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原因大全>

处暑有哪些节气风俗

陈孟分享

处暑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相关的风俗习俗记录了国人精细生活与时令变化的智慧,也体现出中国古人对生活的珍惜与情感的表达。处暑让人们惜别炎夏,迎接清爽秋天,在见证季节更替之魅的同时,也增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你知道处暑有哪些节气风俗吗?

处暑有哪些节气风俗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时间点为公历8月23日,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黄河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我国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节气处在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期内,“秋老虎”一般发生在公历8月~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处暑是指导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历法节气,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逐渐形成和确立。

最早记录有处暑节气的书籍是战国时期的吕不韦编纂的《吕氏春秋》一书,后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做了系统的归纳,将二十四节气汇集在一起,编纂成册,做详细的注释,并一直沿用至今。

处暑是第14个节气,代表着从炎热走向凉爽。处暑后的气候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所以,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

民间习俗:

祭祖: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

吃龙眼配稀饭: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的作用。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所以会有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的习俗。

煎药茶: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就已盛行。

出游迎秋: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吃鸭子: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其因是老鸭味甘性凉。

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开渔节: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也发育成熟。因此,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处暑后的饮食养生

1、宜清淡

2、宜吃咸味

3、少油腻、多蔬果

4、少吃辛辣烧烤

    1908488