爱张学良的,可对于自诩好色的张学良来说,在与艾达的交往中,他从未跨越雷池。也许,这也正是艾达一直深爱他的原因之一,风流并不下流,好色但有分寸。
看过“古代女子爱情文章”的人还看了:
2.古代悲惨爱情文章
6.古代悲惨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